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5)
2023(7274)
2022(6241)
2021(6118)
2020(4984)
2019(11673)
2018(11894)
2017(23364)
2016(12497)
2015(14231)
2014(14146)
2013(13904)
2012(12524)
2011(11509)
2010(11972)
2009(11054)
2008(10683)
2007(9799)
2006(8845)
2005(7857)
作者
(34714)
(29269)
(28905)
(27534)
(18306)
(14022)
(13108)
(11452)
(11172)
(10150)
(9903)
(9831)
(9191)
(8968)
(8871)
(8584)
(8517)
(8443)
(8425)
(8198)
(7177)
(7123)
(7110)
(7046)
(6568)
(6553)
(6496)
(6240)
(5834)
(5744)
学科
(59859)
经济(59703)
(44898)
(39281)
农业(29791)
管理(29151)
方法(25212)
数学(21257)
数学方法(20773)
(20368)
企业(20368)
业经(18196)
中国(17622)
地方(12960)
理论(10895)
(10618)
(10539)
农业经济(9970)
(9087)
农村(9071)
(8872)
(8705)
(8482)
贸易(8471)
(8376)
(8359)
(8239)
发展(8231)
(8224)
土地(8042)
机构
学院(178427)
大学(172973)
(74173)
管理(73650)
经济(72472)
理学(64319)
理学院(63662)
管理学(62264)
管理学院(61957)
研究(56282)
(46536)
中国(44497)
(36397)
农业(35069)
科学(34720)
业大(32162)
(29678)
中心(28093)
(27579)
(27291)
研究所(24556)
(24006)
师范(23871)
财经(23434)
经济管理(22384)
北京(22172)
(21910)
农业大学(21822)
(21332)
经济学(20810)
基金
项目(120635)
科学(97018)
研究(89985)
基金(88497)
(75780)
国家(75076)
科学基金(66525)
社会(60051)
社会科(55567)
社会科学(55547)
(48600)
基金项目(47418)
自然(42485)
自然科(41604)
自然科学(41600)
自然科学基金(40852)
教育(40570)
(39046)
编号(38792)
资助(35418)
成果(29666)
(27966)
(26578)
(26305)
重点(25932)
课题(25045)
(24656)
国家社会(24124)
人文(22936)
创新(22893)
期刊
(88170)
经济(88170)
(51704)
研究(49249)
中国(40148)
农业(34956)
科学(25271)
学报(24485)
管理(22476)
业经(21332)
大学(20219)
(19951)
教育(19122)
学学(19035)
技术(16787)
(16663)
金融(16663)
(15880)
问题(14085)
农业经济(13438)
农村(13348)
(13348)
经济研究(11004)
财经(10705)
统计(10665)
(10124)
(9730)
技术经济(9648)
世界(9616)
资源(9575)
共检索到267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启超  王亚华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进行工作搜寻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的大城市中,农民工是否会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呢?本文以社会互动模型为基础,构建两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借助社会网络渠道进行工作搜寻的机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相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影响。鉴于常规模型的估计结果会因选择效应而存在偏误,本文运用含城市固定效应的两步法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依赖。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渠道搜寻,是对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不足的补充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国  王净净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规模、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的自我雇佣倾向越低。调节效应表明,社会网络越广,越能促进农民工的自我雇佣,进而弱化城市规模对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消极影响。中介机制显示,心理认同和迁移距离是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自我雇佣选择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瑞  刘超  
本文使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用1982-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各城市人口增量作为城市规模的工具变量,并结合农民工技能异质性,在有效控制内生性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后,研究城市人口规模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呈倒U型关系,随城市规模扩张市民化能力先增大后减小。高技能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极值出现在人口200万左右的大城市,中低技能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极值处于100-200万人口区间的城市。高技能农民工更容易从城市集聚中获益,这符合劳动力市场极化和人力资本外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瑞  刘超  
使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检验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受益程度,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劳动力市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每提高1%,农民工月收入平均提高4. 3%-11. 4%;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越高;高技能农民工比中低技能农民工更能从人力资本外部性中受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从事生产操作类职业以及其他职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高于从事商业服务类职业的农民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密  罗婷婷  赵晓琳  谭晓婷  
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项目数据(CHIP),本文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及工具变量法评估了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工资的溢价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工资溢价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住生活成本,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工资水平之间仍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不同城市规模的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影响,而中小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工资无关。究其原因,根据对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教育-匹配程度测算,城市规模越大越有助于农民工教育-工作相匹配;考虑农民工教育-工作匹配后的收入效应,大城市农民工的工资溢价效应由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及职业决定,特大城市农民工的工资溢价效应主要由农民工自身能力决定,即验证了教育-匹配程度是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工资溢价的重要作用机制。该结论有助于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并为农民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屈小博  余文智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小姣  周毕芬  修京妮  丘悦  陈静  
