- 年份
- 2024(6927)
- 2023(9414)
- 2022(7834)
- 2021(7154)
- 2020(5872)
- 2019(13250)
- 2018(12809)
- 2017(24421)
- 2016(12189)
- 2015(13306)
- 2014(12363)
- 2013(12093)
- 2012(10971)
- 2011(9952)
- 2010(10280)
- 2009(9804)
- 2008(8429)
- 2007(7636)
- 2006(6847)
- 2005(6174)
- 学科
- 济(49726)
- 经济(49684)
- 业(41277)
- 管理(41259)
- 企(36958)
- 企业(36958)
- 融(25237)
- 金融(25236)
- 中国(24014)
- 银(22686)
- 银行(22679)
- 行(22089)
- 方法(20076)
- 数学(17177)
- 数学方法(17057)
- 技术(17023)
- 财(15108)
- 贸(14899)
- 贸易(14888)
- 易(14632)
- 地方(13608)
- 技术管理(13112)
- 业经(12950)
- 制(12280)
- 出(11535)
- 中国金融(11052)
- 农(10955)
- 理论(9770)
- 务(9215)
- 财务(9196)
- 机构
- 大学(164491)
- 学院(164138)
- 济(74991)
- 经济(73430)
- 管理(69212)
- 理学(59469)
- 理学院(58908)
- 管理学(58297)
- 管理学院(57973)
- 研究(50865)
- 中国(45419)
- 财(34435)
- 京(33037)
- 财经(27594)
- 科学(26804)
- 中心(26379)
- 经(25188)
- 经济学(24776)
- 江(24311)
- 经济学院(22508)
- 所(22026)
- 财经大学(20860)
- 州(20399)
- 北京(20227)
- 范(20077)
- 师范(19944)
- 研究所(19770)
- 商学(19499)
- 融(19323)
- 商学院(19300)
- 基金
- 项目(112556)
- 科学(92841)
- 研究(85781)
- 基金(84910)
- 家(71595)
- 国家(71043)
- 科学基金(64583)
- 社会(59532)
- 社会科(56976)
- 社会科学(56963)
- 基金项目(45676)
- 省(44322)
- 自然(39166)
- 自然科(38501)
- 自然科学(38498)
- 教育(38159)
- 自然科学基金(37883)
- 划(35860)
- 编号(33398)
- 资助(32251)
- 创(30573)
- 创新(27572)
- 成果(26139)
- 国家社会(25744)
- 部(24758)
- 发(24686)
- 重点(24484)
- 人文(22630)
- 制(22551)
- 教育部(22550)
共检索到251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雨 宋福铁 张杰
文章利用金融行业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测度金融网络,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城市创新效率,分析城市金融网络、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间金融联系广度和强度显著上升,金融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核心—外围”分布格局;金融网络的发育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核心区域城市受到的影响更大;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金融网络通过促进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网络邻近性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大于地理邻近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小钢 郭晓斌
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借助“宽带中国”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网络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本地的创新水平,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该结论仍然成立。(2)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提升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创新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变大后变小,在网络扩张的第3年达到最大。(3)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效应在东部、城市规模较大和交通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更大。(4)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创新水平也会产生正向影响,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会高估网络基础设施对本地城市创新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国家发挥“网络强国”和“创新强国”战略的“合力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彦平 钱明辉 王玉玺
基于“资源—能力—绩效”框架,利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2015—2019年的孵化及创新数据,测度三大城市群孵化网络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三大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孵化网络创新的系统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态势;(2)三大城市群的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但政府扶持力度对孵化网络创新协同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影响强度、外溢程度及调节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盛科荣 王丽萍 孙威
随着城市间网络联系的快速发展,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城市网络资源支配能力和合作伙伴经济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窗口模型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并利用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权力、知识溢出对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络权力和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知识溢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更高的网络资源支配能力、更高的合作伙伴经济绩效意味着更高的绿色经济效率。(2)网络权力和知识溢出对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具有递增的边际影响,表明多样化的中间产品和非竞争性的知识资源所带来的收益明显高于网络链接的交易成本,意味着中国城市网络嵌入对生产率的影响还处于倒U型曲线关系中收益递增的发展阶段。(3)网络权力和知识溢出能够显著改善核心地位城市、东部地区城市和较大规模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但是对边缘地位城市、中西部地区城市和较小规模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发展差距在多个维度上趋于扩大。未来中国政府应加快城市网络建设,并促进资源和知识的有序流动,为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同时高度关注网络外部影响的异质性特征,促进不同类型城市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建中 赵亚楠
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区域低碳创新网络发展面临的可持续转型增长问题,以及环境规制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非直接关联特征,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J-SBM模型测算低碳创新网络效率,运用核密度函数模型描绘区域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与区域异质性,从环境规制视角构建FDI知识溢出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非线性面板回归模型,探讨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和时序变化以及FDI知识溢出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区域低碳创新网络效率整体较为收敛,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人力资本和吸收能力因素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显著正相关,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创新网络效率提升;加大环境规制强度能够促进FDI知识溢出、提升低碳创新网络效率;门槛效应的时空异质性明显,不同年份同一地区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福铁 杨雨 张杰
