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0)
2023(8641)
2022(7433)
2021(6558)
2020(5630)
2019(13131)
2018(12680)
2017(24813)
2016(13440)
2015(15228)
2014(15602)
2013(15804)
2012(15147)
2011(14067)
2010(14387)
2009(13617)
2008(13306)
2007(12196)
2006(10843)
2005(9810)
作者
(41768)
(35195)
(35148)
(33875)
(22449)
(16816)
(16128)
(13764)
(13189)
(12324)
(12154)
(11621)
(11240)
(11172)
(11018)
(10928)
(10644)
(10407)
(10150)
(10043)
(8730)
(8725)
(8555)
(8098)
(8090)
(7912)
(7588)
(7506)
(7107)
(6922)
学科
(84656)
经济(84597)
管理(34961)
方法(30930)
(30628)
数学(27893)
数学方法(27709)
(22920)
企业(22920)
地方(22008)
中国(20033)
(16307)
(15663)
地方经济(13884)
业经(13623)
(13473)
环境(11446)
农业(11084)
(10933)
贸易(10928)
(10724)
(10401)
(10116)
(9421)
金融(9419)
(9150)
(8859)
银行(8838)
经济学(8585)
(8466)
机构
大学(211144)
学院(209951)
(99096)
经济(96971)
研究(77340)
管理(76743)
理学(65606)
理学院(64718)
管理学(63650)
管理学院(63241)
中国(56332)
科学(46733)
(45016)
(41206)
(39820)
研究所(36144)
(34780)
中心(34386)
财经(33221)
经济学(32482)
(31984)
业大(30187)
(29916)
经济学院(29111)
北京(28364)
(28133)
师范(27912)
农业(27424)
(27340)
(25116)
基金
项目(134842)
科学(106181)
基金(98597)
研究(95976)
(85755)
国家(85121)
科学基金(72539)
社会(63474)
社会科(60275)
社会科学(60254)
基金项目(52981)
(52077)
自然(45827)
自然科(44758)
自然科学(44743)
(43951)
自然科学基金(43889)
教育(42825)
资助(39985)
编号(37571)
(30955)
重点(30529)
成果(30208)
(29874)
(26807)
国家社会(26764)
课题(26253)
科研(25532)
教育部(25518)
创新(25289)
期刊
(115154)
经济(115154)
研究(66264)
中国(36733)
(31492)
学报(31307)
(30782)
科学(29762)
管理(26389)
大学(23175)
学学(22171)
农业(20329)
经济研究(19362)
技术(17832)
(17500)
金融(17500)
财经(17349)
问题(16886)
业经(15938)
(15106)
教育(14324)
技术经济(12792)
统计(12082)
(11242)
(10853)
商业(10464)
(10447)
世界(10243)
现代(10221)
资源(10058)
共检索到315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智胜  孙育平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市群聚现象,引起了我国城市化理论界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极大关注。许多地区提出以当地中心城市为首位城市的城市群的空间概念。本文站在空间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城市群的概念及概念界定、历史演进、空间结构及其分工,并结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提出城市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表现,是空间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坚  
基于中心职能强度及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中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三角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极点的"多心组团"的空间格局。城市集聚功能依然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城市辐射功能欠缺,中三角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城市流的动态变化来看,近五年来,中三角三大城市群均表现出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第三产业的特征,制造业的增长是促进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俊智  文淑惠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4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Multilevel p2模型方法,分析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结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呈"核心-边缘"分布的三级圈层结构,各层级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经济联系程度比较松散。同时,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还受单个城市经济、资源集聚效应的影响,而城市间要素的扩散效应影响尚不显著。随着各成员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GMS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正迅速形成与拓展,中心城市的增加与城市之间相互建立新的经济联系将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胜会  冯邦彦  
从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看,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DCI分析框架;二是OTT分析框架。在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这些拓展一方面更加丰富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也使它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与此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呈现融合趋势。空间经济学家在考察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彦  王鹏  梁经伟  
基于高铁建设背景,利用2003年~2015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网络密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朝着多中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增强。多期DID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这一政策因素有效提升了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经济关联水平,并且人均收入、市场内部潜力和信息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大湾区—周边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空间经济关联的影响要大于对周边地区城市的影响。高铁建设对大湾区沿线城市的影响时滞约1年,其时间效应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孙晶  许崇正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集聚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尤其是对城市集聚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良"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春玉  
