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18)
2023(13645)
2022(11517)
2021(10514)
2020(8599)
2019(19236)
2018(18651)
2017(34910)
2016(19074)
2015(21007)
2014(20012)
2013(19612)
2012(17972)
2011(16254)
2010(15967)
2009(14496)
2008(13991)
2007(12380)
2006(10660)
2005(8991)
作者
(56018)
(46796)
(46424)
(43766)
(29398)
(22808)
(20834)
(18313)
(17824)
(16342)
(15795)
(15794)
(15049)
(14452)
(14355)
(14281)
(14217)
(13720)
(13521)
(13199)
(11728)
(11320)
(11149)
(10658)
(10589)
(10395)
(10242)
(10187)
(9446)
(9399)
学科
(80389)
经济(80324)
管理(54014)
(52192)
(42233)
企业(42233)
方法(32205)
数学(28293)
数学方法(27993)
地方(24208)
中国(23479)
(21071)
技术(19405)
业经(17763)
(16956)
(16153)
农业(15231)
(14119)
贸易(14105)
环境(13700)
(13601)
地方经济(13082)
技术管理(12967)
(11804)
理论(11562)
(11467)
(11166)
(10586)
银行(10527)
(10416)
机构
学院(262306)
大学(260633)
(105096)
经济(102901)
管理(100625)
研究(92911)
理学(87838)
理学院(86702)
管理学(85230)
管理学院(84736)
中国(66886)
科学(62050)
(55315)
(51031)
(47067)
业大(44705)
研究所(43655)
(42871)
中心(42171)
农业(40341)
(39510)
(35322)
财经(34883)
师范(34876)
(34504)
北京(33816)
(31778)
经济学(31598)
(31575)
科学院(29260)
基金
项目(191400)
科学(150857)
基金(137490)
研究(133561)
(123496)
国家(122460)
科学基金(104258)
社会(86215)
社会科(81800)
社会科学(81777)
(77987)
基金项目(74527)
自然(69041)
自然科(67422)
自然科学(67393)
自然科学基金(66170)
(65730)
教育(59938)
资助(53358)
编号(51451)
(44916)
重点(44007)
(43357)
创新(41284)
(39990)
成果(38790)
计划(37580)
课题(36871)
科研(36387)
国家社会(36163)
期刊
(110407)
经济(110407)
研究(71563)
中国(53761)
学报(47035)
(43993)
科学(43669)
管理(36070)
大学(34363)
学学(32674)
(31538)
农业(30043)
教育(26884)
技术(22384)
(19149)
金融(19149)
业经(18675)
经济研究(18069)
(17779)
科技(17599)
财经(16088)
问题(16012)
资源(15147)
(14086)
技术经济(13878)
(13399)
(12535)
业大(12485)
(12212)
商业(12048)
共检索到377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召艳  黎红梅  魏晓  唐月亮  殷章馨  尹鹏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要素、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科技创新环境要素3个维度26个指标,构建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多因子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潜力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科技创新潜力“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2)城市群核心区内部“创新圈”逐渐凸显,目前已形成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策源、高新区孵化、多点应用的创新圈格局。(3)交通枢纽和环境优美地带是创新潜力高值地区,形成了两大创新潜力发展轴,呈南北两带集聚。(4)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科技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释力最大的是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率,其次是代表创新人才中每10万人拥有大学以上人口数量,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二产业占比比第三产业占比的重要性突出,代表创新投入的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解释力最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毅  卢庆沙  赵强  麻战洪  周盼  
区域环境容量评价与分析是区域合理开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在ARCGIS技术的支持下,首先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容量分别进行评价与分析,形成等级图,然后,进行各因素空间叠加,经综合分析与评价,将核心区划分为5个区域:优良区、合理区、饱和区、超饱和区、过度饱和区,并且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其主旨是为促进该区域空间科学开发与布局、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对规范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理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娜  胡佰林  卢庆沙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理,以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公路网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各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各评价单元的交通优势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交通优势度呈现长沙市区"一主核",株洲和湘潭"两次核",并向外圈层依次递减的格局,且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呈正相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葛大兵  邹冬生  徐艳  
本文对地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示范区进行了初步研究,天心区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创立了生态城区建设两种模式,建立了以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社会”城市复合生态体系,初步走上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轨道,为长株潭城市化与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谢天飞   蒋馥根   王霞   龙依   孙华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监测城市群核心区内的森林扰动,研究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运用LandTrendr算法进行森林扰动监测研究。【方法】基于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的Landsat时序数据,分别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燃烧率指数(Normalized Burn Ratio,NBR)、缨帽变换角(Tasseled Cap Arctangent,TCA)三种指数作为阈值限制下,采用LandTrendr算法对时间序列轨迹进行处理,以获取长株潭核心区森林扰动的发生区域及规模大小的信息。运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分别对3种不同指数的森林扰动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估和验证,并利用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数据中的森林覆盖数据对扰动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长株潭核心区森林扰动总面积为264.35 km2,平均每年的扰动面积为13.22 km2,其中2002年扰动最少,为1.91 km2,扰动面积最大的为2011年,为25.52 km2。运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三种指数阈值限制下的森林扰动信息结果验证的精度分别为90.91%、81.72%和65.08%;在谷歌地球历史影像中随机布点下精度分别为86.00%、77.88%和78.36%。2009年和2011—2013年间森林扰动较为严重。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知,森林面积在20年间随时间增长而缓慢减少,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由原来的27.10%减少到22.00%。【结论】NBR是最适合长株潭核心区的森林扰动指数,森林扰动检测结果与实地调查和谷歌地球历史影像目视解译的结果一致。森林扰动斑块的分布边界可被完整提取,扰动面积大小变化趋势与全国区域内土地利用数据森林面积变化趋势相同,主要由城市化进程、森林火灾和人工砍伐引起。2000—2020年研究区森林扰动面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其中2001年、2011年和2013年存在扰动面积浮动较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文淑惠  陈灿  
城市群区域创新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潜力,并采用一步法的创新非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创新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阻力的减少,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拥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开放,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龚常  游达明  
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健康程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将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划分为社会发展子系统、环境压力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四部分。根据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内涵建立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健康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2年长株潭地区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健康程度逐渐好转,各子系统改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正处于从一级产业生态系统向二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常  
本文在对产业生态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典型案例,运用Vensim DS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与分析,预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趋势。为长株潭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生态化创新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韶瑶  向正君  张群艳  
从分析定义城市群文化及文化结构入手,提出了城市群文化结构及城市群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了定量评价城市群文化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原则,给出城市群文化竞争力层次结构体系模型.通过SWOT分析、AHP法确定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指标分布的相对权重,以量化的方法确定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核心竞争力构成,以此为基础提出长株潭城市群文化结构整合重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宁启蒙  胡广云  汤放华  曾志伟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性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迅速;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有显著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科技创新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方面指标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沈路  钞小静  
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梳理多元要素流动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全局与局域莫兰指数检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3种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流、R&D资金流和信息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33,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局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2)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以长沙为核心的单极化发展趋势,长沙的各要素流和综合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城市;(3)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R&D人才流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与R&D资金流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友好发展在城市群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卫  肖琳子  朱有志  
本文对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和新经济地理学三个理论传统以及国内有关城乡发展理论进行回顾,结合城市群的一般特征,构建了基于城市群中城乡劳动力报酬差异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1978—2007年的经验数据对主要结论进行实证,最后提出城市群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珍丽  唐承丽  周国华  吴佳敏  陈伟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力  谢宜章  向平安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