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采用O-Logit模型,探讨了在不同城市规模下,本地户籍农民工与外地户籍农民工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具有户籍地的差异,外地户籍农民工比本地户籍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更高;户籍异质性对农民工的收入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差异,对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的农民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而在大城市及中小规模城市的影响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对中小城市农民工的收入影响更为显著,对其他规模城市农民工的影响则不显著;整体而言,相较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特别是健康状况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更显著;互联网可获及程度对农民工月均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研究结果分析,为农民工的增收,基本权益保障,以及完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小姣  周毕芬  修京妮  丘悦  陈静  
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采用O-Logit模型,探讨了在不同城市规模下,本地户籍农民工与外地户籍农民工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具有户籍地的差异,外地户籍农民工比本地户籍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更高;户籍异质性对农民工的收入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差异,对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的农民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而在大城市及中小规模城市的影响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对中小城市农民工的收入影响更为显著,对其他规模城市农民工的影响则不显著;整体而言,相较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特别是健康状况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更显著;互联网可获及程度对农民工月均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研究结果分析,为农民工的增收,基本权益保障,以及完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谷莎菲  白萌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统计年鉴及公报数据,根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层次非线性回归,分析了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的特征及城市规模等级对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状况最好;城市规模等级对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决策有稳定的显著影响,大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最可能实现团聚,特大及以上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最难实现团聚;其他城市特征、家庭特征及先行者个体特征对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的影响作用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均存在差异。因此,应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间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可能的人口流动变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小姣  周毕芬  修京妮  丘悦  陈静  
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采用O-Logit模型,探讨了在不同城市规模下,本地户籍农民工与外地户籍农民工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具有户籍地的差异,外地户籍农民工比本地户籍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更高;户籍异质性对农民工的收入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差异,对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的农民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而在大城市及中小规模城市的影响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对中小城市农民工的收入影响更为显著,对其他规模城市农民工的影响则不显著;整体而言,相较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特别是健康状况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更显著;互联网可获及程度对农民工月均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研究结果分析,为农民工的增收,基本权益保障,以及完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小姣  周毕芬  修京妮  丘悦  陈静  
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采用O-Logit模型,探讨了在不同城市规模下,本地户籍农民工与外地户籍农民工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具有户籍地的差异,外地户籍农民工比本地户籍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更高;户籍异质性对农民工的收入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差异,对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的农民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而在大城市及中小规模城市的影响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对中小城市农民工的收入影响更为显著,对其他规模城市农民工的影响则不显著;整体而言,相较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特别是健康状况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更显著;互联网可获及程度对农民工月均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研究结果分析,为农民工的增收,基本权益保障,以及完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如何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本文基于2012年全国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估计发现,城市规模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呈"倒U"型关系,曲线最高点处的市辖区人口规模在600万人左右。研究还发现,低技能农民工能够从城市集聚中获得更大的城市融入红利。此外,随着城市居住时间的延长,无论是低技能农民工还是高技能农民工,城市规模的城市融入效应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低技能农民工能够获得更多的城市融入收益。而随着移民持续时间的延长,短期内低技能农民工获益更大;但长期来看,高技能农民工获益更大。因此,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不应该实施限制城市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郭沛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王聪  
文章测量了我国农民工群体在15个主要迁入城市的"地缘集聚"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探讨了市场化和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城市农民工以亲缘、地缘为基础的集聚行为。研究发现:(1)农民工社会网络水平显著正向地影响着他们的"地缘集聚"行为;(2)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对通过社会网络形成"地缘集聚"的依赖程度显著下降;(3)中国不同省市间的农民工在社会网络的使用和"地缘集聚"程度上具有明显差异。相对于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对社会网络和"地缘集聚"的依赖水平都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