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86)
- 2023(4371)
- 2022(3706)
- 2021(3335)
- 2020(2616)
- 2019(5997)
- 2018(5639)
- 2017(10517)
- 2016(5744)
- 2015(6331)
- 2014(6234)
- 2013(6214)
- 2012(5779)
- 2011(5194)
- 2010(5329)
- 2009(4852)
- 2008(4678)
- 2007(4125)
- 2006(3838)
- 2005(3457)
- 学科
- 济(24699)
- 经济(24666)
- 管理(13495)
- 中国(10063)
- 业(9858)
- 方法(9032)
- 数学(8032)
- 数学方法(7885)
- 地方(7534)
- 企(7328)
- 企业(7328)
- 学(6808)
- 城市(6340)
- 环境(4686)
- 农(4634)
- 城市经济(4553)
- 财(4111)
- 业经(4042)
- 理论(3930)
- 发(3868)
- 制(3434)
- 地方经济(3259)
- 农业(3232)
- 划(3071)
- 和(3019)
- 贸(2858)
- 贸易(2854)
- 融(2821)
- 金融(2820)
- 资源(2671)
- 机构
- 大学(86812)
- 学院(84530)
- 研究(35268)
- 济(30965)
- 经济(29951)
- 管理(27347)
- 科学(24701)
- 中国(24195)
- 理学(23407)
- 理学院(22938)
- 管理学(22241)
- 管理学院(22109)
- 京(20593)
- 所(18625)
- 农(18058)
- 研究所(17177)
- 业大(15484)
- 中心(15230)
- 农业(14730)
- 院(13708)
- 江(13242)
- 财(13045)
- 范(12944)
- 北京(12829)
- 师范(12679)
- 省(10875)
- 研究院(10775)
- 科学院(10753)
- 师范大学(10666)
- 室(10619)
- 基金
- 项目(61921)
- 科学(48534)
- 基金(45845)
- 家(42981)
- 国家(42709)
- 研究(38308)
- 科学基金(35896)
- 自然(26141)
- 自然科(25589)
- 自然科学(25576)
- 自然科学基金(25086)
- 基金项目(24791)
- 社会(24489)
- 省(23646)
- 社会科(23265)
- 社会科学(23255)
- 划(21481)
- 资助(18725)
- 教育(17454)
- 重点(14608)
- 计划(13705)
- 发(13468)
- 编号(12981)
- 部(12749)
- 创(12165)
- 科研(12151)
- 科技(11846)
- 创新(11555)
- 大学(10910)
- 课题(10610)
共检索到126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军海
只有人才有历史感。城市作为人的造物,作为人的家园,也应当体现人的历史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不但是规划空间,更是组织时间。将时间因素或历史因素纳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就意味着城市景观不仅仅是线条组合或区域分割,而且应当是一部历史文本。这部历史文本,不仅应保留历史古迹等文化景观,还应该给农业景观和生态景观留下空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苗长虹 胡志强
区域是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对区域的论争主要围绕地域空间、网络空间和空间的生产展开,并呈现出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具有地域空间、网络空间、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等多重属性。空间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建构性,对空间的关注正从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转变。空间生产离不开权力运作,空间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中国对城市群概念的认知和范围界定的争议源于区域概念的多重属性。以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过程为实证案例,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城市群究竟是什么?"这一核心论题,透视了城市群空间的多重性质。最后,针对单一维度的局限性,提出了认知和界定城市群的多维度框架,包括领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网络(Network)和功能(Function)五个方面,并指出了今后进行城市群研究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东生
业务流程再设计存在高比率的失败风险,造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存在缺陷,缺乏归纳、创新和全局性;业务流程辨识不清,混淆流程起止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再设计方法失当,缺乏对“白板法”和“系统法”的辩证理解。
关键词:
流程再设计 流程失败 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娟
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中,问卷法由于其具有较好的匿名性、实施方便,而成为一种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然而,问卷的设计却是一件较为复杂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由于信度、效度不高导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一、文化和旅游:定义的困顿"文化"一词虽然和人类社会发展朝夕相伴,并渗透于人文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几乎每个角落,但是要对其做出准确界定却非易事。正如陆杨、王毅在《文化研究导论》一书开篇中所言,"什么是文化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1)。美国人类学家Kroeber和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马陆亭
教师是学校的真正主人。教授是学术管理的主导力量。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基于这个目标,如何在学校内部真正创造出优秀学术人员脱颖而出、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明华 王奕松 刘越 李小龙
城市设计在我国高速城市化阶段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巨变并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物质环境条件。然而,由于城市设计实践中对时间要素的忽视,承载时间信息的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日渐消逝,从而导致城市记忆断层、城市个性模糊,本应蕴含丰富文化的城市之美也逐渐隐没。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时间性及城市既有建筑空间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认为时间是城市空间之美的重要要素之一,并寓于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时间要素与城市既有空间参与下的城市设计原则:强调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空间共存的文化多样性;强调新旧空间协调的空间延续性;强调既有空间现实功能延续的功能适应性,以期从时间中寻找遗失的城市空间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丽娟 夏健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之间不应出现断层现象。本文从城市设计方面寻找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过渡体和中介空间,使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历史空间 城市现代空间 城市设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薛华培
目前城市边缘区在发展中存在着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分异等问题。要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必须在分析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统一规划,应用合理有效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并重视城市设计的过程控制与实施保障,以促进城市边缘区和谐、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空间 环境 城市设计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编者按】对赌协议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和融资手段。自从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鼎晖及英联投资等投资银行签订对赌协议取得双赢以后,对赌协议在我国企业融资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实际上,对赌协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为融资者提供巨额资金;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较高的投资和融资风险。而且,随着证监会对签订有对赌协议的企业IPO审核监管趋严,对赌协议这一融资手段受到的外界争议也越来越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瑾 顾庆平
排污权交易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排污权金融产品的交易才刚刚起步,但是交易规模和参与者数量已经有长足发展。目前美国从事该项业务的有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以SO2的期货和期货期权,以及NOx的期货和期权合约为主,标的物即EPA总量交易体系下的SO2和NOx排污权。排污权金融产品是金融学与环境学的结合,在环境领域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可行性,在美国的应用也呈现巨大的成长潜力,对中国开展环境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少燕
20世纪9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身体转向"研究思潮的到来,使学术界对身体与空间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这股研究热潮由女性主义地理学者所引领,随后学界逐渐意识到身体与空间的研究价值。在人文地理学者看来,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凭借身体,同时也必然要经历空间,身体是衡量空间的天然标准,是人与地方环境的重要基础与媒介,更是解读人地关系的起点和终点。地理学者在研究人地关系时,身体与空间不得不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维度。基于国内外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对身体与空间的理论内涵与紧密联系进行解读,并分别从"身体实践与空间生产""身体、空间与边界"和"性别化的身体与空间权力再现"三方面对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进行深入阐述,在身体框架下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再思考,以期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身体 空间 人文地理学 具身研究方法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姜永常
以动态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辩证统一分析方法,首先从认知科学理论上阐述动态知识的形成机制及其网络化结构呈现,并从动态知识构建(Dynamic knowledge architecture,DKA)实践运行的S-T-U模式上对其空间进行了三维透视,从而探寻基于知识网络进行DKA的科学依据。再从知识网络本身的发展研究、结构类型、组织特性和链接机制上来全面地分析并验证基于知识网络进行DKA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后对动态知识构建实施的尽可能完善的知识链接解决方案进行总结与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