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0)
- 2023(9231)
- 2022(7874)
- 2021(7086)
- 2020(6027)
- 2019(14011)
- 2018(13626)
- 2017(26378)
- 2016(13691)
- 2015(15326)
- 2014(15150)
- 2013(14934)
- 2012(13861)
- 2011(12891)
- 2010(13569)
- 2009(12471)
- 2008(11862)
- 2007(10380)
- 2006(9669)
- 2005(8715)
- 学科
- 济(86128)
- 经济(86074)
- 管理(34679)
- 方法(30077)
- 业(28402)
- 数学(27227)
- 数学方法(26680)
- 地方(23272)
- 企(22301)
- 企业(22301)
- 中国(20326)
- 学(15574)
- 农(14859)
- 地方经济(14452)
- 业经(13901)
- 财(11633)
- 环境(11097)
- 理论(10620)
- 农业(10264)
- 贸(9873)
- 贸易(9860)
- 制(9688)
- 易(9358)
- 发(9280)
- 和(9077)
- 融(9047)
- 金融(9045)
- 经济学(8611)
- 划(8132)
- 银(7948)
- 机构
- 学院(202960)
- 大学(202380)
- 济(93237)
- 经济(91292)
- 研究(75980)
- 管理(74397)
- 理学(63622)
- 理学院(62733)
- 管理学(61118)
- 管理学院(60731)
- 中国(54896)
- 科学(45953)
- 京(44026)
- 所(38436)
- 财(38207)
- 研究所(34853)
- 中心(32691)
- 农(30933)
- 江(30730)
- 财经(30415)
- 经济学(30025)
- 业大(28568)
- 北京(28109)
- 院(27703)
- 范(27678)
- 师范(27464)
- 经(27461)
- 经济学院(26576)
- 州(24443)
- 农业(23734)
- 基金
- 项目(135135)
- 科学(107213)
- 基金(99007)
- 研究(95051)
- 家(87435)
- 国家(86851)
- 科学基金(74542)
- 社会(62803)
- 社会科(59731)
- 社会科学(59709)
- 省(52405)
- 基金项目(51929)
- 自然(48413)
- 自然科(47340)
- 自然科学(47328)
- 自然科学基金(46375)
- 划(44330)
- 教育(43393)
- 资助(41263)
- 编号(36268)
- 重点(30948)
- 发(30507)
- 部(28700)
- 成果(28304)
- 创(27228)
- 国家社会(26789)
- 课题(26572)
- 创新(25637)
- 科研(25003)
- 教育部(24732)
共检索到312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尹虹潘
本文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出发,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地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经济吸引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解释了由“引力法则”和断裂点理论推导出的两个经验性推论:一是两个相邻且规模相等的城市其经济吸引区分界线为二者连线的中垂线;二是对于两个相邻但规模不相等的城市,则小城市的经济吸引区可能处于大城市吸引区的包围(或部分包围)之中。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经济吸引区 经济地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德友 赵文亮
采用GIS网络分析获得城市间公路交通的OD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的距离进行修正,对河南各地市间1997年和2007年的经济联系进行测算和比较,继而采用分形模型对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及联系强度的分形维数进行测算,探讨了地市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河南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等级特征明显,地市间经济联系初步形成了"十"字形主轴的网络化发展空间结构;郑州对外经济联系趋于约束型位序-规模分布,大多数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空间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态势演变;通过对河南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利于识别各地市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导向,有利于协调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为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条件收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条件收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鲁志国 汪行东
将城市经济效率分解为综合经济效率、纯劳动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使用2003-2013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符合倒U型假设;纯劳动经济效率与城市经济效率呈U型关系;在引入经济密度变量后,城市经济效率与经济密度呈U型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鲁志国 汪行东
将城市经济效率分解为综合经济效率、纯劳动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使用2003-2013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符合倒U型假设;纯劳动经济效率与城市经济效率呈U型关系;在引入经济密度变量后,城市经济效率与经济密度呈U型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玲 耿加进
本文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的样本,实证研究了流通业集聚、经济空间距离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集聚水平总体不断提升,在全国不断显现集聚优势,集聚水平的城市间差距也在减小;在流通业不断集聚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能依托地理空间传递,促进邻近城市经济增长;但是,当以城市间经济空间距离衡量两城市的空间联系时,与地理空间距离表现出相反作用,一个城市流通业不断集聚,对经济水平接近的城市反而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挤出效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延方 王冬
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面对的可以增加贸易量的主要区域合作新模式。本文侧重从贸易层面探讨"一带一路"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扩展引力模型,创建动态地理距离等指标,设计出能反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流量影响机制的不同层次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关键指标影响我国向主要国家出口可持续性的动态效果。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规模对贸易流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中线和南线样本的估计结果可以证明"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文化距离会对贸易流量有一定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延方 王冬
