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4)
- 2023(8929)
- 2022(7512)
- 2021(6781)
- 2020(5589)
- 2019(12799)
- 2018(12467)
- 2017(24441)
- 2016(13218)
- 2015(14498)
- 2014(14154)
- 2013(13641)
- 2012(11951)
- 2011(10798)
- 2010(10935)
- 2009(9881)
- 2008(9397)
- 2007(7992)
- 2006(6808)
- 2005(5707)
- 学科
- 济(58001)
- 经济(57923)
- 管理(36733)
- 业(35057)
- 方法(30538)
- 数学(28461)
- 数学方法(27953)
- 企(27391)
- 企业(27391)
- 中国(17324)
- 农(13829)
- 财(12086)
- 贸(11193)
- 贸易(11190)
- 业经(10956)
- 易(10866)
- 地方(10528)
- 学(9993)
- 农业(9523)
- 环境(9097)
- 技术(8437)
- 理论(8125)
- 制(7716)
- 城市(7442)
- 划(7404)
- 务(7306)
- 财务(7277)
- 财务管理(7268)
- 产业(7047)
- 银(6925)
- 机构
- 学院(187578)
- 大学(186391)
- 济(78490)
- 经济(77014)
- 管理(75390)
- 理学(67478)
- 理学院(66745)
- 管理学(65280)
- 管理学院(64975)
- 研究(59606)
- 中国(42520)
- 科学(39076)
- 京(37960)
- 农(34770)
- 业大(32331)
- 财(31874)
- 所(29469)
- 农业(27898)
- 研究所(27501)
- 中心(27151)
- 财经(27116)
- 江(25204)
- 经济学(24979)
- 经(24952)
- 经济学院(22963)
- 北京(22788)
- 范(22271)
- 师范(21930)
- 院(21771)
- 经济管理(20813)
- 基金
- 项目(139023)
- 科学(110687)
- 基金(104290)
- 家(93499)
- 国家(92817)
- 研究(92439)
- 科学基金(80650)
- 社会(62338)
- 社会科(59453)
- 社会科学(59437)
- 基金项目(55893)
- 自然(55186)
- 省(54139)
- 自然科(54094)
- 自然科学(54079)
- 自然科学基金(53103)
- 划(46121)
- 教育(42882)
- 资助(42600)
- 编号(34553)
- 重点(31131)
- 部(29998)
- 创(29373)
- 发(28821)
- 创新(27459)
- 计划(27224)
- 科研(27178)
- 国家社会(26823)
- 教育部(25723)
- 大学(25279)
共检索到246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志胜
通过匹配微观调查数据和城市层面数据,使用工具变量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城市集聚经济对迁移劳动力的城市就业概率、工资溢价、劳动强度和福利保障等就业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提高城市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和真实工资水平,且在大城市就业的迁移劳动力更有可能获得各项福利保障以及更接近规范的有酬劳动时间。因此,未来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集聚经济效应,注重通过市场自身调节实现最优化的城市规模和空间分布,避免对城市规模合理扩张的过度限制而造成效率和福利的损失。
关键词:
城市规模 集聚经济 就业福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超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劳动力需求越发强烈,而非正规就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关注城市规模变化后非正规就业者的实际收入情况,有利于非正规就业者进一步融入城市,推动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和非正规就业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非正规就业收入正相关;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在行业类型、户口类型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规模提高了拥挤效应,但其知识溢出效应、厚劳动力市场效应及减贫效应显著,非正规就业者来到大城市就业利大于弊。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非正规就业者权衡城市就业做以指导,对政府培育非正规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等提供借鉴及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平 毛海涛 钱学锋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引入劳动力流动成本假设,分析了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时,异质性劳动力在不同规模城市、区位和部门的就业选择。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文章研究发现:(1)劳动力流动成本的存在,使得城市规模与消费者效用之间呈倒U型关系;(2)高技能水平劳动力集聚于大城市的中心区域或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就业,低技能水平劳动力则选择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边缘地区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流动成本 异质性劳动力 就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德勇 赵菲菲
基于中国25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城市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具有双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控制在门槛值区间时,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城市规模丰富了环境规制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双门槛效应;技术创新作为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路径之一,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城市生产率 门槛效应 中介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群 张少华
性别工资差距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常见现象,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给劳动者带来了规模工资溢价,但不同劳动者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存在差异,那么,城市规模是否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呢?基于最新的2017年中国24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构建两步回归计量模型来检验城市规模是否影响了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结果显示,233个城市中的男性劳动力拥有更高的薪资水平,但女性劳动力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比男性高,从增量上缩小了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城市规模每增大1%,女性获得的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比男性高0.097%。可见,性别工资差距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减小。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工资溢价 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武俊奎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测算我国227个地级市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并建立分析模型,验证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土地财政推动土地非农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张,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这降低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进而使得碳排放强度上升。我国可以通过纠正这种扭曲,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达到减排目标。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空间结构 空间效率 碳排放强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喜艳 刘伟
