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6)
2023(13178)
2022(10784)
2021(9643)
2020(8300)
2019(19194)
2018(18940)
2017(37818)
2016(20633)
2015(23741)
2014(24028)
2013(24003)
2012(22505)
2011(20561)
2010(20807)
2009(19730)
2008(19671)
2007(17633)
2006(15758)
2005(14363)
作者
(62867)
(52385)
(52308)
(50114)
(33538)
(25195)
(24127)
(20308)
(20003)
(18703)
(17737)
(17633)
(16820)
(16634)
(16528)
(16512)
(15876)
(15411)
(15314)
(15174)
(13141)
(12996)
(12886)
(11901)
(11892)
(11849)
(11714)
(11687)
(10731)
(10490)
学科
(96525)
经济(96410)
管理(56727)
(55402)
方法(43413)
(42650)
企业(42650)
数学(39068)
数学方法(38735)
中国(29220)
(26903)
(23578)
地方(20653)
业经(19626)
(18994)
(18884)
农业(17549)
(17231)
贸易(17221)
(16684)
(15137)
银行(15093)
(14405)
(13993)
金融(13991)
(13915)
财务(13878)
财务管理(13832)
环境(13362)
企业财务(13150)
机构
大学(311715)
学院(309657)
(129730)
经济(126800)
管理(116086)
研究(106919)
理学(99175)
理学院(97956)
管理学(96353)
管理学院(95754)
中国(81922)
(67136)
科学(65102)
(61893)
(54831)
(54539)
研究所(49447)
中心(49243)
财经(49090)
(48146)
业大(46116)
(44491)
农业(43102)
北京(42443)
(41231)
经济学(41079)
师范(40827)
(38679)
(38097)
经济学院(37465)
基金
项目(200262)
科学(157085)
基金(145372)
研究(144482)
(127141)
国家(126157)
科学基金(107041)
社会(92719)
社会科(87954)
社会科学(87924)
(77675)
基金项目(76898)
自然(68389)
自然科(66768)
自然科学(66750)
教育(66580)
(66115)
自然科学基金(65535)
资助(59772)
编号(58551)
成果(47851)
重点(45652)
(45055)
(43906)
课题(41221)
(40288)
国家社会(38726)
科研(38422)
教育部(38250)
创新(37906)
期刊
(144634)
经济(144634)
研究(93275)
中国(61408)
(49341)
学报(48391)
(47116)
科学(45059)
管理(40905)
大学(35956)
学学(33845)
农业(32865)
(30554)
金融(30554)
教育(29633)
技术(26240)
财经(24798)
业经(23722)
经济研究(23143)
问题(22034)
(21289)
(17731)
(16738)
统计(16022)
技术经济(15810)
理论(14978)
商业(14701)
资源(14547)
(14327)
现代(14326)
共检索到465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琦  运迎霞  尹泽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并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时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超过九成的城市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且于2005年后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就城市群内部而言,其表现为相异属性集聚的状态,其协调集聚的程度与自身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总体集聚的空间格局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维秋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并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珠三角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居于首位,长三角经济、社会效益大于京津冀,生态效益低于京津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比重最高,部分城市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拮抗与低水平耦合等级,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强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较弱;长三角耦合高值区位于以上海、无锡与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圈层地域,南翼耦合性较低;珠三角呈"中心—外围"的耦合递减格局;京津冀中京津为耦合高值区,张家口与承德耦合度最弱;除深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冬  李健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选择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人口总量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在城镇化发展早期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而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控制人口规模,降低能源强度,均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中亚  傅利平  陈卫东  
在构建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38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评价结果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不同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存在空间差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模呈正相关。最后,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产业和人口两个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和直接冲击。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收敛后分化的演化特征,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差异;(2)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出单门槛效应,表明适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导致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自身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冲击都是从开始就达到顶峰而后收敛为0,而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则是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城市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经济集聚的正面环境效应,也要重视不同经济集聚的适度性和动态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本文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其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生态等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优势领先,经济、社会、土地城镇化次之,人口城镇化最为滞后,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首位、长三角次之、京津冀较低。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城镇化健康度最高,次高值区分布在以南京和杭州为核心的小范围区域;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圈层区域是城镇化制高区,粤东高于粤西、粤北高于粤南;京津冀内部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京津双核心区域,整体呈"核心-边缘"格局。三大城市群城镇化均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勉强协调发展,中度失调衰退的城市比重最大。长三角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仍集中在上海核心圈层地域,珠三角协调发展度呈自粤北、粤东向粤南、粤西逐渐衰减趋势,京津冀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分布在京、津、石核心区域范围,廊坊成为京津间断裂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鹏  刘曙光  段佩利  
文章运用传统DEA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00年、2008年和2016年中国18大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厘清城市群城镇化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效率整体递增,纯技术效率差异不大,规模集聚水平相对较高;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城市群城镇化效率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城镇化效率,环境污染给城镇化发展带来效率损失;城市群城镇化效率与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的拮抗耦合阶段和初级协调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贾娜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书畅  叶艳妹  肖武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变异系数法,测度并比较了我国东部四大城市群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后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引入技术无效率函数,探索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2009-2016年,我国东部四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且城市群间差异显著,山东半岛城市群效率值最高,京津冀地区相对较低;城市群内部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特征,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创新能力、环境水平等有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外资利用水平、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未来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同时要优化外资配置与利用效率,通过创新能力提高和生态效率优化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本质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