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9)
- 2023(14945)
- 2022(12975)
- 2021(12159)
- 2020(9981)
- 2019(22657)
- 2018(22390)
- 2017(43481)
- 2016(23485)
- 2015(25792)
- 2014(25406)
- 2013(24944)
- 2012(22650)
- 2011(20249)
- 2010(20086)
- 2009(18398)
- 2008(17411)
- 2007(14938)
- 2006(12787)
- 2005(10758)
- 学科
- 济(92634)
- 经济(92529)
- 管理(65087)
- 业(61306)
- 企(51040)
- 企业(51040)
- 方法(41395)
- 数学(35635)
- 数学方法(35208)
- 中国(25424)
- 农(23974)
- 财(21748)
- 业经(21530)
- 地方(20836)
- 学(20584)
- 农业(15988)
- 理论(15738)
- 贸(15582)
- 贸易(15574)
- 制(15456)
- 易(15049)
- 技术(14983)
- 环境(14753)
- 和(14437)
- 务(14109)
- 财务(14043)
- 财务管理(14020)
- 产业(13723)
- 企业财务(13294)
- 银(12758)
- 机构
- 学院(323846)
- 大学(323120)
- 管理(128863)
- 济(125715)
- 经济(122887)
- 理学(112953)
- 理学院(111644)
- 管理学(109636)
- 管理学院(109055)
- 研究(106789)
- 中国(75695)
- 科学(68490)
- 京(68016)
- 财(55655)
- 所(52436)
- 农(50688)
- 业大(49215)
- 研究所(48291)
- 中心(47926)
- 财经(45872)
- 江(45249)
- 范(43862)
- 师范(43452)
- 北京(42046)
- 经(41802)
- 农业(39988)
- 院(39548)
- 经济学(37970)
- 州(37443)
- 师范大学(35239)
- 基金
- 项目(231928)
- 科学(183311)
- 基金(168634)
- 研究(168157)
- 家(147199)
- 国家(146043)
- 科学基金(126268)
- 社会(106619)
- 社会科(101128)
- 社会科学(101106)
- 省(91125)
- 基金项目(90675)
- 自然(82949)
- 自然科(81061)
- 自然科学(81043)
- 自然科学基金(79563)
- 划(76706)
- 教育(76576)
- 资助(68054)
- 编号(68050)
- 成果(53804)
- 重点(51688)
- 部(50155)
- 发(49777)
- 创(48679)
- 课题(46565)
- 创新(45353)
- 科研(44234)
- 国家社会(43699)
- 教育部(43088)
- 期刊
- 济(133133)
- 经济(133133)
- 研究(91768)
- 中国(54808)
- 学报(51622)
- 科学(47967)
- 农(45716)
- 管理(45373)
- 财(40448)
- 大学(38578)
- 学学(36527)
- 教育(34593)
- 农业(32248)
- 技术(26405)
- 业经(23559)
- 融(23060)
- 金融(23060)
- 经济研究(21765)
- 财经(21339)
- 问题(18804)
- 经(18350)
- 科技(16363)
- 图书(16286)
- 业(16219)
- 现代(15053)
- 理论(14831)
- 技术经济(14829)
- 商业(14796)
- 版(14698)
- 资源(14129)
共检索到449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强 陆小莉 徐生霞
产业集聚与城市集群是集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的表现,当前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而这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修正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AHHI),结合Copula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种城市群产业集聚空间辐射效应的非线性测度方法;并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耦合机制研究的角度,对城市群发展不同辐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异质性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群稳步递增、东北及中西部城市群逐年下降的态势。空间辐射效应方面,一是产业集聚的非线性辐射效应呈现出较大“地域差异性”,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辐射效应最强,而哈长城最弱;二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而与地理区位的耦合效应较差。在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水平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更加重视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一体化的实现提供源动力。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席艳玲 吉生保
利用2004-2011年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对产业集聚与产业成长关系的研究表明:一般技术产业集聚同产业成长呈"倒U"型关系,部分省市已呈现出过度集聚状态;高技术产业集聚同产业成长则近似于正相关;一般技术产业仍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促进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则更多的需要通过内在的技术升级来促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
技术异质性 产业集聚 产业成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惠琴 陈苗苗 余昭航 李奕萱 鲍健强
在测算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拓展后的STIRPAT模型识别了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城市碳达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放缓,碳强度不断下降,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逐渐呈现出脱钩趋势。除影响最大的人口和人均GDP因素外,其他驱动因素对碳达峰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在不同城镇化阶段城市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城镇化程度不同的城市能够实现达峰目标的情景显著不同。基于研究结果,分别就初级、中级和高级城镇化阶段城市完成碳达峰关键任务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苗建军 徐愫
依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从空间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土地利用提升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存在内部差异,主要与各城市两部门各自的集聚程度有关;样本研究期内,只有上海、舟山、淮南和滁州的土地利用效率始终处于前沿面,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协同集聚 土地利用 空间计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高丽娜 何斌
