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9)
2023(14422)
2022(12467)
2021(11626)
2020(9402)
2019(21736)
2018(21666)
2017(41483)
2016(22673)
2015(25276)
2014(25474)
2013(25401)
2012(23610)
2011(21638)
2010(21758)
2009(19590)
2008(19044)
2007(16684)
2006(14852)
2005(13311)
作者
(66613)
(55059)
(54693)
(51724)
(35219)
(26425)
(24926)
(21759)
(21123)
(19662)
(18922)
(18582)
(17551)
(17512)
(17077)
(16864)
(16416)
(16219)
(15714)
(15675)
(13697)
(13656)
(13288)
(12603)
(12454)
(12267)
(12264)
(12139)
(11129)
(10882)
学科
(99833)
经济(99737)
管理(61152)
(57540)
(45739)
企业(45739)
方法(38146)
数学(32593)
数学方法(32204)
中国(30792)
地方(28512)
(26003)
业经(21980)
(20993)
(19221)
农业(17999)
环境(16381)
(16218)
(16064)
贸易(16049)
理论(15551)
(15549)
地方经济(15457)
(15382)
技术(15050)
(14977)
金融(14975)
(14964)
银行(14920)
(14864)
机构
大学(321100)
学院(320372)
(126573)
管理(125711)
经济(123497)
研究(114491)
理学(108102)
理学院(106784)
管理学(104976)
管理学院(104397)
中国(83802)
科学(72001)
(70766)
(58083)
(55519)
研究所(52875)
(52283)
中心(50832)
(47702)
业大(47429)
(46046)
师范(45627)
北京(45385)
财经(44120)
(42148)
农业(40501)
(40038)
(39398)
师范大学(37131)
经济学(36695)
基金
项目(219204)
科学(172285)
研究(161574)
基金(156701)
(136574)
国家(135392)
科学基金(115879)
社会(100456)
社会科(95080)
社会科学(95056)
(86542)
基金项目(83923)
自然(75094)
教育(73532)
自然科(73301)
自然科学(73285)
(73134)
自然科学基金(71907)
编号(66724)
资助(63758)
成果(54127)
(51117)
重点(49377)
(47423)
课题(46808)
(45171)
创新(42132)
科研(41197)
发展(40839)
国家社会(40492)
期刊
(146121)
经济(146121)
研究(98257)
中国(65494)
学报(49208)
(48101)
科学(46987)
管理(46442)
教育(40867)
(38634)
大学(36832)
学学(34289)
农业(33737)
技术(28869)
(28394)
金融(28394)
业经(24811)
经济研究(22162)
财经(20273)
问题(20087)
图书(18899)
(17282)
(16874)
科技(16243)
资源(15817)
理论(15617)
技术经济(15407)
现代(15051)
(14814)
商业(14436)
共检索到482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霞  
本文针对2005年以来学术界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合作与发展方面的重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发现:(1)与以往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圈、大都市区、城市带等各种概念混杂局面有所不同,学界倾向于一致认同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的核心强调的是分工与协作,强调资源的整合。它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民经济和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形式。(2)城市群的崛起带动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随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中国的区域战略正在经历由非均衡增长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久文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已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区域重大战略为核心,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各个地区、板块、城市群和都市圈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局面。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新时期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推进中央主导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域合作步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久文  
中国的区域发展经历了从区域发展、优先发展战略转变为协调发展战略几个阶段。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处于动力转换期的区域发展呈现区域分化、多极多点、产业转移加速的特点。本文提出,在新时期加快区域发展,区域合作是重要的推进途径,且未来合作将向大范围、大空间、跨行政区的纵深方向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四种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久文  
中国的区域发展经历了从区域发展、优先发展战略转变为协调发展战略几个阶段。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处于动力转换期的区域发展呈现区域分化、多极多点、产业转移加速的特点。本文提出,在新时期加快区域发展,区域合作是重要的推进途径,且未来合作将向大范围、大空间、跨行政区的纵深方向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四种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邦彦  段晋苑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目前国内地域最广、结构最复杂、差距最大的区域合作尝试,极具合作的潜力和条件。文章把腹地的概念在跨省(区)的区域合作中加以延伸,即以粤港澳为“泛珠三角”合作这个大区域的中心地区,邻近的8省(区)则是“泛珠三角”的腹地。目前,区域合作带来了中心地区和腹地必须共同发展的契机,其中“泛珠三角”腹地的发展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心地区可以更多的利用腹地的优势资源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腹地省(区)更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成熟市场、区位优势、产业转型以及外向联系使自身经济迅速发展,缩小区域中的地区发展差距,与中心地区的后续发展保持协调,为实现区域的普遍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伍长南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互动为基础的跨省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无论是泛珠区域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泛珠区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闽粤赣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探讨如何推进闽粤赣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等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震海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现实经济需求是与各方的承受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考虑到利益需求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推动合作,就需要寻找共同利益,谋求共赢互利发展。为此,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渐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震海  
一个时期以来,在经济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的情况下,中日政治关系却无法实现对称的发展。日本新领导人主政之后,对亚洲邻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出现了某些趋向好转的积极势头。但是,中日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该继续进行双边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借助多边机制,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中日两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双边关系因素,未能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形成更多的合力。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双方都有很多可为之事;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又会为中日两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宇  张莉  
近年来,德国大量高校组建并不断扩展了基于多个职能层面和专业科研领域的区域高校联盟。区域高校联盟是德国跨高校、跨机构、跨学科组合式教学科研的尝试,目前已完成了综合性高校联盟、综合性高校与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高校-校外科研机构联盟、创新尖端集群、科学服务社会计划五大类区域联盟类型的建构。通过联盟建设方式,德国高校扩展了校内、校际、校企以及国际合作,实现了优质教育科研产业资源的聚集以及跨学科科研前沿领域的协同研究,推动了区域教育、科研、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编者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重要次区域合作,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自2006年以来先后参与其中。泛北部湾中国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该次区域合作息息相关。"泛北部湾合作研究团队"作为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设立的三个泛北部湾研究团队之一,由广西师范大学刘澈元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团队致力区域调研,注重一手资料,倡导协同创新,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开展"泛北部湾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主编/李铁定价/98.00元图们江国际次区域合作是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三大国际次区域合作机制之一,旨在推动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以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四省区为主体,面向俄罗斯、韩国、蒙古国等国开展次区域合作。自1 992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倡导以来,经过20多年的合作开发,图们江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东北亚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中国东北地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邱彤  
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使东北亚区域合作势在必行,这一地区生产要素的强互补性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东北亚区域化应以次区域合作带动整体区域合作,并以科技与环境方面的合作为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贯穿于区域合作的始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锋  梁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区域间合作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区域合作也面临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两重开放"的挑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加快区域合作与相关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新常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锋  梁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区域间合作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区域合作也面临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两重开放"的挑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加快区域合作与相关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新常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