"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面对的可以增加贸易量的主要区域合作新模式。本文侧重从贸易层面探讨"一带一路"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扩展引力模型,创建动态地理距离等指标,设计出能反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流量影响机制的不同层次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关键指标影响我国向主要国家出口可持续性的动态效果。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规模对贸易流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中线和南线样本的估计结果可以证明"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文化距离会对贸易流量有一定负向影响。因此,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以及缩小文化差别能确保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可持续性增长,最终增进"一带一路"实施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符小洪,黄民生
依据福建省 2 3个地、县级市的有关资料 ,运用主成分分析定量地衡量它们的综合实力 ,然后根据省情拟定13个经济中心 ,进而依据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原理探讨了福建省经济中心的强、弱吸引区域 ,并据此来预测区域经济未来的空间变化趋势。
关键词:
经济中心吸引区域 变化趋势 福建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武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区域内部城市地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均衡及其最优集聚规模,旨在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空间经济维度的决策参考。首先,基于经济集聚最优规模形成机理,构建了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城市经济集聚关系的二次函数动态面板模型;其次,利用我国地级市市辖区的Panel Data,采用GMM法实证检验了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对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发现确实存在一个使城市集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最后,估计了我国城市经济整体及分第二、三产业的最优集聚规模,发现第二产业的最优集聚规模小于第三产业。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实际集聚水平低于最优水平,城市地区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集聚效应主导的阶段。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文
基于以连续、线性空间为特征的NEG城市体系模型,探讨对称双城市的城乡结构下,随着交易成本的变化,城乡空间经济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扩大人口总量会同时增加城乡人口,但城市人口增速更快,从而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越高则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越快,而农村人口则正好相反。在交易成本较高时,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降低,交易成本越高则降低得越快;而当交易成本较低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先提升后降低,此时存在最优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规模,最优规模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扩大。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的属性由“负担”转变为“资源”,这为城市的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交易成本的持续降低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庆娟
基于现有的shapley利润分配模型,文章对有关改进方案缺乏有效性检验的缺陷提出了质疑,并利用两两主体分配利润的差异构建了一种立足于欧式距离的空间距离最小化的分配最优解选取模型,最后用一个实例进行计算,是合作利润分配问题研究的一项创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浩然 衣保中
本文基于中国268个城市2003-200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地理距离因素对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溢出效应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曲线过程,最优的溢出距离出现在50公里左右;城市间的外溢效应在18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200公里以外明显减弱。这一结论为我国当前经济圈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研究还证实了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水平、金融条件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张克森 杨开忠
通过向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环境外部性和环境经济政策,我们得以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建模。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外部性具有全局性特征的情形,第一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揭示的"灾变式集聚"机制仍然起作用;在环境外部性表现为局部性特征的情形,"战斧状"的灾变式集聚被"干草叉状"的不完全集聚所取代;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形,最优经济空间演化路径是最优空间规划与最优环境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模糊空间距离的组合投资模型及应用研究
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空间均衡:一个三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的解释
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工业空间集聚的门槛效应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拓展模型
旅游资源吸引力距离衰减的实证研究——一个多维感知的视角
市场分割、降成本与高质量发展:一个拓展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
空间距离演变视角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以山西煤炭经济为例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
区域生态产业网络的经济分析——一个简单的成本效益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对我国城市适宜规模探讨——一个理论扩展和实证分析
经济学中的一个悖论——兼论云南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