城市规模一直是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究竟什么规模的城市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文章从城市化过程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入手对城市规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为城市发展战略中城市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当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达到均衡的时候,城市规模也达到均衡。技术和城市地价会对均衡的城市规模产生影响,其影响方向经过比较静态分析之后,得出两个结论:技术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是反向的;城市房价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文章利用北京市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两个结论,并针对这两个结论给出简单的经济解释。
关键词:
城市地价 产业转移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三百 洪俊杰
同质主体假定下的经典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规模与居民效用呈“倒U型”关系,由此涌现出一系列从不同视角估计最优城市规模的实证研究,且结论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从微观个体层面运用多维福利指标对异质主体的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估计,发现城市规模与居民福利呈现“倒U型”关系,并且最优城市规模存在异质性。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产业多样化程度越高则最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蔓延程度越高则最优城市规模越小。基于个体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个体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更大,迁移者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小于非迁移者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和个体的异质性,因城施策、因人施策,制定更加合理的城市体系调控政策,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异质主体 城市规模 居民福利 可行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诗一 刘朝良 冯博
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制度和政策等原因造成了资本没有配置到生产力较高的城市去,这种资本配置扭曲对城市体系发展和社会福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从空间一般均衡的视角出发,使用结构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建立模型来分析资本配置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然后用工业企业数据估计出城市间资本配置情况,最后通过反事实分析量化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对城市规模与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是导致中国大中城市偏少、小城市数目过多的重要原因,消除资本配置扭曲会使得社会福利提高38%,并伴随着50%的人口重新配置。另外,资本扭曲会带来劳动力配置的扭曲,这种扭曲加剧了当前中国居民的福利损失。因此,在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资本配置的有效性,可以促进中国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社会福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朱甜
避免聚集阴影,强化规模借用,是现代都市圈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借用与被借用城市之间的相对规模结构,分别对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建立城市规模借用的表达式,用以反映规模借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回归实证检验规模借用存在的假设。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系统内普遍存在规模借用,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大,规模借用效应越明显,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小,通过规模借用获得的好处越多;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来自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仅注重城市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保守发展思路,要更加注重外部空间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一体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规模借用 都市圈 聚集外部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玲玲 周天勇
最优城市规模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城市规模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区位优势与城市最优聚集规模的关系,随后分析了最优城市规模理论和最优城市规模理论的困境,城市规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适度城市规模网络结构是对最优城市规模理论的批判和修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侯智荣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变动,这两个变量阐明了城市人口问题,并相互作用、相互说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恒周 张文静 吴云青
在界定城市精明土地利用内涵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方法,以我国35个主要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土地精明利用与城市规模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中国35个主要城市土地精明利用程度均处在中下水平,且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二者的动态关系方面,城市土地精明利用和城市规模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对于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