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47)
2023(8035)
2022(6532)
2021(6103)
2020(4884)
2019(10997)
2018(10829)
2017(19886)
2016(10992)
2015(12065)
2014(12374)
2013(11886)
2012(10795)
2011(9874)
2010(10156)
2009(9347)
2008(9011)
2007(8346)
2006(7571)
2005(6629)
作者
(32341)
(27986)
(27032)
(25669)
(16985)
(13252)
(12116)
(10768)
(10563)
(9543)
(9455)
(9195)
(8683)
(8622)
(8498)
(8256)
(8035)
(7937)
(7756)
(7677)
(6862)
(6823)
(6767)
(6601)
(6280)
(6183)
(5997)
(5892)
(5808)
(5715)
学科
(50667)
(47620)
经济(47550)
农业(34431)
(33293)
管理(21062)
中国(17619)
业经(16087)
地方(15342)
(13169)
农业经济(12429)
方法(11083)
发展(10998)
(10986)
(10603)
(10004)
企业(10004)
数学(9995)
数学方法(9866)
(9757)
农村(9723)
收入(9699)
(9449)
(9150)
土地(8595)
(8106)
分配(8083)
城市(7808)
环境(7716)
建设(7548)
机构
学院(155777)
大学(148591)
(62577)
经济(60925)
研究(58211)
管理(56164)
(53212)
理学(48098)
理学院(47529)
管理学(46657)
管理学院(46396)
中国(44375)
农业(40389)
科学(37090)
业大(32971)
(31947)
(29656)
中心(27919)
研究所(26897)
(25598)
(25540)
农业大学(24983)
(22271)
师范(22028)
(21891)
(20595)
(19884)
(19528)
(19525)
财经(19478)
基金
项目(107374)
科学(83885)
研究(80119)
基金(76159)
(67482)
国家(66747)
科学基金(56220)
社会(51408)
社会科(48051)
社会科学(48041)
(44709)
基金项目(41008)
(36052)
自然(34568)
编号(34295)
教育(33969)
自然科(33743)
自然科学(33733)
自然科学基金(33069)
(30928)
资助(28660)
成果(26867)
(25793)
重点(23841)
课题(23798)
(22638)
(21471)
国家社会(21396)
发展(20933)
(20636)
期刊
(81091)
经济(81091)
(60792)
研究(44306)
农业(41014)
中国(38326)
学报(28262)
科学(26181)
大学(22021)
学学(21347)
业经(20990)
(17835)
(16839)
(16049)
金融(16049)
教育(15638)
农业经济(14987)
管理(14817)
农村(14639)
(14639)
问题(13867)
技术(12673)
(11846)
业大(10080)
农村经济(9728)
社会(9463)
世界(9455)
资源(9382)
经济问题(9340)
经济研究(9197)
共检索到240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松林  郭翔宇  刘修岩  
从多中心化这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入手,探讨其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城市群多中心程度的增加才表现出显著的农村贫困消减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网络货币外部性”的存在是城市群多中心体系促进农村贫困缓解的重要因素。调节作用发现,东部区域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增加有利于其多中心体系的减贫效果,但中西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调节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彦光  姜世国  
在国内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领域,城镇体系、城市集聚体和城市群这三个基本概念在认识方面非常混乱。这不仅导致国内城市地理界学术交流的障碍,甚至导致国际学术交流的误会。借助词义考证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研究表明,城市集聚体(urban agglomeration)目前主要指代景观意义的城市,在分形城市研究中应用较多;城市群在理论上是某类城镇体系的俗名,在经验上则是城镇体系的别称。城市群的英文译名应该是system of cities(城镇体系),而不是urban agglomerati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全雨霏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五大城市群之一,本文从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特征,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存在的等级规模发育不成熟、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城镇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振灵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是从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关系角度界定的一类城市群,它是我国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其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镇规模分布研究中的分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将Gibrat法则引入城镇体系规模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均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根据分维值时间序列,可以判断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城市规模结构分维与经济规模结构分维的时空演变具有历史吻合性,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城市规模变化;城市群中资源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文章对武汉城市圈和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及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优势与劣势。研究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基石,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需要培育地区创新创业精神,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刁承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全国市镇比较密集的地区大致有五处,即辽宁南部,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其中前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带,只有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带。所以,研究四川盆地城市群的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势,对认识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促进我国西部地带的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西南部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区域。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周边50-100公里左右区域已初步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边缘城镇群"。从经济空间联系强度格局演化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组团"多极化、碎片化"特征显著,武汉都市圈组团、长株潭组团和南昌-九江组团扩张显著,从而严重挤压了宜昌组团和萍乡-宜春-新余组团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伟  金晓斌  张志宏  韩娟  项晓敏  周寅康  
为探索中国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状况、发展及功能分工特征,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2009-2013年制造业用地出让数据,通过区位熵、耦合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5个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分布特征以及城镇体系耦合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差异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新增制造业发展较为均衡;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协调性仍有待提升。(2)新增制造业各行业用地在5个城市群中均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其中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倾向布局在城市群边缘区及城市低等级区;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多集中在核心城市及高等级区。(3)各城市群内部新增制造业用地市场化机制作用较为充分,地价呈现随等级提升而递增的趋势;城市群核心区市场活跃度较低而骨干区较高。相关结论可为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以及制定不同等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刘海楠  高玉娟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2009—2014年14项指标,借助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划分的理想金字塔模型,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演变趋势。研究显示,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镇体系呈现七等级构成特点,与克氏理想金字塔相比,京津冀塔身内陷的情况明显改善,并已呈现出由集中式等级化向网络式扁平化发展的潜在态势。依据这一演变趋势,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刘海楠  高玉娟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2009—2014年14项指标,借助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划分的理想金字塔模型,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演变趋势。研究显示,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镇体系呈现七等级构成特点,与克氏理想金字塔相比,京津冀塔身内陷的情况明显改善,并已呈现出由集中式等级化向网络式扁平化发展的潜在态势。依据这一演变趋势,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肖磊  金凤君  
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6~2007年各市县(区)非农业人口资料,应用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等多种定量方法,结合相应定性分析,系统研究了其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处于缓慢分散趋势中,中等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非农人口集聚重心从传统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转移;上海是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影响力远超过本区域范围;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长江为轴线形成较显著的城市影响力圈层结构,江苏的兴化、高邮地区以及浙江杭州西部、台州等广大地域受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弱;上海-苏州-无锡形成内部联系紧密、层级结构模糊的一体化"城市区域",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丽君  陈通  
本文从一个全新视角——势能,设计出包括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四个方面、二十四项指标、十五种方案的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综合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对各方案的影响程度进行优劣次序排列,旨在为农村城镇化政策设计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鸿彬  
我国城镇化质量能否全面提高,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评价农村城镇化质量需要构建一个涉及经济发展、设施环境、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前提是确立科学的构建原则,重点是指标的选取和权数值的确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志宇  张扬  
以湖南省为例,运用中心地理论与聚集分形模型分析了"3+5"战略规划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等级体系。结果表明:"3+5"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兼有市场原则(K=3)与交通原则(K=4)的双重性质,且服从K=133的勒施市场等级指数,属第46级市场区;同时,"3+5"城市群以一级中心地为中心,其二级中心地空间分布紧凑合理,三级中心地较为松散,四级中心地呈现内松外紧的双分形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