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7)
2023(9442)
2022(7685)
2021(7368)
2020(5787)
2019(13034)
2018(12970)
2017(23488)
2016(12779)
2015(14328)
2014(14206)
2013(13885)
2012(13452)
2011(11998)
2010(12245)
2009(11441)
2008(11304)
2007(10504)
2006(9338)
2005(8103)
作者
(36249)
(30580)
(29931)
(28768)
(19409)
(14746)
(13765)
(11747)
(11743)
(11029)
(10600)
(10235)
(9807)
(9365)
(9363)
(9161)
(8989)
(8878)
(8672)
(8558)
(7504)
(7373)
(7275)
(7068)
(6976)
(6876)
(6701)
(6652)
(6222)
(6221)
学科
(51113)
经济(51057)
管理(30898)
(28641)
(26833)
中国(19017)
农业(18094)
(17943)
企业(17943)
地方(16944)
方法(14334)
业经(13779)
数学(11841)
数学方法(11602)
(11400)
(10772)
(9719)
(9434)
环境(8630)
理论(8529)
农业经济(7821)
教育(7643)
(7637)
贸易(7629)
城市(7574)
(7554)
银行(7547)
(7481)
金融(7479)
发展(7422)
机构
学院(174614)
大学(172036)
(63153)
研究(62536)
经济(61110)
管理(61094)
理学(50519)
理学院(49772)
中国(48953)
管理学(48702)
管理学院(48353)
科学(39305)
(38847)
(33594)
(30836)
中心(30691)
(29618)
(29520)
(28141)
师范(27924)
研究所(27584)
业大(26499)
(26243)
农业(24946)
北京(24462)
(23286)
师范大学(22278)
财经(22178)
(21968)
技术(20060)
基金
项目(114181)
科学(88436)
研究(87308)
基金(78837)
(68083)
国家(67325)
科学基金(57307)
社会(53865)
社会科(50313)
社会科学(50297)
(46703)
基金项目(42300)
教育(39393)
(38261)
编号(37700)
自然(35640)
自然科(34685)
自然科学(34677)
自然科学基金(33978)
成果(31281)
资助(30567)
课题(27139)
(26044)
重点(25547)
(23578)
(22910)
(22270)
(21509)
国家社会(21338)
发展(21026)
期刊
(87387)
经济(87387)
研究(54641)
中国(45048)
(36591)
学报(27538)
教育(26938)
科学(26152)
农业(24122)
(22555)
大学(21612)
管理(21145)
学学(19788)
(18140)
金融(18140)
业经(16724)
技术(16078)
问题(12407)
图书(11875)
经济研究(11168)
(10641)
资源(10606)
(10597)
(10522)
财经(10312)
农村(9075)
(9075)
城市(9069)
(9033)
书馆(9015)
共检索到284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卢道典  蔡喆  
重大项目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强度高、工程时间短等特点,而近年来大量传统村落则在快速的城乡规划建设中消亡,许多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濒临遗失。本文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研究案例,总结其在村落选址与区域格局、空间布局与肌理、历史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梳理了在广州大学城选址小谷围岛实施建设中对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做法,包括开展历史建筑调查研究、纳入文保体系、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探索兼顾村落文化保护与功能置换的共赢模式、引入民营资本与运营机制等,最后文章从项目背景、运营体制、物质景观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了反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赛男  王成  张昶  裴男才  王子研  段文军  孙睿霖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清鋆  余压芳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多自上而下、由外到内进行,以政策、行政管理、技术等为支撑,传统村落的发展则多为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以市场、资金、项目等来推动,保护往往滞后于发展,而具体实施工作却要将两者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达到普遍认同,在欠发达、资源密集地区难度非常大。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大量调研和实践总结,提出了传统村落大保护观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蒋兴明  
重大项目可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定向精准地促进投资增长。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统筹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利益,由侧重项目建设环节向统筹招商引资、项目审批、项目落地、市场开拓的全环节转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亚鹏  张类坊  闵忠荣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必然会带来建筑文化的交融。传统建筑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同建筑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兼具两种建筑文化基因同时又进一步融合创新产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地处临川文化圈和庐陵文化圈交汇处,其建筑形态同时受两种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当地的风土,经过吸纳、选择与融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侧重于文化交流的角度,采用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化学的方法,以珠溪村为例,从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交流的背景入手,首先从宏观上分析该地区文化产生交流的因素,其次从中观上分析传统村落布局特色,最后从微观上分析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以期进一步丰富江西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成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亚鹏  张类坊  闵忠荣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必然会带来建筑文化的交融。传统建筑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同建筑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兼具两种建筑文化基因同时又进一步融合创新产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地处临川文化圈和庐陵文化圈交汇处,其建筑形态同时受两种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当地的风土,经过吸纳、选择与融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侧重于文化交流的角度,采用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化学的方法,以珠溪村为例,从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交流的背景入手,首先从宏观上分析该地区文化产生交流的因素,其次从中观上分析传统村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李伯华   窦银娣  
景观修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在乡村数字化新时代背景下,把握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深度访谈、GIS空间分析、点云数据提取等方法,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构建了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力量下其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显示:(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纳入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中,呈现出景观修复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过程。(2)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表现出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虚拟—实体复合的演进特征。(3)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机制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驱动机制,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景观修复数字化的演进中,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的驱动机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波  卢晓萌  彭尽晖  
基于武陵山区的调查表明,山区村落及建筑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与地形地貌不谐,景观特色与村容村貌个性化日益消失。根据山区村落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提出了武陵山区新农村村落建筑特色建设方略:基于山区生态和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优化村落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基于建筑文化促进新旧建筑景观和谐统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蕾花  何嵩涛  徐英红  王甜甜  冯凤娇  
文化记忆认同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变迁中的世界性课题,拯救与活化普遍存在于保护名录之外的富有集体记忆、维系地方文化认同感的乡村场所,急需当下景观设计研究者的重视与研究。以与乡村生活区为邻的贵州省贵阳市大塘湿地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注重乡村文化记忆传承的"记—探—寻—悟—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茜  
高校财政支出重大项目资金在高校支出经费中占比较大,是高校财政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重大专项资金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以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增强高校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以及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成为财政、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文章以高校"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为例,剖析当前高校财政性资金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绩效评价准则选择难、不同类型高校绩效评价差异化标准尚未建立、绩效评价方法适用范围存在局限等问题,并提出建立多元利益主体价值认同的绩效评价准则、引导高校多样化发展、健全绩效评价管理的方法体系等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包锡盛  刘世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党东雨  余广超  
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探索传统村落村庄景观规划的理念日益重要。以临沂市传统村落竹泉村为例,从竹泉村的景观要素分析入手,研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规划的方法,让更多的有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得到更好的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