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2)
2023(7909)
2022(5870)
2021(5007)
2020(3900)
2019(8457)
2018(8198)
2017(15343)
2016(8568)
2015(9410)
2014(9465)
2013(8992)
2012(7889)
2011(7087)
2010(7077)
2009(6409)
2008(6316)
2007(5533)
2006(5046)
2005(4728)
作者
(25921)
(21498)
(21423)
(20462)
(13704)
(10411)
(9667)
(8371)
(8319)
(7530)
(7397)
(7369)
(7041)
(6877)
(6795)
(6746)
(6378)
(6264)
(6222)
(6189)
(5336)
(5330)
(5246)
(4997)
(4829)
(4767)
(4658)
(4555)
(4260)
(4236)
学科
(41574)
经济(41534)
管理(19348)
中国(16342)
(16194)
地方(15564)
方法(11223)
(10938)
(10867)
企业(10867)
数学(9823)
数学方法(9707)
(9552)
业经(9173)
地方经济(8491)
农业(7801)
(7701)
城市(7569)
环境(7193)
产业(6040)
(5908)
人口(5761)
城市经济(5756)
发展(5733)
(5722)
(5694)
(5163)
(5144)
金融(5143)
信息(4913)
机构
大学(122270)
学院(122190)
研究(48901)
(48388)
经济(47116)
管理(42277)
理学(36362)
理学院(35746)
中国(34946)
管理学(34893)
管理学院(34661)
科学(32207)
(27309)
(25121)
研究所(23208)
中心(21719)
(20838)
(20416)
(19759)
师范(19572)
(19029)
(18606)
业大(18082)
北京(16820)
财经(16580)
农业(16330)
师范大学(16251)
经济学(15625)
(15390)
(15130)
基金
项目(89057)
科学(71865)
基金(65691)
研究(62648)
(58905)
国家(58504)
科学基金(50146)
社会(42023)
社会科(39826)
社会科学(39818)
基金项目(35208)
(34484)
自然(32181)
自然科(31460)
自然科学(31454)
自然科学基金(30856)
(30094)
教育(27156)
资助(24294)
编号(24255)
(21503)
重点(21342)
成果(18820)
国家社会(18405)
(18361)
课题(17725)
(17572)
发展(17133)
(16888)
科研(16704)
期刊
(54194)
经济(54194)
研究(38618)
中国(24004)
科学(20994)
学报(20177)
(18781)
大学(14887)
管理(14276)
学学(14164)
(13225)
农业(12854)
教育(12051)
(9195)
金融(9195)
技术(9135)
问题(9095)
资源(8879)
业经(8698)
经济研究(8629)
城市(7814)
(7683)
财经(7564)
(6853)
(6620)
现代(6494)
科技(5972)
(5899)
地理(5775)
统计(5466)
共检索到180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鸿梅  王志宝  赵娜娜  高伟  
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人口普(抽)查等数据,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特征,揭示城市群演变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群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为最,各城市群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动不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呈现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整体上由浅度老龄化阶段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局部地区出现后退;初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中高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起点相对较高,珠三角、京津冀等受行政城镇化等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有所波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速度有所下降,整体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0.15%。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泽玄   韩会然   杨成凤  
文章基于2010和2020年分县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老龄化指数增长模式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空间集聚说”分析非老年人与老年人的动态迁移来把握老龄化地区的整体变化,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厘清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老龄化程度加深,形成4个重度老龄化阶段县域集聚区,“区—县逆二元结构”凸显;苏皖半环形老龄化增速带和浙皖团块状老龄化增速带共同推动城市群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密度空间集聚趋势加强且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市辖区。(2)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迁移配置总体使区域老龄化程度加深,且除替代集聚外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高度老龄化区域是特定迁移配置主导的结果。(3)从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保障、自然因素、定居成本4个方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通过影响区域人口净迁移率、青壮年人口净迁移率、老年人口净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对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施加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鹏  邓伟  张少尧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地域特征和其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四川省156个县域的人口普查数据,运用ArcGIS分析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和地域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全省及各地域类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作用力。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格局,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表现出由浅度老龄化社会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转变。②人口老龄化类型特征存在东西分异,东部区域老龄化类型复杂,西部老龄化类型单一。③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在2000和2010年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2000年核心因素分别是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教育水平、流出率,2010年新增了人均GDP。此外,不同地域类型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作用力也存在差异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梅林  郭艳花  陈妍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1,选取老年人口系数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人口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半变异函数等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1990-2010年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解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吉林省各县市人口老龄化差异明显,进程加快,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但移动速度减缓;(2)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的集聚呈现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3)人口老龄化高—高区向东部集聚,低—低区向西部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郡郡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中国12个主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变化趋势、空间关联、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市域尺度下我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我国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态势,但不同城市群的加深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展现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考察期内发生了一定的跃迁;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有所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源于群际差异的贡献;无论是城市群整体还是大部分城市群内部,老龄化惯性和人口流迁均是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致因,但与2010年相比,2020年时与生育率相关的人口自然增长、生育潜力等因素,以及可能引致人口流迁的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气温等因素对城市群整体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开始显现或有所强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虔  
