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87)
- 2023(16318)
- 2022(13602)
- 2021(12362)
- 2020(10110)
- 2019(22714)
- 2018(22088)
- 2017(42672)
- 2016(23209)
- 2015(25653)
- 2014(25613)
- 2013(25288)
- 2012(23517)
- 2011(21255)
- 2010(21999)
- 2009(20811)
- 2008(20881)
- 2007(19101)
- 2006(17491)
- 2005(16333)
- 学科
- 济(104426)
- 经济(104278)
- 业(92784)
- 管理(86136)
- 企(83167)
- 企业(83167)
- 方法(34698)
- 财(33701)
- 业经(33685)
- 中国(32676)
- 农(32621)
- 地方(26300)
- 制(25871)
- 数学(25734)
- 数学方法(25445)
- 务(23015)
- 财务(22972)
- 财务管理(22935)
- 农业(22886)
- 企业财务(21772)
- 策(20127)
- 技术(20020)
- 体(18351)
- 银(18031)
- 银行(18014)
- 划(17995)
- 理论(17966)
- 和(17769)
- 行(17426)
- 贸(17374)
- 机构
- 学院(337279)
- 大学(330678)
- 济(143728)
- 经济(140499)
- 管理(131338)
- 研究(114965)
- 理学(110461)
- 理学院(109194)
- 管理学(107808)
- 管理学院(107138)
- 中国(91142)
- 财(72720)
- 京(71290)
- 科学(65286)
- 所(56892)
- 江(55556)
- 财经(55162)
- 中心(52454)
- 农(52012)
- 研究所(50153)
- 经(49746)
- 北京(45334)
- 范(44060)
- 业大(43876)
- 州(43731)
- 师范(43698)
- 经济学(42956)
- 院(42132)
- 财经大学(40179)
- 农业(39997)
- 基金
- 项目(209677)
- 科学(168712)
- 研究(159551)
- 基金(152510)
- 家(130094)
- 国家(128858)
- 科学基金(113425)
- 社会(103950)
- 社会科(98631)
- 社会科学(98611)
- 省(83350)
- 基金项目(80251)
- 教育(72493)
- 自然(70798)
- 自然科(69186)
- 自然科学(69172)
- 划(68563)
- 自然科学基金(67963)
- 编号(64667)
- 资助(60862)
- 成果(53062)
- 发(49484)
- 重点(47179)
- 部(46359)
- 创(46246)
- 课题(46216)
- 制(44404)
- 国家社会(42678)
- 创新(42408)
- 业(41239)
- 期刊
- 济(177869)
- 经济(177869)
- 研究(110074)
- 中国(75673)
- 财(59796)
- 管理(56208)
- 农(50241)
- 科学(43557)
- 学报(41505)
- 教育(38728)
- 融(38349)
- 金融(38349)
- 农业(33907)
- 大学(33515)
- 学学(31491)
- 技术(31228)
- 业经(30884)
- 财经(28256)
- 经济研究(26815)
- 经(24429)
- 问题(24031)
- 业(19477)
- 现代(18096)
- 技术经济(18090)
- 贸(17917)
- 世界(16452)
- 商业(16067)
- 国际(15766)
- 经济管理(15636)
- 发(15559)
共检索到540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李文秀 陈秀英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但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如何影响微观企业动态成长的实证研究仍相对匮乏。基于"规模借用"与"功能借用"视角,探讨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制造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优化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成长,并且这一影响会因企业所处的地理区位、生命周期阶段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对处于东部城市群、成熟期阶段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企业作用会更为显著。进一步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主要通过"产业互动关联效应"、"产业多样化集聚效应"和"市场准入提高效应"传导机制来影响制造业企业成长。研究结果为检验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微观企业成长之间的"产城融合"关系提供了研究支持,也为地方政府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乜标
文章在对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进行理论考察的基础上,以浙中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提升城市群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现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平 周闻宇 王瑞荣 金湖江
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呈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从城市层面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较大。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占比很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空间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3)相邻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共同为城市群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同发展提供源动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依凡 于津平 杨继军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明晰城市群空间集聚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是构建内需驱动型外贸发展模式的关键。本文借助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基于微观视角探究了城市群空间集聚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并包含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渠道,前者指创新激励和空间功能分工效应,后者指倒U型竞争效应。通过划分企业贸易方式、企业所在地区和企业所属城市群发现,城市群空间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国家级城市群和国家二级城市群内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因此,应当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城市群治理政策,注重分类治理,加强核心城市领军作用,重视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因地制宜制定和规划区域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常玉苗
当前区域竞争已经变成城市群的角逐,装备制造业成为争夺的焦点,而从国家层面,合理规划城市群装备制造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八大装备制造业进行战略类型的划分,然后从区域和产业两个视角研究装备制造业在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有利于掌握我国城市群装备制造业发展及装备制造业在城市群的分布,为合理的产业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城市群 装备制造业 产业效率 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玥
