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5)
2023(8684)
2022(6616)
2021(6236)
2020(4927)
2019(11385)
2018(10922)
2017(20981)
2016(11388)
2015(12530)
2014(12320)
2013(11971)
2012(10736)
2011(9738)
2010(9983)
2009(8876)
2008(8734)
2007(7662)
2006(6848)
2005(6093)
作者
(32687)
(27098)
(26788)
(25918)
(17244)
(13020)
(12034)
(10337)
(10178)
(9757)
(9451)
(9075)
(8885)
(8488)
(8445)
(8440)
(8059)
(7792)
(7710)
(7658)
(6742)
(6513)
(6472)
(6200)
(6117)
(6057)
(5991)
(5877)
(5524)
(5349)
学科
(42657)
经济(42601)
管理(29949)
(26936)
(20403)
企业(20403)
中国(15372)
方法(13923)
(13237)
地方(13120)
数学(11636)
数学方法(11470)
环境(11031)
(11028)
业经(10452)
(9649)
农业(9183)
(8447)
理论(8140)
(7882)
贸易(7877)
(7637)
(7283)
银行(7271)
(7238)
(6958)
(6948)
(6935)
金融(6933)
城市(6909)
机构
学院(156991)
大学(153541)
(58134)
经济(56541)
研究(56246)
管理(55460)
理学(47471)
理学院(46757)
管理学(45808)
管理学院(45513)
中国(41026)
科学(36715)
(33119)
(28307)
(27129)
(26870)
研究所(26012)
中心(25568)
(23862)
(23827)
业大(23715)
师范(23629)
财经(21524)
(21163)
农业(21081)
北京(20759)
(19886)
(19542)
师范大学(18942)
经济学(18102)
基金
项目(110506)
科学(86762)
研究(79848)
基金(78810)
(70500)
国家(69933)
科学基金(59155)
社会(50935)
社会科(48218)
社会科学(48201)
(43500)
基金项目(42278)
自然(38121)
(37580)
自然科(37119)
自然科学(37107)
自然科学基金(36377)
教育(36251)
编号(31696)
资助(30667)
重点(25718)
(25149)
成果(25069)
(23224)
(23174)
课题(23026)
创新(21687)
国家社会(21563)
(20961)
科研(20514)
期刊
(66722)
经济(66722)
研究(45204)
中国(32495)
学报(25976)
(24708)
科学(24554)
(20013)
教育(19914)
大学(19241)
管理(19174)
学学(18272)
农业(16659)
(14710)
金融(14710)
技术(11976)
业经(11824)
经济研究(10382)
财经(10167)
问题(9943)
(9392)
资源(9216)
(8829)
(8672)
(8121)
城市(7965)
科技(7756)
现代(7663)
商业(6865)
业大(6652)
共检索到229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梁晨  曾坚  辛儒鸿  
城市边缘区的人地系统矛盾日益凸显,其复杂的空间演变机制对传统规划范式产生巨大冲击。通过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构建解释和干预城市边缘区空间演进过程的理论框架。首先,阐明城市边缘区生态困境的外因和内因分别来自城乡双向胁迫和空间内生矛盾。其次,基于复杂科学中的扰沌模型理论构建城市边缘区生态适应性演进的“属性—时间—尺度”三维解释框架,提出生态衰退与复杂干扰叠加影响下的规划响应机制。最后,协调底线思维与增长主义发展逻辑,提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适应性规划转型路径,包括生态网络功能培育、关键生态服务优化、土地资源精细配置与跨尺度的规划传导,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立新  周春山  欧阳理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钱俭  
从城市规划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来探索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困境,提出解决城市边缘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城市规划本身及其外部环境进行反思,进而分析了城市边缘区与核心区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城市边缘区城市规划政策框架,提出引导与控制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坚  
从城市环境、居住需求、旧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城市边缘区住宅建设在实际运作中的若干弊端,并提出体现城市发展的城市边缘区住宅可持续性设计观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庆  张京祥  罗震东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脉,也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单元。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和遗产旅游如火如荼进行,但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普遍集中于那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村落,而忽略了大量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位于城市边缘区、具有相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非典型古村落"。此类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通常处于UNESCO确定的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下,而处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又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服务于城乡功能、优化城乡关系的特殊潜质,且由于受到城市外溢发展的直接影响,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选择。因此,本文着重对此类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毛岩亮  刘俊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处于城市化前沿阵地的城市边缘区,作为探索城市化规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化问题入手,以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边缘区城市化存在的六大问题,并立足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发展理念、城市规划、经济结构、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钱紫华  孟强  陈晓键  
国内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经验性的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总结了国内目前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五种主要亚模式,分析了与这些模式相关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论述了相关的原则和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震  
