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7)
- 2023(11227)
- 2022(9338)
- 2021(8527)
- 2020(7049)
- 2019(16338)
- 2018(15598)
- 2017(30313)
- 2016(15851)
- 2015(17757)
- 2014(17283)
- 2013(17721)
- 2012(16882)
- 2011(15545)
- 2010(15651)
- 2009(14525)
- 2008(14072)
- 2007(12071)
- 2006(10929)
- 2005(10005)
- 学科
- 济(100045)
- 经济(99968)
- 管理(44149)
- 业(39815)
- 方法(39190)
- 数学(36132)
- 数学方法(35962)
- 企(31142)
- 企业(31142)
- 中国(25784)
- 地方(22313)
- 农(18311)
- 财(18215)
- 学(16595)
- 业经(16063)
- 贸(15617)
- 贸易(15609)
- 易(15069)
- 制(14496)
- 地方经济(14252)
- 环境(13263)
- 融(12679)
- 金融(12678)
- 农业(12459)
- 银(11662)
- 银行(11652)
- 体(11481)
- 行(11252)
- 发(11080)
- 产业(10981)
- 机构
- 大学(243534)
- 学院(239213)
- 济(122610)
- 经济(120608)
- 管理(91158)
- 研究(90475)
- 理学(79054)
- 理学院(78097)
- 管理学(77181)
- 管理学院(76716)
- 中国(69594)
- 财(52805)
- 京(51178)
- 科学(49651)
- 所(44219)
- 财经(42876)
- 经济学(41457)
- 研究所(40112)
- 经(39311)
- 中心(39302)
- 经济学院(37367)
- 江(33143)
- 院(32981)
- 北京(32616)
- 农(32474)
- 财经大学(32087)
- 范(30308)
- 师范(30077)
- 业大(29466)
- 科学院(27061)
- 基金
- 项目(159112)
- 科学(129475)
- 基金(123138)
- 研究(114721)
- 家(107027)
- 国家(106336)
- 科学基金(92425)
- 社会(81023)
- 社会科(77303)
- 社会科学(77287)
- 基金项目(64791)
- 自然(57255)
- 省(56439)
- 自然科(56024)
- 自然科学(56011)
- 自然科学基金(55100)
- 教育(51026)
- 资助(50574)
- 划(48910)
- 编号(41043)
- 部(37903)
- 重点(36309)
- 国家社会(36163)
- 发(35568)
- 教育部(33396)
- 成果(32825)
- 中国(32580)
- 创(32373)
- 人文(31760)
- 创新(30597)
- 期刊
- 济(133489)
- 经济(133489)
- 研究(80596)
- 中国(41614)
- 财(38550)
- 管理(33715)
- 科学(33369)
- 学报(31588)
- 农(27696)
- 大学(24967)
- 经济研究(24233)
- 学学(23926)
- 融(23264)
- 金融(23264)
- 财经(23122)
- 经(20092)
- 问题(19329)
- 农业(18872)
- 技术(18134)
- 业经(16565)
- 贸(16306)
- 世界(15357)
- 国际(14223)
- 技术经济(13946)
- 教育(13933)
- 统计(13634)
- 策(12048)
- 资源(11390)
- 业(11332)
- 现代(11194)
共检索到360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浩然 衣保中
合理有序的空间组织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源泉,也是当前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00-200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群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后,单中心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城市群规模较小时尤为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城市等级分布差异仍然较小,呈现核心城市偏小,中小城市偏大的扁平化特征。因而,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能够降低交通成本和资源消耗,形成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城市群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璟 党兴华 王修来
应用面板模型方法对1997-2006年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逐渐从首位分布转向位序-规模分布,但是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贸易成本的下降和国内贸易比重的上升却阻碍其演变,而城市间知识溢出强度的增大促进其演变,外商直接投资对其演变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单纯的增加投资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并不一定能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向位序-规模演变。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西部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邹炀 薛蕾 申云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城市经济集聚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机制。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其中,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比大城市更显著。此外,同侪政府竞争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因此,需不断优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着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经济集聚,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韵 孙铁山
本文选取中国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了中国12个城市群从1994年到2012年空间结构主要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定量探究。本文发现,集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而较高的单中心程度对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影响,且集聚程度与集聚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一定集聚水平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绩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丽 项本武
城市群能否通过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为群内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正的外部性,关系到城市群能否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三个维度,对2009—2019年中国10个城市群1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融入所在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经济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商品市场和产业结构一体化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非线性影响;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利用空间误差模型的稳健性检验支持了基准回归结果。从政策层面来看,城市提升融入城市群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的一体化水平,对于改善经济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妍妮 魏守华 郑建锋
本文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并利用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资源配置对城市群集中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集中度整体上呈现出依次上升的趋势,即东部最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群集中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资源配置的大城市偏向与城市群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促进城市群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各城市群顺应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变资源分配向大城市集中的现状,促进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合理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玉洲
通过在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物流能力来考察其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对城市群经济的贡献仍然最大,当前城市群经济发展对投资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小,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物流能力对城市群经济的贡献高于劳动力投入但低于资本投入,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新常态下,城市群经济发展将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传统红利转向制度红利,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
城市群经济 物流能力 模糊物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作林 涂建军 牛慧敏 哈琳 李剑波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作林 涂建军 牛慧敏 哈琳 李剑波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全忠 彭长生
分步扩容是中国城市群稳步发展所采用的惯用范式之一。以长三角城市群的周边城市为视角,阐述周边城市积极融入城市群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加入城市群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观测期内,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要素驱动,而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实际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加入效应低于预期,加入城市群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限。解析影响周边城市加入城市群时间的原因,发现城市自身经济产出水平和现代交通体系构建是影响城市加入城市群时间的重要参考标准,而趋同的产业结构对加入时间具有负向影响,对未来有待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来说,需要淡化"一纸文书"效应和期望。
关键词:
城市群扩容 经济增长 外溢效应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妍妮 高波 魏守华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本文综合考察了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遵循位序—规模型分布特征,即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此外,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黄图毅 阙菲菲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空间分形理论,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分维数和回归方程入手,探寻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群整体呈现出倒"T"型结构;且各个城市群都是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群可扩张土地的减少,使得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挤压"效应。
关键词:
十大城市群 空间结构特征 分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高铁运营与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是否打破了城市群市场分割——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效率:理论与实证
基于空间视角的税收一体化研究——来自长株潭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中国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中国五大城市群为例
经济集聚扩大绿色经济效率差距了吗?——来自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来自中原城市群17城市的经验证据
税收竞争对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来自14城市群183城市的经验证据
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研究——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城市群批复缓和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竞争了吗?——来自中国19个城市群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