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2)
- 2023(12363)
- 2022(9741)
- 2021(8579)
- 2020(6785)
- 2019(14834)
- 2018(14512)
- 2017(27553)
- 2016(15295)
- 2015(16960)
- 2014(17283)
- 2013(16418)
- 2012(14822)
- 2011(13448)
- 2010(13632)
- 2009(13025)
- 2008(12959)
- 2007(11887)
- 2006(10876)
- 2005(10266)
- 学科
- 济(67112)
- 经济(67015)
- 管理(47203)
- 业(41915)
- 企(32968)
- 企业(32968)
- 中国(24006)
- 农(20465)
- 地方(19687)
- 方法(19515)
- 业经(17794)
- 制(17442)
- 财(16409)
- 数学(15794)
- 数学方法(15586)
- 农业(14283)
- 学(13550)
- 体(12573)
- 环境(11623)
- 银(11203)
- 银行(11190)
- 理论(11142)
- 融(11003)
- 金融(10998)
- 发(10882)
- 行(10727)
- 地方经济(10140)
- 体制(10010)
- 划(9702)
- 和(9476)
- 机构
- 学院(224141)
- 大学(223664)
- 济(90825)
- 经济(88642)
- 管理(79477)
- 研究(79166)
- 理学(66913)
- 理学院(66044)
- 管理学(64934)
- 管理学院(64498)
- 中国(58879)
- 京(47948)
- 科学(47251)
- 财(45487)
- 所(39211)
- 江(36427)
- 研究所(35093)
- 财经(35070)
- 中心(34901)
- 范(33291)
- 师范(33037)
- 农(32610)
- 经(31534)
- 北京(29849)
- 院(29291)
- 经济学(29089)
- 州(29041)
- 业大(28965)
- 师范大学(26767)
- 经济学院(25951)
- 基金
- 项目(145914)
- 科学(116837)
- 研究(110924)
- 基金(105402)
- 家(90990)
- 国家(90220)
- 科学基金(77901)
- 社会(73319)
- 社会科(69390)
- 社会科学(69373)
- 省(57607)
- 基金项目(55292)
- 教育(50742)
- 划(48510)
- 自然(46764)
- 自然科(45662)
- 自然科学(45651)
- 编号(44878)
- 自然科学基金(44767)
- 资助(40195)
- 成果(37740)
- 重点(33964)
- 发(33442)
- 课题(33069)
- 制(32359)
- 部(31876)
- 国家社会(30888)
- 创(30219)
- 创新(28442)
- 性(28156)
共检索到349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静 徐琴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引领区和主要空间载体,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群现代化是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与腹地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了现代化的高度,腹地具有对核心城市溢出要素的强大吸纳力及对整个城市群的支撑力,决定了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群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确定城市间新型功能合作关系,并在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就长三角而言,可采取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主轴-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发挥腹地优势,培育现代化的紧密跟随者和潜在突破者,形成产业、空间协同度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城市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静 徐琴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引领区和主要空间载体,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群现代化是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与腹地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了现代化的高度,腹地具有对核心城市溢出要素的强大吸纳力及对整个城市群的支撑力,决定了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群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确定城市间新型功能合作关系,并在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就长三角而言,可采取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主轴-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发挥腹地优势,培育现代化的紧密跟随者和潜在突破者,形成产业、空间协同度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城市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昌林 李江
长三角城市群正逐步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本文以其成长历程作为研究内容。本文从城市化的演进视角,首先描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及其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最后,从长三角现有格局着眼,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性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健 栾君 王文婷 王向东
以城市群典型地区长江三角洲为例,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研究多层级城市的区域住宅价格空间传导路径和传导特征,为研究和制定区域差异化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住宅价格存在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源的传导路径;(2)传导路径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存在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趋势及层级传导特征;(3)当滞后期为2个月时,5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间存在传导路径,并随时间推进,其作用强度减弱并存在由促进向抑制的变化趋势;(4)长三角住宅价格空间传导路径形成的机理是资本流动、人口流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健 栾君 王文婷 王向东
以城市群典型地区长江三角洲为例,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研究多层级城市的区域住宅价格空间传导路径和传导特征,为研究和制定区域差异化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住宅价格存在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源的传导路径;(2)传导路径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存在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趋势及层级传导特征;(3)当滞后期为2个月时,5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间存在传导路径,并随时间推进,其作用强度减弱并存在由促进向抑制的变化趋势;(4)长三角住宅价格空间传导路径形成的机理是资本流动、人口流动、价格反馈效应和城市增长极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志冬 黄健元
基于系统理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引入耦合协调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状况;并建立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存在时空收敛效应,凸显了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滞缓"的潜在问题;与自身冲击相比,耦合协调度对城镇化质量的最大正向效应出现期数晚、持续时间长,且贡献程度逐期提高。据此认为,注重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对保持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关键词:
复杂网络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网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伟荣
人们对城市群的认识正处于由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城市和城市群本身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在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除了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等有形的变化之外,更大的变化还在于城市功能尤其是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无形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行政区界分割明显和城市密集度高两大基本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由此而放大成区域整体集聚辐射的强大的场效应,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化框架正在长三角城市群显现。以"环太湖城市圈"为标志性特征的"网络城市"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主要城市形态,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应高屋建瓴及早规划,各...
关键词:
城市群 城际关系 场效应 新型城市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瑞娟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地区分割比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首先各地应该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撤除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再次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各城市应该有所侧重,进行分工合作。
关键词:
长三角 城市群 现代服务业 一体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学鑫 张竟竟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两位数制造业为对象,利用中原城市群9地市1998~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中原城市群及9地市10年间地方专业化指数、资本/劳动比、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贡献率,并与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发现当前城市群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以下特征:地方专业化能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许多地方专业化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贡献率高于非地方专业化行业;中原城市群地方专业化行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长三角城市群小;地方专业化有一定的弱化垄断而强化竞争的倾向。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响
多主体参与、多功能类型和多层次耦合的区域治理网络已成为化解区域性公共问题、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机制。借鉴社会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治理网络中多元主体间交互联结机制形成机理的研究,以及结合长三角的实证分析,探讨区域治理网络的整体结构、个体位置和跨界合作的结构逻辑。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由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已初步形成,主体间关系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区域中存在相互嵌套的凝聚子群,省域内部就近密集抱团与环环相扣的合作结构模式明显,核心城市成为跨界合作的重要枢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婉怡 张珊 舒伯阳 吴文秀
一体化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依托共生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文章在探讨旅游一体化共生内涵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制度机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营销宣传和区域联系5个维度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评价体系,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旅游合作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作用。研究发现:(1)合作能缩小制度距离、促进要素流动、提升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但合作主体间的要素集聚也会降低同其他主体间的要素交换,影响共生网络平衡,产生“合作阴影”现象。(2)上级政府的权力介入对合作与旅游一体化共生呈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弱化行政边界限制、压缩制度距离、提升合作效率并促进旅游一体化共生发展。(3)在促进与阴影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合作可以调和在多维邻近关系下一体化共生发展的溢出效果,增强旅游一体化对地理邻近地区的辐射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