对兼并型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兼并型城市发展的"多核山水化城市"理想形态模式。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晓军  孙权  
在集中型城市化政策导向下,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快速集中,城市边界快速向郊区蔓延。但这种作为城市外部扩张结果的“郊区”更多是以一种过渡形态存在于城乡社会之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由中产阶层向“城市边缘”迁移形成的“生活化郊区”存在重要差异,其实质是城建思维主导的“边缘城市”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步入成熟阶段,“边缘城市”型郊区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趋凸显,人民追求低密度、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得到满足。及时调整集中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关注和重视作为“城”“乡”社会“边缘”与“衔接处”的郊区,逐步将郊区发展的战略定位由“边缘城市”转向“城市边缘”,建设满足人民高品质需求的生活郊区,是未来中国城—郊社会健康发展的可行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智  余颖  
山地型地貌占城市边缘地貌面积的比例达一半以上,对山地开发的研究是城市边缘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处于城乡交界区域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使得它的开发有着比平原地区更高的难度。本文从歌乐山生态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实践出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山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水文单元和景观单元在开发项目选址和规划决策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雪飞  刘晓惠  
城市空间发展的无序和连续蔓延直接改变和影响到边缘区土地利用模式,造成远近郊开放空间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占有和破坏。亟需从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层面对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给予积极保护。论文从保护开放空间中自然风景这种重要公共资源的角度,立足于边缘区开放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从城市与郊区共同发展的需求和功能目标,探讨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保护方法———绿道、非建设用地规划和郊野公园等三种模式,并提出开放空间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策略———规划控制管理、发展政策引导和社区民众参与等一系列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红亮  张正华  
基于云南、贵州、山东和上海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和结构分析,研究了城市边缘区土地置换,特别是边缘区农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置换对边缘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宅基地置换模式将直接影响到边缘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租金收入渠道;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置换和开发模式也明显影响到边缘区农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三个方面的收入渠道。城市边缘区农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置换,对处于城市化中期的边缘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和结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实现有效置换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艳冰  黄晓军  杨新军  
基于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内涵,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两方面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安城市边缘区为例,采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据,运用熵值法、函数模型法对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差异。结果表明:1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总体处于中度脆弱状态,结构性差异显著,不同脆弱等级的失地农户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征;2适应能力是影响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程度分异的关键因素;3不同类型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在户主年龄、家庭规模、生计类型、征地时间、征地用途和安置方式变量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艳冰  黄晓军  杨新军  
基于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内涵,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两方面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安城市边缘区为例,采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据,运用熵值法、函数模型法对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差异。结果表明:1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总体处于中度脆弱状态,结构性差异显著,不同脆弱等级的失地农户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征;2适应能力是影响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程度分异的关键因素;3不同类型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在户主年龄、家庭规模、生计类型、征地时间、征地用途和安置方式变量下差异显著。最后提出降低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向明  
本文作者从自己作为指导教师所面临的个人困惑出发,借鉴"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概念,力图解释,为什么很多初学者(实习生、研究生、访问学者)在正式的学校环境中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虽然这些学习者具有"合法"的成员资格,处于共同体"边缘"的位置,但如果他们不积极"参与"(不投入),或者缺乏实践共同体所要求的对共同事业的追求,或者不具备必要的知识"经验库",他们都会陷入学习的困境,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本文拓展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概念的原有内涵和实施条件,为各类教育者理解初学者的学习困境、学校学习的特点、师徒关系和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