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9)
- 2023(15407)
- 2022(13341)
- 2021(12355)
- 2020(10118)
- 2019(23338)
- 2018(23276)
- 2017(44543)
- 2016(24375)
- 2015(27345)
- 2014(27563)
- 2013(27273)
- 2012(25286)
- 2011(23006)
- 2010(23231)
- 2009(21429)
- 2008(21021)
- 2007(18622)
- 2006(16687)
- 2005(15188)
- 学科
- 济(102180)
- 经济(102042)
- 管理(72591)
- 业(67287)
- 企(55319)
- 企业(55319)
- 方法(39334)
- 数学(33294)
- 数学方法(32917)
- 中国(31945)
- 农(27379)
- 地方(26669)
- 财(25402)
- 业经(24187)
- 制(22470)
- 学(21242)
- 农业(18341)
- 银(17403)
- 银行(17358)
- 环境(17337)
- 贸(17109)
- 贸易(17094)
- 融(16705)
- 金融(16702)
- 行(16670)
- 易(16481)
- 理论(16410)
- 和(16206)
- 技术(16083)
- 体(15238)
- 机构
- 大学(349496)
- 学院(348014)
- 济(138843)
- 管理(136065)
- 经济(135548)
- 研究(121466)
- 理学(116407)
- 理学院(115031)
- 管理学(113201)
- 管理学院(112557)
- 中国(90477)
- 京(76535)
- 科学(74283)
- 财(66231)
- 所(61097)
- 农(55107)
- 研究所(55064)
- 中心(54111)
- 江(52702)
- 财经(51591)
- 业大(50326)
- 北京(48981)
- 范(47908)
- 师范(47478)
- 经(46676)
- 院(44401)
- 州(42921)
- 农业(42693)
- 经济学(41201)
- 师范大学(38527)
- 基金
- 项目(232798)
- 科学(183317)
- 研究(172757)
- 基金(167551)
- 家(145063)
- 国家(143806)
- 科学基金(123731)
- 社会(108633)
- 社会科(102863)
- 社会科学(102840)
- 省(91291)
- 基金项目(89216)
- 自然(79305)
- 教育(78666)
- 自然科(77401)
- 自然科学(77386)
- 划(76682)
- 自然科学基金(75962)
- 编号(70934)
- 资助(68188)
- 成果(58513)
- 发(52898)
- 重点(52006)
- 部(50935)
- 课题(49722)
- 创(48170)
- 创新(44968)
- 制(44853)
- 国家社会(44170)
- 教育部(43751)
- 期刊
- 济(162230)
- 经济(162230)
- 研究(109539)
- 中国(72934)
- 学报(52638)
- 管理(52025)
- 农(51440)
- 财(49816)
- 科学(49798)
- 教育(42375)
- 大学(40207)
- 学学(37567)
- 农业(35369)
- 融(32991)
- 金融(32991)
- 技术(30285)
- 业经(27059)
- 财经(25169)
- 经济研究(24712)
- 问题(22310)
- 经(21437)
- 图书(18656)
- 业(17583)
- 理论(17284)
- 科技(17015)
- 现代(16622)
- 技术经济(16385)
- 实践(15742)
- 践(15742)
- 发(15368)
共检索到530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庞晶 叶裕民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城市群 聚集与扩散 纵向分离 创新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乜标
文章在对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进行理论考察的基础上,以浙中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提升城市群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现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峰华 魏晓 王富喜
文章探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和发展演化周期。在此基础上,描绘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轨迹,研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原理,探讨了激活其机理的战略动力,为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勇
城市群是新时期城市化推进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其形成机制。基于对国外有关城市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文献所进行的分类综述,得出城市群的形成既是居民—厂商主体区位选择的微观过程,又是基于垂直联系的产业演化过程,同时还受到地方政府主体的影响。城市群形成机制是自组织和有组织共同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
城市群 形成机制 自组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阙菲菲
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区位商分析法、经济重心分析法分别对川渝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联系、空间重心演变路径进行研究,探寻川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川渝城市群内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内部各行业的分配存在差距,但各城市的辐射能力都比较强,而各指标重心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逐渐变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川渝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茂榆 冯豪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地级市数据,计算环境技术效率以考察经济质量,利用断点回归从双维度考察了城市群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及转型,在保证经济稳步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等内在路径发挥政策效应。此外,应针对珠三角"畸重畸轻"、长三角和京津冀"稳中求进"、成渝潜力尚待释放的发展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总体上,我国应适应城市群为主的空间形式,以交通、产业、环境等为中间渠道,形成"大城市为主,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的驱动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建富
世界城市的形成,是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与支撑分不开的。如果把世界城市比作是一座高耸的塔,那么其周边的城市群就如同这个塔的“基础”。对于一个要建成世界城市的城市来说,夯实其所在城市群的总体经济实力,加强这个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是极其重要的。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现代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目标已经确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形成区域内各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经济全面合作、制度统一、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关键词:
世界城市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红 高思芃 吴玉浩
构建针对特定区域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提出相应保障机制,对促进区域科技服务业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动态,在明确科技服务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结合产业生态化理论构建"需求分析—资源匹配—服务对接—评估反馈"良性循环的生态化科技服务模式,并为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定制化的发展保障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郑贺允 葛力铭
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原城市群2007—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其次,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协同提高机制。进一步地,在协同提高机制中嵌入区域、省份、资源禀赋等多种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缓慢。(2)重视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和科技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降低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3)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弱于中部地区;中心省份与外围省份的绿色发展大体一致;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强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陈京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空间统筹优化和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赋能。在由“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尺度复合而成的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效应,并探究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子系统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多数城市暂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2)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极化效应”显著、“回程效应”与“扩散效应”微弱的特征;(3)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4)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禀赋基础力、居民消费需求力、基础设施保障力、规模效益催动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六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区域联动、瞄准核心驱动力等针对性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郑贺允 葛力铭
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原城市群2007—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其次,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协同提高机制。进一步地,在协同提高机制中嵌入区域、省份、资源禀赋等多种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缓慢。(2)重视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和科技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降低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3)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弱于中部地区;中心省份与外围省份的绿色发展大体一致;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强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荔珠 郑艳婷 薛凤旋 李贵才
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其焦点也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群。许多研究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中国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然而,随着中国"发展内需"策略的提出,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和积极推动下,中国内陆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它们的发展特征和机制是否与沿海地区的城市群一致呢?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考察了内陆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该区域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变和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反映出"自上而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通过固定效...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长株潭 内需 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