基于长三角地区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构建金融网络,以中心度指标刻画城市的金融网络嵌入特征,以专利申请数量衡量城市创城水平,探讨金融网络嵌入与城市创新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网络的知识管道效应已成为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得益于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信息搜寻成本的降低,地理距离对知识溢出和转移的约束作用正在减弱,知识溢出效应更加依赖于网络邻近性而非场所空间中的区位优势;金融网络嵌入的知识溢出效应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扮演“知识守门人”角色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能够从网络链接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未来,应进一步加大超越长三角区域的金融网络建设,并实施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政策,充分发挥高创新水平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低创新水平城市则应借助网络外部性提升自身创新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仁杰 董会忠 曹正旭 侯俊杰
文章在重点阐释城市创新溢出理论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城市创新溢出分析范式,全景式刻画黄河流域城市创新空间特征与网络复杂性。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溢出量大幅提升,数量结构趋于均衡,演化速度逐步放缓,暗示未来发展或将面临“中间力量”不足的问题。空间分布格局严重失衡,并表现出局部异质性与渐进性特征。(2)创新溢出网络密度持续提高,并初步形成以二级网络为主、三级和四级网络为辅的基础架构,但网络不均衡性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空间分布不均与层级结构不均。(3)创新溢出网络局部自组织形式以省会或重点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局部网络体系。(4)黄河流域在全国城市创新溢出网络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流域内外创新溢出交互量差距悬殊,且仍以城市群内部溢出为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亚明 宋羚娜
在系统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联性基础上,采用GARCH-Copula-Co VaR拓展模型测度我国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及其动态效应。结果表明:证券类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是信托业,最后是民间借贷类机构。整体而言,各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处于可控状态,但在2015年的股灾中,其风险溢出效应明显增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亚明 宋羚娜
在系统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联性基础上,采用GARCH-Copula-Co VaR拓展模型测度我国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及其动态效应。结果表明:证券类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是信托业,最后是民间借贷类机构。整体而言,各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处于可控状态,但在2015年的股灾中,其风险溢出效应明显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以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衡量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分析城市创新产出分布时空演化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邻近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经济学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创新产出集中在少数沿海发达城市中;(2)中国城市创新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的创新差异大于区域内部创新差异,东部沿海城市对整体创新差异的贡献最高;(3)中国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近与创新网络产生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在地理学二、三本性驱动下形成了极化与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创新格局。合理地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加快形成城市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丽莉 颜锦江
以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从科研投入中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产出中的专著、学术论文、技术转让合同数及转让收入等方面出发,考察高校R&D知识溢出现状,并对各类高校R &D知识溢出变量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增速较为平缓,在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差距较大,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增速明显,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的增长,且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而其他间接科研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误差修正项系数表明,当区域创新能力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技术转让合同将分别以显著不同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云
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知识存量的不同,溢出的便利程度不同,城乡之间在知识溢出的质和量上都体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是企业定位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但企业间知识吸收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异质,这种异质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对比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命运。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城市 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宗荣 崔玮 苗建军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政府更多地依靠制度创新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城市政府行为的核心是与其他地区竞争制度创新的进入权,因此,研究制度创新需要依托城市政府竞争的基础,创新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城市政府之间较高的知识溢出。
关键词:
城市政府竞争 制度创新 知识溢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怡 郑泽 吴建军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新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晶晶 杨奕晨 陈金丹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新优势、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结合2009-2019年我国259个地级市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CCR模型测度城市创新效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服务业集聚可促进本地创新效率提升,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驱动邻近城市创新效率提升;第二,数字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拓展本土市场规模,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而提升城市创新效率;第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数字服务业集聚可显著提高本地区创新效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