选取2007年城市市区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工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地区生产总值,信息化用户率,物流量等指标,运用修正后的城市引力模型和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指标体系,对珠三角与全国20个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经济联系较弱、竞争较强、匹配关系不理想。珠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要调整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的垂直与水平分工和转移、化竞争为互补关系、增强经济联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佳  
针对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还是分散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交通网络主导城际贸易的空间量化模型,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网络整合市场的动态演变机制,辅助结合双差分方法对交通政策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交通引发特定城市经济活动集聚还是扩散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作用于产品的定价机制,影响了商品进行区际贸易的可行比例和无套利价格空间的范围,体现为市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交通网络的改善整合了市场,具有显著扩大市场规模的效应,市场规模对交通的弹性约8.7%,而相比之下,交通中心城市的效应则要高出2.3个百分点。城市技术非对称情况下,发展交通中心的城市,其政策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放大,且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而此时与交通中心城市连接的城市则出现市场规模收缩。研究揭示交通网络调整经济活动分布的内在机理,对检验交通网络改善引起市场整合的程度与范围、预测发展交通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亚宁  顾芸  吕鹏  
针对现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工业文明范式,尚未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生态文明要求,突破以往“收入水平最大化”目标范式,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揭示空间品质影响我国城市人才区位的理论机制,并采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城市层面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空间品质已成为影响城市人才个体区位的重要因素,其与工资收入协同影响城市人才区位,且空间品质影响城市人才区位受到工资收入的中介机制作用。东部地区工资收入的中介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中介效应大于大城市。同时,空间品质和工资收入对人才区位具有非线性耦合作用,当空间品质每跨过一定门槛值时,工资收入对人才区位的正向影响就发生一定幅度的增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现实需要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倪进峰  隗斌贤  
本文基于2012—2019年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群经济分布特征及演变轨迹的基础上,采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从城市金融与经济存在时空非平衡关系的视角,解释城市群经济时空演变轨迹形成的原因,并以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种维度,实证检验两类金融业态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空间经济呈现相对稳定但极化程度逐步减弱的“核心—外围”结构,伴随城际经济差距的拉大,经济分布主要向南北两端扩散;(2)传统金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促进效应较大的区域逐渐由苏南等次核心区向周边城市迁移,显示其对城市群经济向北、向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3)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受空间异质性主导,促进效应较大的城市主要是上海及上海以南的浙江城市,表明数字金融是拉动城市群经济向南扩散的主要力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春玉  
引力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城市流强度模型是研究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法。综合研究表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圈层结构,但是,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有待优化,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辐射与承接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应加快环珠三角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建设,培育承接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施反边缘化战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娜  
发展城市群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经济流通效率,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结构性问题的主要路径。本文引入城市经济结构分布的三维模型,并在中心分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赋权法计算了我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中心值,并采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对区域流通发展水平和城市群中心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群经济结构的中心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阶梯式下降,而流通产业发展对城市中心水平的促进则呈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反阶梯式下降。协调内陆城市群的流通产业发展,能够极大推动经济中心的均衡分布,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走向均衡、全面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建高  江薇  
本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计算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江苏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呈现非均衡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凝聚子群现象和核心边缘结构。苏南地区已形成强联系网络,苏中地区呈轴线状结构,苏北地区呈点状发育态势。对此,本文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推动江苏省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菜花  崔维军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的变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联系程度以及各城市在安徽省中的经济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总体而言,经济联系不强,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和小团体现象,各城市的经济地位差异巨大。对此,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提出安徽省城市发展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