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49)
- 2023(16218)
- 2022(13709)
- 2021(12475)
- 2020(10041)
- 2019(22702)
- 2018(22595)
- 2017(41695)
- 2016(22791)
- 2015(25375)
- 2014(24919)
- 2013(24326)
- 2012(23069)
- 2011(20832)
- 2010(21255)
- 2009(19500)
- 2008(19377)
- 2007(17657)
- 2006(15915)
- 2005(14660)
- 学科
- 济(95232)
- 经济(95109)
- 管理(72380)
- 业(64286)
- 企(52567)
- 企业(52567)
- 中国(32323)
- 地方(29288)
- 方法(28909)
- 农(26441)
- 数学(23841)
- 数学方法(23489)
- 业经(23474)
- 财(22485)
- 制(22102)
- 环境(20838)
- 技术(20768)
- 学(20330)
- 农业(17970)
- 银(17434)
- 银行(17400)
- 融(17057)
- 金融(17053)
- 行(16794)
- 地方经济(15453)
- 发(15429)
- 贸(15238)
- 贸易(15219)
- 划(15130)
- 体(15088)
- 机构
- 学院(318998)
- 大学(317588)
- 济(128536)
- 经济(125500)
- 管理(118159)
- 研究(114935)
- 理学(99609)
- 理学院(98264)
- 管理学(96513)
- 管理学院(95886)
- 中国(88214)
- 京(71460)
- 科学(70164)
- 财(61336)
- 所(57775)
- 中心(52637)
- 江(51937)
- 研究所(51694)
- 农(51553)
- 财经(46569)
- 北京(45868)
- 范(45602)
- 业大(45250)
- 师范(45153)
- 院(42510)
- 经(41901)
- 州(41507)
- 农业(39724)
- 经济学(38480)
- 省(36533)
- 基金
- 项目(208854)
- 科学(165806)
- 研究(156008)
- 基金(149122)
- 家(129453)
- 国家(128285)
- 科学基金(110745)
- 社会(99773)
- 社会科(94407)
- 社会科学(94386)
- 省(84198)
- 基金项目(79231)
- 教育(70897)
- 划(70501)
- 自然(69605)
- 自然科(67985)
- 自然科学(67970)
- 自然科学基金(66712)
- 编号(62620)
- 资助(58394)
- 成果(51331)
- 发(50516)
- 重点(47761)
- 创(47753)
- 课题(45713)
- 部(44672)
- 创新(43952)
- 制(42140)
- 国家社会(40908)
- 发展(40841)
- 期刊
- 济(157870)
- 经济(157870)
- 研究(101192)
- 中国(77868)
- 农(48578)
- 管理(48164)
- 财(47872)
- 学报(47811)
- 科学(46519)
- 教育(42652)
- 大学(36981)
- 学学(34267)
- 融(33285)
- 金融(33285)
- 农业(32783)
- 技术(29378)
- 业经(26408)
- 经济研究(23625)
- 财经(22963)
- 问题(21055)
- 经(19969)
- 业(17801)
- 科技(17225)
- 图书(16086)
- 技术经济(15752)
- 资源(15651)
- 发(15621)
- 贸(15268)
- 现代(15230)
- 坛(15142)
共检索到511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媛媛 杜伟航
“双碳”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社会共识,开放与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关于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碳排放的研究不多,且关于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为科学识别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因子以及作用机制,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区域碳减排,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开放、创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引入开放与创新的交互项,进一步考察其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FDI会引入高碳排放产业,显著促进碳排放强度增加;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强度有抑制作用,但会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呈显著倒“U”型非线性关系,只有达到门槛值1.78,创新促进碳排放降低的作用才会显现,其中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创新水平均超过了该拐点值,处于创新碳减排阶段;FDI、贸易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但效果有差别,FDI、贸易开放对创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分别具有削弱效应和增强效应的调节作用。最后,从优化吸引外资政策体系、加快贸易开放进程,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投入水平,以及协调好开放与创新之间关系、更好发挥FDI技术溢出外部效应等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保林 户艳领 李依弯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是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各种问题、推进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并进一步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展开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仍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程度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人口、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侯杰 张梅青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亟需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协调发展 京津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刚 张小康
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能够利用自有优势,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协同发展 政府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王强 成福伟
流通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2008-202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受到数字基础设施的门槛作用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单门槛效应,当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小于0.216时,流通业科技创新的驱动效果不显著;数字经济应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随着数字经济应用水平的提升而增强,当数字经济应用水平超过0.338后,能最大效度发挥流通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雪花 许文博 张宝安
以低碳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多中心源辐射效应叠加模型开发为基础,以分维值测算和GIS空间分析及比较为量化评估工具,采用反现实的研究方法(假设雄安新区没有建立是一种情景),通过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在2018—2030年有雄安新区和没有雄安新区两种不同情景下的低碳经济辐射情况,预评估雄安新区的建立对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①如果不建立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的梯度断档问题有加重之趋势;②雄安新区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中间层级城市的快速成长,解决城市群的梯度断档问题,从而改善京津冀城市群西南部和东北部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③雄安新区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的提高,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2025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著,有利于城市群整体的低碳协同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钟茂初 赵天爽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同时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涓流效应”,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资源向外扩张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更显著影响,但对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反而对经济共享发展有显著挤出效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构成的科技创新维度的估计结果中,创新产出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创新投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叶堂林 李国梁 任绍铭 刘莹
有效盘活现有科技资源存量,提升区域创新扩散效应,对于确保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重点探究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有效提升创新扩散环节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下,区域一体化战略对提升吸收转化环节溢出效应的影响更显著。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区域创新中介主体和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发育,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使得区域内创新源具备科技成果输出意愿,降低创新策源地与创新腹地之间技术成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提升科技成果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当前阶段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尚不能对基础研发投入环节的溢出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区域协同创新难以从基础研发投入环节打开局面的情况下,应该将政策发力点聚焦于科技成果吸收转化环节,尤其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中介发展生态。
关键词:
创新资源 区域一体化 创新扩散 京津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汉英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汉英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祝辉 张晋晋 安树伟
城市群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因我国城市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较晚,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处于概念界定、规律探索等理论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给出了理想状态下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原则,以及现实状态下我国城市群的测度方法,并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处于发展阶段的组接阶段。
关键词:
城市群 京津冀 测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绘存
基于2000—2015年京津冀专利数据,采用专利申请量变化和专利创新结构变化分析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态势。研究发现:(1)2000—2015年,京津冀区域整体上创新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中京津、京冀相对差异在缩小,但津冀相对差异变化并不明显;(2)2009年以前,津、冀创新差异化明显,京呈现均衡化发展,2009年以后,津、冀内部创新呈现均衡化发展,京则呈现差异化扩大发展趋势;(3)2000—2015年,京津、京冀、津冀之间创新领域相似度不断升高,同时在具体的某个创新领域发展变化而言,2006年以后,京津冀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4)2000—2015年,津冀之间产业一致性更多反映在基础化学、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而京津、京冀之间则共同表现为向北京主导的电子元件、通信等产业转移。
关键词:
区域创新 专利 京津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从欣 李国柱
本文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三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运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相容性检验,建立了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模型,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低碳城市 组合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