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21)
2023(17043)
2022(14871)
2021(13971)
2020(11779)
2019(27664)
2018(27473)
2017(53388)
2016(29046)
2015(32845)
2014(33001)
2013(32588)
2012(29833)
2011(26766)
2010(26606)
2009(24480)
2008(24005)
2007(21179)
2006(18160)
2005(15827)
作者
(84540)
(70745)
(69886)
(67002)
(44942)
(34042)
(32138)
(27844)
(26678)
(24968)
(24029)
(23679)
(22418)
(22130)
(22107)
(21694)
(21587)
(21002)
(20375)
(20203)
(17536)
(17145)
(17123)
(16062)
(15825)
(15664)
(15610)
(15558)
(14236)
(13988)
学科
(119597)
经济(119472)
管理(82248)
(77553)
(64430)
企业(64430)
方法(57641)
数学(50614)
数学方法(49951)
中国(31492)
(30850)
(29514)
地方(26661)
(26554)
业经(25873)
(21814)
贸易(21804)
(21065)
农业(20359)
(20071)
(19240)
财务(19143)
财务管理(19102)
理论(19076)
(18378)
环境(18086)
企业财务(17949)
技术(17226)
(16075)
银行(16007)
机构
大学(414855)
学院(413652)
管理(164370)
(161937)
经济(158277)
理学(143256)
理学院(141585)
管理学(138827)
管理学院(138079)
研究(136148)
中国(98713)
(88021)
科学(87763)
(71655)
(68415)
(68197)
业大(64137)
研究所(62922)
中心(62518)
(59423)
财经(58738)
北京(55189)
(54950)
师范(54390)
农业(53738)
(53375)
(49946)
(48788)
经济学(48618)
经济学院(44112)
基金
项目(288766)
科学(226112)
基金(209065)
研究(206234)
(182976)
国家(181550)
科学基金(155924)
社会(128380)
社会科(121675)
社会科学(121641)
(113298)
基金项目(111967)
自然(104197)
自然科(101774)
自然科学(101747)
自然科学基金(99866)
(95640)
教育(95081)
资助(86804)
编号(84051)
成果(67007)
重点(64670)
(62785)
(61134)
(59153)
课题(57546)
科研(56046)
创新(55306)
大学(53481)
教育部(53404)
期刊
(169999)
经济(169999)
研究(114376)
中国(71005)
学报(67927)
科学(61621)
(59984)
管理(56622)
(54253)
大学(50522)
学学(47555)
教育(41707)
农业(41397)
技术(37339)
(30053)
金融(30053)
业经(28680)
财经(27544)
经济研究(27365)
问题(23899)
(23497)
图书(23043)
(21725)
技术经济(20197)
(19676)
统计(19644)
科技(19529)
理论(19491)
资源(19225)
商业(19044)
共检索到582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学刚  胡灵通  
城市群物流网络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能力。本文利用2007-2019年城市各项基本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湾区的"物流质量"在演变过程中分为核心枢纽、半边缘城市、边缘城市三个层级,物流网络日益密集,呈现"中心密集,边缘分散"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小世界效应显著,凝聚子群的总体分布大多具有地理临近特征。最后,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构建轴辐式网络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方方  李香桃  
基于2009、2012、2016和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间高铁往来班次数据,运用中心性分析及凝聚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高铁网络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并使用QAP分析法对影响高铁网络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经过2009-2018年近十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铁网络关联程度显著提高,网络密度大幅上升,关联网络中点入度均值、点出度均值和中心度均值均逐年上升;子群构成相对稳定,只有少数城市在子群中发生了位置变化,每类子群内部城市间通过高铁而形成的联系强且紧密,高铁全面开通缩短了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地理相邻、地理距离、收入差距、经济距离对于高铁网络建设均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亚博   胡蝶   黄柳倩   陈敬业   蔡云楠  
快递物流直接反映城市间物质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形式。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3个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物流网点数据,构建63×63的物流联系矩阵,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各区县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及城镇规模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区县间物流非均衡性显著,白云区物流职能突出;(2)物流网络整体形成以“穗莞深”为主、佛山与中山为辅的“三核两辅”多中心结构,物流联系集聚与极化现象显著,网络连接优先在“穗莞深”等核心城市;(3)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呈“散点状分布、圈层式扩展”特征,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4)物流网络的形成主要受常住人口数量和GDP影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对丰富城市网络理论、促进物流协调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共23个城市的多指标数据,应用TOPSIS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质量,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联系作用,绘制空间联系图直观考察城市群整体空间联系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发现,粤港澳内部城市的综合质量、联系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粤港澳网络联系呈现出由港深穗向周边梯度衰减态势,且表现出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此外,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验证空间联系分析所得结论。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卫华  姚宗浩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20所高校作为考察对象,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分析各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水平,了解其科研合作创新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20所高校间科研合作频次较低,港澳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动力不足的现状,且港澳高校参与度更低,广东省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占据主导地位;其合作频次依赖于相关政策和学科优势;合作模式主要通过研究项目与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创新模式呈现出强强联手、跨地合作的新模式。此外,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和改善其合作空间结构,文章研究提出突破地域壁垒限制、开展多层次合作、统筹跨区域学科合作以及依托研究项目增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创新趋向集群化发展等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前聪  
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有助于发挥各城市的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视角,以城市群空间协同为研究目标,剖析其空间协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珠海的要求,由此提出融入"湾区生产网"、"湾区生活网"、"湾区生态网"三方面发展策略,作为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湾区各城市更好地融入湾区城市群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裴东慧  
本文运用DEA模型和2013-2022年相关数据,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综合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多数城市的物流投入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纯技术效率数值略有上升,说明该地区的物流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其中香港、中山、广州、肇庆物流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并实现了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信息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深化对外开放、连接腹地与世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绿色物流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月  冯静芹  
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扩散性和不确定性,建立有效的协同网络是超大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关键。通过UCINET软件工具对2008~2017年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环境治理合作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网络从"中心协调式"逐步演化到"扁平化"网络特征,形成了"中心-次中心-边缘城市"的合作态势,且网络内小圈子合作呈现为两两互惠和三角型模式。鉴于此,应通过加强合作网络的联结性,发挥上级部门的协调功能,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以促进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网络的结构优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汪文姣  
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的珠江口地区呈现出多级的发展模式,各城市没有明确分工,因此聚合力相对较弱。通过分析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竞合关系,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要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合理分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彦  王鹏  梁经伟  
基于高铁建设背景,利用2003年~2015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网络密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朝着多中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增强。多期DID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这一政策因素有效提升了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经济关联水平,并且人均收入、市场内部潜力和信息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大湾区—周边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空间经济关联的影响要大于对周边地区城市的影响。高铁建设对大湾区沿线城市的影响时滞约1年,其时间效应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章喜  吴振帮  
通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区内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区域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均衡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区域内超过一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有效,DEA非有效的城市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郇  周金苗  黄耀福  黄玫瑜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本文引介巨型城市区域理论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从边界、功能、核心区、区域基础设施4个维度进行分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去边界化趋势显著,大湾区内部边界地区将快速发展;二是产业区将成为网络化的功能区块,并取代城市成为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三是广佛、港深两大核心区将形成;四是轨道公交化趋势,大湾区共享交通枢纽与公服设施。按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将形成"两核+若干功能区"的新格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小腾  雷显凯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大背景下,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结果表明:整体上看,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具体来看,高校之间的科研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基于此,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提出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和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