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1)
2023(13897)
2022(12129)
2021(11195)
2020(9258)
2019(21382)
2018(21126)
2017(40772)
2016(21919)
2015(24588)
2014(24574)
2013(24412)
2012(22557)
2011(20663)
2010(20866)
2009(19189)
2008(18458)
2007(16135)
2006(14602)
2005(12882)
作者
(65819)
(54799)
(54420)
(51763)
(34856)
(26139)
(24727)
(21523)
(20832)
(19338)
(18642)
(18587)
(17447)
(17402)
(16832)
(16729)
(16185)
(16023)
(15601)
(15442)
(13533)
(13501)
(13153)
(12401)
(12399)
(12092)
(11965)
(11883)
(11103)
(10593)
学科
(109673)
经济(109571)
管理(65866)
(56005)
(47044)
企业(47044)
方法(42830)
数学(36993)
数学方法(36598)
中国(26085)
地方(25921)
(23829)
(22570)
业经(21544)
(20102)
环境(19593)
(16631)
理论(15865)
农业(15530)
地方经济(15315)
(15277)
(14715)
(14667)
贸易(14658)
(14026)
(13316)
资源(13095)
技术(12976)
(12392)
金融(12390)
机构
大学(325224)
学院(322274)
(133675)
经济(130629)
管理(127429)
研究(112677)
理学(110558)
理学院(109211)
管理学(107299)
管理学院(106713)
中国(80825)
科学(70978)
(70421)
(57191)
(56957)
研究所(52168)
中心(49166)
(48984)
业大(47267)
财经(46681)
(46151)
北京(44677)
(43810)
师范(43470)
(42341)
(41225)
经济学(40442)
农业(38337)
(37956)
经济学院(36108)
基金
项目(222569)
科学(175031)
基金(161926)
研究(160212)
(141553)
国家(140434)
科学基金(120684)
社会(102226)
社会科(96921)
社会科学(96892)
基金项目(86912)
(85985)
自然(79002)
自然科(77034)
自然科学(77017)
自然科学基金(75598)
(72499)
教育(71949)
资助(66220)
编号(64220)
成果(51192)
重点(49562)
(48406)
(47936)
(45108)
课题(44193)
国家社会(42171)
创新(42105)
科研(42060)
教育部(41220)
期刊
(151775)
经济(151775)
研究(96454)
中国(58568)
学报(50901)
科学(48017)
管理(46851)
(43179)
(41332)
大学(37519)
学学(35280)
教育(30608)
农业(30381)
技术(27450)
经济研究(24443)
财经(23000)
(22729)
金融(22729)
业经(22480)
问题(20791)
(19704)
图书(18751)
资源(17840)
技术经济(16980)
(15364)
理论(15313)
科技(15282)
现代(15253)
统计(14067)
(13946)
共检索到471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基于耦合度评价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我国16个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评价表明,我国城市群总体耦合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和国土利用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国土开发带来资源消耗,支撑着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大幅提高了国土利用效益。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应当重视与资源环境条件与国土利用效益的协调互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凤  高良谋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对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环境质量格局进行探讨,并从时空角度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环境质量格局方面,整体上环境质量变差的城市离北京、天津较近,受其环境污染辐射作用较大。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西南方,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东北方,北京、天津对其周围的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是很明显。耦合协调发展度方面,时间上,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先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空间上,廊坊、沧州、天津为上升型城市,唐山为下降型城市,其他为磨合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类型由四类向三类过度,且协调发展度差距在缩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元亮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中原城市群经济变化趋势、分布结构与形成原因。整体看,2005—2015年中原城市群经济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特别是中部偏西地区、东部及南部地区,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态势。人均GDP由南向北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扩散效应区(HH区)主要位于中部偏西地区,低速增长区(LL区)主要位于东部及南部地区。冷热点城市分布格局与之一致,温点城市呈现由东北—西南格局向南—北格局再向北部地区集中的转变态势。克里金插值发现,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和辐射逐渐增大,经济空间差异的缩小并非区域协调发展所致,而是空间分异的表现。初始区域政策、交通因素和经济活动的扩散效应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带动、深化开拓和整体发展3个阶段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局,实行城市群统一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群空间格局的互联互通,加强政府在空间布局规划上的引领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庞钰凡  
文章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耦合魔方”理论分析框架,在综合评价旅游经济规模指数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测度汇总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耦合协调类型与解耦态势。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整体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生态环境压力整体具有“东高、西低”的带状分布特征;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中、西部城市群分别属于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危失调类型;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解耦类型正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中间状态,东西部城市群率先实现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强解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雁云  朱丽萌  习明明  
基于中国15个城市群面板数据的检验证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中西部更明显,且东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效应(具有滞后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中西部更大。为缩小中西部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与东部之间的发展差异,文章提出加快构建跨省域城市群、进一步培育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乃至巨大型城市(如重庆)等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任凯丽  朱志玲  受梦婷  
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技术,对沿黄城市群1990-2013年人口与经济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黄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格局基本一致在时间上呈现先慢后快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状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向均衡方向演进,整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区位条件、自然本底、城市等级是影响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秦艳辉  邓闻静  纪明  
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AHM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对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指标权重进行测算,构建耦合度协调模型,借助spss19.0和Gis工具对中国十大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发现: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整体有所下降;旅游经济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失衡明显的城市普遍存在;城市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呈不同类型分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卫思夷  居祥  荀文会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松涛  谢彦君  
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发展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对于各城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旅游与生态环境各指标的权重,并对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同时根据耦合发展度模型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依据测度结果将15个城市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分别为优质耦合型、中级耦合型、初级耦合型、勉强耦合型,并对每一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淑娟  李满霞  
以我国14个重点滨海旅游城市为例,在构建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整体优化,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但绝对等级较低;空间维度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环北部湾地区内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缩小,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扩大,五个区域之间差异缩小;由于14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导致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缩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