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6)
2023(4329)
2022(3603)
2021(2941)
2020(2335)
2019(5261)
2018(5082)
2017(9904)
2016(5054)
2015(5623)
2014(5735)
2013(5899)
2012(5831)
2011(5647)
2010(5947)
2009(5651)
2008(5232)
2007(4695)
2006(4591)
2005(4228)
作者
(16051)
(13539)
(13461)
(13019)
(8872)
(6288)
(6090)
(5220)
(5198)
(4903)
(4697)
(4504)
(4363)
(4296)
(4276)
(4187)
(3978)
(3910)
(3818)
(3524)
(3446)
(3254)
(3215)
(3189)
(3126)
(3047)
(2787)
(2733)
(2645)
(2579)
学科
(53410)
经济(53382)
地方(16956)
管理(13776)
方法(12669)
中国(12379)
地方经济(12031)
数学(11502)
数学方法(11476)
(8211)
(8010)
业经(7294)
环境(6825)
经济学(6359)
城市(6176)
(5977)
(5820)
企业(5820)
(5464)
产业(5086)
(4737)
资源(4718)
(4675)
金融(4674)
(4590)
(4508)
城市经济(4446)
(4373)
总论(4287)
信息(4172)
机构
大学(86981)
学院(86803)
(50492)
经济(49512)
研究(35742)
管理(30176)
中国(25492)
理学(25391)
理学院(25019)
管理学(24727)
管理学院(24547)
(19322)
科学(19113)
(18390)
经济学(17709)
(17518)
研究所(15683)
财经(15619)
经济学院(15522)
中心(14568)
(14084)
(12817)
(12755)
北京(11773)
(11411)
师范(11370)
财经大学(11370)
科学院(11295)
社会(10895)
(10142)
基金
项目(52810)
科学(42577)
基金(39839)
研究(37975)
(33972)
国家(33742)
科学基金(29427)
社会(28394)
社会科(27055)
社会科学(27047)
基金项目(21007)
(19301)
自然(16984)
自然科(16584)
自然科学(16581)
自然科学基金(16241)
资助(15942)
(15939)
教育(15788)
(13274)
编号(13140)
(12767)
国家社会(12660)
经济(12645)
重点(11865)
(11583)
发展(11567)
(11450)
教育部(10325)
成果(10302)
期刊
(64811)
经济(64811)
研究(33681)
中国(14247)
(13709)
管理(12255)
经济研究(11626)
科学(10626)
问题(9900)
学报(9309)
财经(9054)
(8177)
(8070)
(7599)
金融(7599)
大学(7480)
学学(7406)
技术(7402)
业经(7198)
城市(6557)
技术经济(6359)
统计(5795)
世界(5564)
(5354)
(5295)
农业(5204)
经济问题(5193)
现代(5128)
(4869)
经济学(4837)
共检索到139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学鑫  苗长虹  
认为城市群存在的基础是一种不同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集聚经济,即城市群经济。城市群经济是区域尺度下一种新的集聚经济类型,是由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复合而成的板块经济,是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互作用而成的集成经济。基于企业经济来源的分析,发现城市群经济不仅源于城市群规模经济和城市群整体范围效应,而且源于城市群交易经济和城市群学习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静玉  王发曾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群发展两个视角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分工与合作、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扩张和内部的网络化组织的促进作用等几个方面就城市群经济整合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论证。最后,论文从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整合、市场整合、基础设施整合和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进行城市群经济整合实证方面的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元亮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中原城市群经济变化趋势、分布结构与形成原因。整体看,2005—2015年中原城市群经济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特别是中部偏西地区、东部及南部地区,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态势。人均GDP由南向北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扩散效应区(HH区)主要位于中部偏西地区,低速增长区(LL区)主要位于东部及南部地区。冷热点城市分布格局与之一致,温点城市呈现由东北—西南格局向南—北格局再向北部地区集中的转变态势。克里金插值发现,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和辐射逐渐增大,经济空间差异的缩小并非区域协调发展所致,而是空间分异的表现。初始区域政策、交通因素和经济活动的扩散效应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带动、深化开拓和整体发展3个阶段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局,实行城市群统一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群空间格局的互联互通,加强政府在空间布局规划上的引领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岳平  文余源  
文章以拓展的市场区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群集中与城市群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十一大城市群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群集中过程中,城市群有效产出并不会无限增加,最终趋于平稳的增长状态;而且随着城市群规模经济的增加和潜在市场规模扩大,城市群集中度先提高,然后又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群集中与有效产出增长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要遵照城市群发展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军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晓灵  谭珊  
本文以城市"质量"和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通过构建城市质量指标体系以及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并用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13年关中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强度。研究发现,关中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西安、宝鸡与铜川的分工协作较明显,渭南、咸阳、宝鸡与西安的产业分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中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向外急剧减少的规律,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很少;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差距较大,强度等级结构不合理。因此,需加快西咸一体化,构建大西安,着力培养二级中心城市,扩大关中城市群辐射范围和经济联系强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基于耦合度评价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我国16个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评价表明,我国城市群总体耦合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和国土利用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国土开发带来资源消耗,支撑着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大幅提高了国土利用效益。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应当重视与资源环境条件与国土利用效益的协调互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  
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并选取38项指标,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城市群内部各等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测度,结论如下:(1)以Kei=0.7和Kei=2.0为节点,将各城市分为三个级别,北京、天津为一级,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为二级,其余各城市均为三级。(2)以经济联系量大小为标准将各城市划分为紧密联系、一般联系和松散联系三个级别,其中紧密和一般联系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多缘于京津石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和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勤  刘素青  
文章应用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真正意义的城市群尚未形成,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以成渝两城为双核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城市体系"中间断层"问题仍然突出。凝聚子群与规划建设的"两圈""三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子群间差异明显。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还有待形成。为此,文章提出,优化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应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次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邓水兰  刘雪斌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迪  吴相利  
在构建综合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TOPSIS、区域不平衡测度及ESDA分析方法对2000—2014年哈长城市群内8个地级市、49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地区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哈长城市群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势头;同类地区在空间上集聚,但地区间差距逐渐拉大,经济格局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热点、冷点区域转移概率与转移方向无较明显"轨迹";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各区域单元的空间经济格局变动较大,主导轴线和核心城市引擎作用尚不足,哈长城市群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并不突出,短期内对引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较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邬丽萍  
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分工与分工交易经济是研究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已有研究往往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鉴此,构建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要素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结果表明,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研究进行实证对象能更好地解释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城市群及其内部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