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80)
2023(19415)
2022(16456)
2021(15195)
2020(12699)
2019(28972)
2018(28490)
2017(54595)
2016(29778)
2015(33060)
2014(33122)
2013(32490)
2012(30394)
2011(27517)
2010(27589)
2009(25343)
2008(25126)
2007(22350)
2006(19393)
2005(17496)
作者
(88201)
(73722)
(73247)
(69616)
(46958)
(35650)
(33486)
(28825)
(27963)
(26421)
(25103)
(24653)
(23590)
(23162)
(22959)
(22811)
(22606)
(21889)
(21227)
(21192)
(18491)
(18101)
(18034)
(16876)
(16789)
(16472)
(16371)
(16348)
(14889)
(14769)
学科
(123803)
经济(123672)
管理(83882)
(81209)
(65452)
企业(65452)
方法(53442)
数学(46494)
数学方法(45880)
中国(36434)
(34818)
(31494)
地方(29845)
业经(27473)
(25644)
(24060)
贸易(24048)
农业(23381)
(23317)
(22648)
(20226)
银行(20162)
(19487)
财务(19421)
财务管理(19378)
(19311)
金融(19308)
(19307)
环境(19214)
技术(18894)
机构
学院(424256)
大学(421943)
(172190)
经济(168473)
管理(160781)
研究(147366)
理学(138476)
理学院(136829)
管理学(134289)
管理学院(133496)
中国(110389)
科学(92931)
(89407)
(78981)
(78872)
(75762)
研究所(68959)
中心(68123)
业大(66923)
(64763)
财经(62446)
农业(62379)
(56711)
(56439)
北京(55803)
师范(55752)
(53192)
经济学(52217)
(51755)
经济学院(47115)
基金
项目(286890)
科学(225304)
基金(207790)
研究(203189)
(183773)
国家(182222)
科学基金(155282)
社会(129093)
社会科(122413)
社会科学(122379)
(113617)
基金项目(109852)
自然(102858)
自然科(100545)
自然科学(100514)
自然科学基金(98708)
(96358)
教育(93676)
资助(85068)
编号(81080)
成果(65487)
重点(65292)
(64897)
(62499)
(59591)
课题(57042)
科研(55763)
创新(55737)
计划(53987)
国家社会(53172)
期刊
(188301)
经济(188301)
研究(121005)
中国(83976)
学报(71970)
(71685)
科学(64797)
(60972)
管理(58675)
大学(53595)
学学(50932)
农业(48458)
教育(44634)
(40429)
金融(40429)
技术(36416)
业经(31962)
财经(30437)
经济研究(30384)
问题(26184)
(26165)
(26018)
(21424)
(20501)
技术经济(20392)
科技(20014)
统计(19996)
商业(19439)
图书(18857)
(18758)
共检索到629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镇  潘泽云  
以城市群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2004—2019年我国城市群政策和方言多样性对城市文化发展与协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城市群政策以及方言多样性有效促进了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群政策以及相同的方言背景能够弥合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文化发展差距,促进文化协调。城市群政策与方言多样性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其中,城市群政策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强度表现为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高于中部地区;方言多样性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强度表现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倩  朱书尚  吴非  
基于中国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试图解释城市群政策对金融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中的机制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有效提升了地区的金融发展质量,一方面提升了金融发展总量,另一方面弥合了地区间的金融发展差距,由此实现了总量和均衡的双重拟合。进一步地,本文确证了方言一致性在整体上有助于城市群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在城市群内部促进了金融协调发展,还在城市群分割处弱化了由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体现了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金融要素"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机制上看,与城市群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方言,更多的是通过经济个体间的身份认同(信任)来促成地区间的金融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城市群的划分和发展,不仅要考虑地理距离,还应考虑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距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党兴华  郭子彦  赵璟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出发,并通过关中城市群实例,分析得出市场外部性与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导致城市群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原因,进而造成城市群发展不协调。要减弱外部效应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解决思路是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制度的合理制定,达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华岳  杨琛  
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方言多样性如何影响城市风险投资。实证结果表明,方言多样性对城市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在删去离群值及使用地形坡度作为工具变量分析后,主要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方言多样性对风险投资的抑制作用在方言片区层面、金融可得性层面、风投引导政策层面和创新支持政策层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机制方面,本文发现方言多样性主要通过阻碍城市创新和降低对外开放水平减少风险投资。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政府在引导风险投资和制订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关注文化多样性因素的作用,通过鼓励创新与扩大开放对冲语言分割带来的不利经济影响,并尽可能消除招商引资与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壁垒。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治栋  赵必武  
基于中国2006~2017年1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基于PSM-DID方法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动能、经济增长成果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作用不显著;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外部性,不仅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够显著促进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对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五线城市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友良  
本文在府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借助资源位理论原理,提出府际竞合概念及测量指标;接着采用200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市际面板数据,分析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通过构建SDM模型检验府际竞合指标对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府际竞合明显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结构与府际竞合的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且第三产业结构对府际竞合的调节作用影响最大。据此,本文对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梅  赵曦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冬  
城市群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任务,以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对于实现区域整体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要素流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城市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局部协调发展模型测算城市的协调发展指数,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碳减排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碳减排,但减排作用未产生空间溢出效应,采用不同污染物进行稳健性检验表明:协调发展具有生态优化效应,且空间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成城市群的碳减排目标;推动重点用能行业的协同布局,以协同发展推动碳减排;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安林   牛乐德   周艳  
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均处于稳定提升态势,但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五化”发展大体上呈现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格局,而城市韧性则表现出“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的发展格局。(2)“五化”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耦合协调类型占研究区的81.48%,失调衰退类占比为18.52%。(3)单因子探测显示,影响城市韧性水平的强弱顺序为城镇化(0.782)>信息化(0.497)>绿色化(0.275)>工业化(0.162)>农业现代化(0.151),“五化”协调因子影响力大小为0.643;交互探测结果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交互影响力均强于单因子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安林   牛乐德   周艳  
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均处于稳定提升态势,但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五化”发展大体上呈现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格局,而城市韧性则表现出“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的发展格局。(2)“五化”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耦合协调类型占研究区的81.48%,失调衰退类占比为18.52%。(3)单因子探测显示,影响城市韧性水平的强弱顺序为城镇化(0.782)>信息化(0.497)>绿色化(0.275)>工业化(0.162)>农业现代化(0.151),“五化”协调因子影响力大小为0.643;交互探测结果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交互影响力均强于单因子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文静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群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各城镇地缘相接、人文相通,有着较好的互补关系并逐成网络体系,城市群建设深深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发展方针指引我国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十三五"规划提出城市群的具体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格局等等,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积极探求适合本地特色城镇化的路径。鉴于此,在新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趋势背景下,顺应国家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战略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有效把握大中小城市协调的政策演进,明确城市群城市层次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等关系,归纳总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趋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侯杰  张梅青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亟需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军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明  刘月颖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作为其主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能否顺利实现。本文通过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的案例发现,该城市群产业存在行政分割与城市竞争、产业结构趋同且彼此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创新发展缓慢以及支柱产业支撑减弱等问题。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产业合作体系、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加速改造传统企业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宁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