山西中部城市群是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支点。加快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于山西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在全国版图彰显地位意义重大。文章从区位优势、综合实力、创新要素、文化资源、城镇体系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区域合作、空间布局三个维度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此同时,从外部环境、发展方式、人口变动、城市韧性四个层面阐释了山西中部城市群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从产业、科技、文化、生态、对外开放五大领域,针对性地提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西中部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对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青 李佳馨 郭辰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资本存量则具有负面影响;在各子样本内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建议:推进长三角城市分工协调,发挥各级城市的功能;完善长三角城市群政策体系,发展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优势;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雷玉桃 薛鹏翔 张萱
城市群内功能分工正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产业经济角度梳理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改进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方式,并依此对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内功能分工的效果进行判断。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制造业总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无论和哪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各类型制造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产业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综合城市功能分工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分工效果的发挥对各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有区别。因此,应按各类城市的特点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生产率发展。
关键词:
城市功能分工 制造业生产率 珠三角城市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茂榆 冯豪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地级市数据,计算环境技术效率以考察经济质量,利用断点回归从双维度考察了城市群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及转型,在保证经济稳步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等内在路径发挥政策效应。此外,应针对珠三角"畸重畸轻"、长三角和京津冀"稳中求进"、成渝潜力尚待释放的发展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总体上,我国应适应城市群为主的空间形式,以交通、产业、环境等为中间渠道,形成"大城市为主,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的驱动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莉 张艺航
基于2010—2020年东北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Kernel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对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从均值水平来看,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加强,已经形成辽宁省东部、吉林省西部和黑龙江省东部三大集中分布区;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全局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区呈现“低低增,高高减,高低减,低高减”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空间结构性影响逐步增强,随机性影响逐步降低,整体空间差异在减少,但仍存在局部不平衡,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成为主要障碍因子。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协调、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覃剑 冯邦彦
在我国服务业外部化和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日益复杂。本文运用区位商、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大珠三角各个城市金融业和制造业的空间指向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大珠三角城市群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在空间上既有分离性也有相吸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一般性解释,并由此得出应不断优化金融业和制造业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空间分工布局、不同城市要适当进行产业取舍和协同发展等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建胜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产学研知识流动分为知识研发和知识转化2个过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流动效率整体呈现块状集聚特征,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各城市间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绝对差异分别表现出增大和减小趋势,而先进制造业的绝对差异逐渐减小。(2)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向,且知识转化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程度大于知识研发效率。(3)知识流动效率可以通过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但这种作用机制存在差异。(4)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先进制造业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昊 祝志勇
文章构建包含协同发展、发展动能、发展结构、发展可持续性与发展成果共享五个维度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赋权方法对我国9个城市群2007—2019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9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差距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递减的态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总体协同性较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是群间差距。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卢钧
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事关山西未来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发展经验,搞清楚面临的碳中和强约束、小马拉大车等现实问题至关重要。文章通过研究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依托特色专业镇与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建立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利益协调机制与省级一体化考核机制;加速实现城市圈、城市群集聚发展;积极推动国内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中部城市群;进一步完善消费型和公共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健全和完善中部城市群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用好毗邻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与渤海湾国际通商港口地理优势,促进山西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大的发展规划及配套考核政策,进一步提升要素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申现杰 袁朱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现代化 流动社会 一体化 都市圈 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