以Baldwin和Okubo的异质性企业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探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微观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与资本支出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迁移企业的生产率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在引导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时应综合考察区域的资本支出规模、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与贸易开放程度等因素,合理引导企业进行迁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露 刘修岩 叶信岳 胡汉辉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与重要地理单元。本文在机器学习Wasserstein距离算法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矩阵扩张Sinkhorn算法和熵正则化约束法改进Wasserstein距离算法及其求解方式,通过假设检验与蒙特卡洛模拟构建产业共聚指数,测算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共聚水平。测度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群同二位数行业内产业间的共聚水平大于跨二位数行业产业间共聚水平;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共聚特征,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上述城市群内部偏向共聚;2007—2013年间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共聚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不同城市群的演化模式存在差异。本文还利用产业共聚指数的方向性,分析了不同城市群产业空间核心产业的差异,绘制出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对产业共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投入产出关联、技术关联与规模差距对产业间共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行业内部竞争水平从共聚和被共聚两个方向抑制产业间共聚趋势;城市群层面诸如政府规模等区域特征均与产业间共聚水平负相关。据此,本文提出了实施城市群产业空间治理的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振 李志刚 胡璇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形态高级化的有形载体,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因其空间结构与产业集聚的相互支撑具有更强的韧性。文章构建了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理论框架,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18个重点发展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探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市群维度内,本地经济韧性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强,同时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城市群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由于大多处于雏形发育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多样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戴志敏 郑万腾
本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市2003~2013年金融相关数据,构建金融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增益水平激励模型测度各地市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并通过地理空间工具描述其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利用断裂点理论和威尔逊模型对各地市的金融空间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金融空间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城市,集聚辐射范围越广,其中上海市最为显著,舟山市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空间集聚效应,从空间特征上来看,整体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区域呈现抱团式空间集聚分布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志蕙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电子商务产业空间聚集及其消费溢出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邻接省域的空间聚集性;中原城市群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对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发现,中原城市群省域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对本省域和邻接省域居民消费水平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本文依据研究内容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消费场景体验、完善营商环境、培育优秀人才等相关建议促进电商产业与消费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靖
随着物流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单位不断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助推物流效率提升。本文基于2011-2019年10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对应物流效率将提高0.2813%;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资源配置水平将会加强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物流行业技术资源投入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联动关系,且此联动关系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关键词:
城市群 物流产业集聚 物流效率 空间溢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云安 张健 冯果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实践路径研究热潮不断升级。以成渝城市群为例,构建3种空间权重系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金融深化、金融集聚及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深化与金融集聚相互作用更为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成渝城市群金融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效应,但是金融集聚有显著负面空间效应,呈现高低集聚状态;在不同权重下,金融深化与金融集聚均会对周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但存在明显差异。在此背景下,提出成渝城市群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对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融合 产业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振灵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建斌 占强 刘春浩 魏晓 宋洁 孙峰华
引入空间异质性原理,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和空间流进行分析,从等级异质性、结构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三方面对长株潭空间异质性及其机理进行剖析,并据此探讨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异质性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等级异质性明显,多尺度等级缀块结构在理论上对城市群发展是有益的,但等级异质对后进城市(娄底、益阳等市)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是起妨碍作用的。2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结构异质性突出,与城市群核心区的时空距离是异质性重要原因,但距离并不是造成结构异质性的唯一原因,历史基础、文化和政策等方面也是造成结构异质性的重要方面。3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功能异质性方面构成较为合理,但城市群"新质"的产生更多集中在长沙市,其科研和创新职能远高于其他地区。4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的一体化与空间异质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追求空间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空间异质性的存在,认识到空间异质性的机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