针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出的严峻挑战,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别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践行举措。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群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和分异机理,发现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差距不断缩小,但各维度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群“领头羊”效应和极化趋势明显。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逐渐减弱,重心“向西向南”迁移,东西向对城市群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弱化,同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城市群现代化的驱动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对外开放水平解释力最强,而中西部城市群金融支持水平能够充分激发其他因子发挥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发挥中西部城市群比较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城市群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润龙  
2010年长三角人口总量、GDP总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地均GDP都处较高水平。长三角的高收入和优裕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大量的人口流入,使上海、浙江的人口老龄化似乎得到了缓和,但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非常高。论文讨论了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阶段:长寿(健康)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和迁移(流动)老龄化。迁移老龄化加剧农村空心化,加大了政府和社区的社会责任;迁移老龄化的突发性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下降;迁移老龄化也造成全局老龄化和区域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相背离。这些都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注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叶祝发  杨宜勇  
我国老龄化已逐渐显现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由于城市家庭结构的迅速变迁,城市老年人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要继续重视家庭养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同时,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扬  刘慧  金凤君  汤青  
人口老龄化现已成为当今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是未来人口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北京市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95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北京市县域尺度老龄人口分布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北京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各区县差异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中心四城区老龄人口比重较高,近郊区老龄人口比重较全市平均水平低,远郊区老年人口比重又有所回升;同时,北京地区老年人口各区县的空间分布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中心老城区呈现不断增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单良  丁莉  
文章运用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密度两项指标,考察了2000和2010年中国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10年间中国和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空间分布及相对数量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根据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密度的高低,对2010年中、日两国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比较,发现两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分布的集中程度、与自然环境关联度,与经济发展匹配形式都存在一定差异。日本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都市地区老龄化"特征。中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以及显现出的与日本相似的新格局,将对各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纯  曹广忠  
通过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北京市老年人口呈圈层式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老龄型家庭最多;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自然加龄和非老年人口外迁是造成中心区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外来人口迁入近郊也成为导致中心区老龄化水平相对更高的因素之一。提出了新建社区户型多样化、完善基层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针对性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新贤  高向东  陶树果  
该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具体考察了1990-2010年上海各区县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均衡,老年人口比重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老年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正向自相关关系,但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减弱;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减弱,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变异程度在增强,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差异趋于缓和。1990-2000年间上海市各区县以向更深程度的"老龄化"方向转移为主,而在2000-2010年间有向"年轻化"转移的趋势。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是受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开洲  陈楠  
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1990-2010年间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有所减弱。②热点区(高度热点区)由沿海向内陆演进,属跃迁式突变;边缘区发展方向刚好相反,属收缩式渐变。③总变异中随机性因素增大,结构化分异减弱;区域空间差异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西北—东南方向上。④各类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方向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死亡率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为正,出生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及迁入率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既有推动也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珊   徐琪   陈熙元  
文章基于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选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探讨2000—2020年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实现了由年轻型到深度老龄化的转变;湖北省县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程度先减弱后增强;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重心呈现不规律移动,在钟祥市和天门市之间迁移,重心移动速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可知,人口死亡率是影响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大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交互作用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解释能力最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