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96)
2023(13223)
2022(10946)
2021(9908)
2020(8157)
2019(18158)
2018(17581)
2017(34044)
2016(18300)
2015(20040)
2014(19509)
2013(19291)
2012(17528)
2011(15778)
2010(16117)
2009(15466)
2008(14506)
2007(13023)
2006(11786)
2005(10571)
作者
(52575)
(44426)
(43813)
(41480)
(27617)
(21351)
(19670)
(17010)
(16955)
(15421)
(15278)
(14646)
(13968)
(13797)
(13681)
(13530)
(13201)
(12782)
(12694)
(12501)
(11014)
(10774)
(10771)
(10211)
(10114)
(9823)
(9786)
(9669)
(8926)
(8710)
学科
(74376)
经济(74253)
(61884)
管理(53181)
(46635)
(40262)
企业(40262)
农业(31007)
中国(28405)
(26975)
金融(26973)
方法(25823)
(25324)
银行(25288)
(24432)
数学(23196)
数学方法(23052)
(22983)
(22889)
业经(22080)
地方(17959)
(15557)
(14183)
贸易(14172)
(14095)
财务(14068)
财务管理(14039)
(13865)
企业财务(13448)
环境(12166)
机构
学院(258316)
大学(253672)
(112154)
经济(109843)
管理(97880)
研究(88044)
理学(84843)
理学院(83960)
管理学(82779)
管理学院(82335)
中国(73979)
(64718)
科学(52417)
(52262)
(51792)
农业(49963)
业大(45979)
(44056)
中心(43134)
财经(41072)
研究所(39703)
(38952)
(37469)
经济学(34777)
经济学院(31582)
农业大学(31558)
北京(31400)
(30913)
(30691)
财经大学(30337)
基金
项目(176196)
科学(139311)
基金(129989)
研究(126894)
(114265)
国家(113228)
科学基金(97238)
社会(85024)
社会科(80507)
社会科学(80488)
基金项目(69954)
(69928)
自然(61726)
自然科(60323)
自然科学(60305)
自然科学基金(59243)
(57642)
教育(55254)
资助(50526)
编号(50063)
重点(39472)
(39122)
(39029)
成果(38887)
(38088)
(37699)
国家社会(36219)
(35794)
创新(35363)
课题(33966)
期刊
(126348)
经济(126348)
研究(75374)
(67256)
中国(53126)
农业(44464)
学报(42904)
(41183)
金融(41183)
(39727)
科学(39218)
大学(33286)
学学(32435)
管理(31527)
业经(26046)
(20939)
财经(20413)
问题(19438)
经济研究(18199)
技术(18171)
(17409)
教育(17230)
农村(15173)
(15173)
(14587)
农业经济(13964)
世界(13549)
业大(12528)
现代(12304)
经济问题(12144)
共检索到388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兴邦  
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融入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生育意愿,且对于80后和东部地区农民工生育意愿的负向效应更大。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发现:定居意愿增加和男孩偏好下降是城市融入影响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两种路径。以融入为核心的"人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从事实和机制两方面探讨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为客观评估城镇化的生育效应,增加人口预测工作科学性,人口政策动态调整和优化等工作提供了事实基础和理论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郭沛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苏璐  张皓  郭林  
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农民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城市融入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定量和抽样调查方法开展研究,发现男性或已婚者的城市融入意愿不强烈,新一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愿意融入城市社会,子女教育变量对养老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养老、医疗、住房等制度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并无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大建   张湖沿   应瑞瑶  
本文将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专题数据与区(县、市)数据进行匹配,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从就业、健康医疗、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四个维度测度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究其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为0.815,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两个维度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子女受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就业维度均等化水平较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上升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其中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维度均等化的提高作用显著,就业和子女受教育维度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升农民工在当前城市的主观融入与行为融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个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高收入、家中有土地资源、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群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有居住证、有劳动合同、已婚农民工群体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本研究认为,应切实提升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农民工在城市居留,从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钱龙  钱文荣  
基于348份新生代农民工数据,以三维一体的"城镇亲近度"视角,对其留城定居意愿和城市融入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空间维度和心理维度"城镇亲近度"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但时间维度"城镇亲近度"作用不显著;三个维度"城镇亲近度"均能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态。进一步的探讨表明,定居意愿为部分中介变量,空间维度和心理维度"城镇亲近度"通过定居意愿间接影响个体城市融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彭华涛  张俊杰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于其城市融入意愿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243组具有血缘、亲缘、地缘、业缘或学缘关系的农民工及其社会网络关系进行调查,探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对于社会网络关系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度的调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对于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互动性、信任度、互惠性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对于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异质性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度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即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需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雅婷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受到教育水平偏低和资本积累不足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城市中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状态,人身保险、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入学、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些都对他们的城市融入带来了困难和阻碍,本文试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晓英  
2007年11月15日,《城市问题》编委工作会议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编委建议发挥《城市问题》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城市科学领域的优势,以《城市问题》为园地组织学术论坛、笔谈会或小型研讨会,就北京或其他区域城市发展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研讨与争鸣,从而反映城市问题研究方方面面的情况,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新年伊始,本刊邀请编委笔谈,现将部分编委之笔谈刊登于2008年第1期《城市问题》,以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辉武  
文化资本包括以行为方式、语言风格、品位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为形式的文化能力型文化资本和以文凭、职业证书等为形式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其融入城市主体社会,同时,文化资本的缺乏影响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并导致市民对农民工的文化排斥,进一步阻碍其城市融入。因此,政府和农民工自身都应做出某种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实现其城市融入,完成市民化过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倪超军  李兴中  刘星宇  
本文利用2017年新疆的343份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数据,基于社会融入视角从生活体验、身份体验、交往体验和语言体验4个维度考察了城市体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体验中的生活体验、身份体验、交往体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体验影响最强,交往体验影响最小。城市体验通过社会融入中的社会适应和文化交融中介变量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其中介效应显著。具体来看,在城市体验的身份体验和交往体验中,社会适应变量起到了中介作用;在城市体验的身份体验中,文化交融变量也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社会适应在城市体验的交往体验中的中介效应效果值最大。文化交融对于市民化意愿的中介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农民工永久迁移决策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本文以落户意愿作为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以定居意愿作为农民工事实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研究发现,方言距离无论对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还是对农民工事实性永久迁移意愿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方言距离通过阻碍农民工在流入地区的经济整合、社会参与、文化适应、身份认同4个层面的社会融入,降低其永久迁移意愿。异质性检验表明,随着学历增加,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负向作用逐渐减弱;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方言距离主要影响跨省流动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可以避免方言距离在农民工永久迁移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融入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云凌   覃夏霏  
文章基于深圳等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以社区资源可及性为中介变量,探讨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显著积极影响;与居住在聚居区的农民工相比,非聚居区的农民工表现出更高的城市融入水平;社区资源可及性在居住选择与农民工城市融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合访谈资料发现,相对于聚居区而言,非聚居区内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质量,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非聚居区的服务型资源供给不仅能满足农民工家庭需求,还能为其提供社会参与和建立本地社会资本的机会,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结论对制定社区层面的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景晓芬  
从隔离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将农民工的居住空间模式分为固定混合型、流动混合型、固定隔离型和流动隔离型四类。在此基础上,使用西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居住空间对其城市融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城市居民隔离的同类群体聚居是西安市农民工的主要空间居住模式;隔离和不稳定的居住空间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存在着负向影响;在四类居住空间模式中,固定混合型居住模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最高,其次是流动混合型和固定隔离型的农民工,流动隔离型的居住模式最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据此认为,实行一定程度的混居、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工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其城市融入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