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0)
- 2023(8959)
- 2022(7514)
- 2021(7301)
- 2020(6072)
- 2019(14252)
- 2018(14327)
- 2017(27015)
- 2016(14635)
- 2015(17059)
- 2014(17129)
- 2013(16518)
- 2012(14755)
- 2011(13592)
- 2010(13701)
- 2009(12622)
- 2008(12157)
- 2007(10514)
- 2006(9258)
- 2005(8323)
- 学科
- 济(65656)
- 经济(65583)
- 管理(35564)
- 业(30464)
- 方法(29808)
- 数学(27642)
- 数学方法(27132)
- 中国(23766)
- 企(23077)
- 企业(23077)
- 农(15823)
- 贸(12912)
- 贸易(12904)
- 易(12603)
- 地方(12591)
- 学(12012)
- 制(11993)
- 财(11742)
- 业经(10847)
- 发(10131)
- 理论(9936)
- 银(9804)
- 银行(9789)
- 农业(9736)
- 行(9510)
- 环境(9461)
- 体(9407)
- 融(9295)
- 金融(9287)
- 城市(8462)
- 机构
- 大学(206715)
- 学院(205761)
- 济(90981)
- 经济(89156)
- 管理(76808)
- 研究(76198)
- 理学(65982)
- 理学院(65198)
- 管理学(63792)
- 管理学院(63423)
- 中国(58468)
- 京(45667)
- 科学(45178)
- 财(38614)
- 所(37954)
- 研究所(34688)
- 中心(33399)
- 农(32597)
- 财经(31045)
- 经济学(29447)
- 北京(29321)
- 江(29263)
- 业大(28760)
- 经(28542)
- 院(27985)
- 范(27380)
- 师范(27104)
- 经济学院(26425)
- 农业(25522)
- 财经大学(23127)
- 基金
- 项目(139654)
- 科学(110876)
- 基金(103483)
- 研究(100917)
- 家(91176)
- 国家(90535)
- 科学基金(77388)
- 社会(65998)
- 社会科(62707)
- 社会科学(62695)
- 基金项目(53415)
- 省(51651)
- 自然(49262)
- 自然科(48254)
- 自然科学(48242)
- 自然科学基金(47341)
- 教育(46805)
- 划(44814)
- 资助(44017)
- 编号(39255)
- 部(31687)
- 成果(31672)
- 重点(31610)
- 发(30087)
- 国家社会(28654)
- 课题(28416)
- 创(28263)
- 教育部(27195)
- 中国(27189)
- 创新(26695)
共检索到308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范红忠 李名良
文章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中国适龄青年结婚概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对中国城镇适龄青年结婚概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2007年城市规模增大1%,中国城镇适龄青年结婚概率下降0.105个百分点。城市规模对中国城镇男性适龄青年结婚概率的影响强度大于女性,2007年城市规模增大1%,女性结婚概率下降0.098个百分点,而男性结婚概率下降0.146个百分点。城市规模对适龄青年结婚概率的影响强度有随时间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结婚概率 Probit模型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杨 符国群 姜海纳
通过分析全国31个省市496个家庭结婚消费数据,本研究呈现了2000年以后中国城镇家庭在结婚消费项目、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观念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消费项目和消费观念方面,一类城市更加追求具有纪念意义的消费项目类型,例如蜜月旅行;二类城市更注重酒宴消费,将其视为提升家庭人力资本和彰显社会地位的途径;三类城市则集中在传统的婚戒、床上用品购买等消费类型。在消费行为方面,各种类型的城市均呈现男方家庭承担的费用比例高于女方家庭承担的费用比例的情况,且男方家庭承担的结婚费用比例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其中,一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符国群 李杨 费显政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1200多个家庭,重点考察1980年代到2010年代我国城镇家庭结婚消费的演变。研究发现:(1)以婚房和大件耐用品购买为核心的间接费用是推动总体结婚费用快速增长的根本性力量;(2)结婚费用中由新婚夫妇支付的比例趋于下降,由男女双方原生家庭支付的比重趋于上升;(3)结婚费用中由男方家庭支付的比例远超女方家庭支付的比例,且两者差距有扩大趋势;(4)长期而言婚宴消费在直接结婚消费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婚姻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女性处于更不利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运用"信号投资理论"对男方家庭为何支付更多的结婚费用做了初步解释。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燕
新冠疫情过后,我国经济逐渐恢复,总体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适龄青年敏感且辣手的突出问题。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适龄青年快速就业的形势转变,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包括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就业市场中供需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适龄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龄青年转变就业意识,提高自身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便促进新形势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适龄青年实现快速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永亮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关键词:
城市规模 规模经济 回归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唐为
本文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齐普律和马尔科夫转换矩阵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所有建制市的人口规模分布体系及演化情况,并在数据质量、时间范围和研究方法上改进和扩展了已有研究。研究发现,2000年我国的城市体系集中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以往基于户籍人口和不完整的城市样本的估计结果;2010年的城市集中度有所提升,进一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论非常稳健。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城市人口集中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2000年后撤县设区政策的广泛实施使得大城市发生外延式扩张;另一方面,集聚效应的增强使得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使得内涵式扩张加速。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尤济红 周利 朱宁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中国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如何影响了流出劳动力的技能结构水平。采用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匹配省区层面的城市体系特征,实证研究发现,越是单中心为主的城市规模体系,流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机制是中国省区现行的中心城市扩张模式以低技能产业为主,不仅没有带来中心城市产业升级,还抑制了其他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使得高技能岗位发展不足。本文揭示了省区空间模式可能影响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人力资本 城市体系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劳动生产率 最优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皮亚彬 薄文广 何力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1年地级城市数据,研究了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论如下:(1)随着与核心城市距离变远,城市长期人口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出"∽形"的非线性关系;(2)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某地区城市分布越密集,则该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越快,应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带动城市化。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理上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区位 城市规模 城市化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晓雨 郑军
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000年和2010年中国209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效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我国城市效率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布,并实证了城市效率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城市最优规模从350万人增加至717万人,增长104.86%,而城市规模均值仅增长50.47%,城市集聚不足的情况加剧,城市效率整体下降;城市效率变化和城市规模呈U型曲线关系,处于544万左右的城市效率降低最快,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效率;半参数估计表明计量设定和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扬 余壮雄 冯柏睿
文章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基于个体选择的微观机制,考察了出生地规模对个体收入的时间效应、空间异化效应、代际传递效应和迁移效应;从出生地规模这一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收入差距持久性的成因。研究发现:出生地作为个体的初始禀赋对个体未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出生地规模越大,个体的未来收入越高;这一效应伴随个体在出生地的成长时长增强,并依据不同城市的特征产生空间异化效应。另外,出生地规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未来收入,也对个体的迁移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迁移选择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规模分化。具体而言,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迁移概率越大,且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越趋向迁移到比出生地规模更大的城市;而迁移个体的迁移次数越多,出生地规模的收入效应越强。基于上述出生地规模对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迁移效应,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个体将趋于迁往规模更大的城市,这将引起城市规模分化加剧。文章证实了初始禀赋对个体收入影响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为城市规模和个体收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城市规模 产业扶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