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52)
- 2023(10271)
- 2022(8616)
- 2021(7755)
- 2020(6384)
- 2019(13908)
- 2018(13706)
- 2017(25799)
- 2016(13299)
- 2015(14210)
- 2014(13345)
- 2013(12984)
- 2012(11544)
- 2011(10333)
- 2010(10469)
- 2009(9834)
- 2008(9233)
- 2007(8154)
- 2006(7108)
- 2005(6085)
- 学科
- 济(56710)
- 经济(56673)
- 管理(42959)
- 业(42157)
- 企(36849)
- 企业(36849)
- 方法(19488)
- 中国(18722)
- 技术(17106)
- 数学(16262)
- 数学方法(16073)
- 地方(15782)
- 业经(14952)
- 农(14314)
- 技术管理(12163)
- 财(12159)
- 产业(11909)
- 制(11177)
- 农业(9377)
- 贸(9365)
- 贸易(9355)
- 理论(9194)
- 学(9167)
- 易(8980)
- 环境(8559)
- 银(8423)
- 银行(8411)
- 地方经济(8377)
- 划(8243)
- 体(8154)
- 机构
- 学院(179691)
- 大学(174944)
- 济(76500)
- 经济(74899)
- 管理(72658)
- 理学(63147)
- 理学院(62492)
- 管理学(61555)
- 管理学院(61205)
- 研究(58118)
- 中国(43251)
- 京(35745)
- 科学(34065)
- 财(32653)
- 江(27337)
- 中心(26830)
- 所(26722)
- 财经(26076)
- 研究所(24164)
- 经(23557)
- 经济学(23468)
- 范(23321)
- 业大(23266)
- 师范(23097)
- 农(22596)
- 州(22111)
- 院(22060)
- 北京(21731)
- 经济学院(21054)
- 商学(19740)
- 基金
- 项目(125476)
- 科学(102127)
- 研究(94653)
- 基金(91200)
- 家(78122)
- 国家(77504)
- 科学基金(69132)
- 社会(63348)
- 社会科(60380)
- 社会科学(60365)
- 省(51963)
- 基金项目(48938)
- 自然(42735)
- 教育(42651)
- 划(42272)
- 自然科(41871)
- 自然科学(41862)
- 自然科学基金(41140)
- 编号(37258)
- 资助(34361)
- 创(32554)
- 发(29504)
- 创新(29405)
- 成果(28375)
- 重点(28357)
- 课题(26601)
- 国家社会(26345)
- 部(26343)
- 发展(24474)
- 制(24315)
共检索到263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丛波 叶阿忠 林壮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灵玥 彭华涛
城市群协同创新受城市密度、产业布局等限制,形成了"中心-外围"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通过虹吸效应或涓滴效应对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2—2016年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指标及数据,分别构建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创新发展水平虹吸及涓滴效应的测量模型,对城市群协同创新效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涓滴效应逐渐显现,且不断加强,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创新发展,珠三角、长中游、川渝城市群协同创新以虹吸效应为主,减缓了周边城市创新发展的速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亚斌 黄吉林 曾铮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心城市的出现、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圈层”经济形态演变的研究,本文将一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涉及的“微观主体”、“中观层面”和“宏观整体”融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得出如下结论:一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应在区域“圈层”经济内部实现产业企业的合理转移、分工和技术扩散来提升“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再通过产业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不同“圈层”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协同升级,并最终达到提升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目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爱君 晏敬东
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结合数理仿真分析了城市群创新主体协同的演化过程,发现城市群创新主体的协同演化存在多种均衡;创新主体的初始状态、演化环境和协同机制等因素会影响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创新协同系统的主导方需构建调控和约束机制,引导创新主体选择最优ESS,获得最大收益和社会贡献度。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创新 演化博弈 演化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雅洁 张嘉颖
文章从主体协同参与能力和区域协同配置能力出发,基于创新参与能力、主体协同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协同共享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熵值法和改进的TOPSIS动态评价法对2009—2019年中国五个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从城市群内部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差异最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差异适中,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性较低;从城市群之间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速度放缓,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势头远超其他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经历了明显波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基础最弱但后发增长动力较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明 郑念
本文将湖南省3+5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定量分析2007—2016年间城市群内部互动关系的演变,观察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经济协同发展的强度。结果表明:核心圈层的长株潭三市协同度逐年上升,但是,湘潭与长沙、株洲的引力差距在加大。在圈层结构上,长沙、株洲和湘潭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层,三者之间的经济引力强度明显高于外围五座城市。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协同发展,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跨域调整,并实施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政绩考核机制来解决圈层分化问题。并且,以长沙市为核心,提升城市群核心层对外围层的辐射影响力。同时,外围五座城市需要建立政府合作机制加强互动,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协同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瑾宇 张娟
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研究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现状,分析网络中优势主体充当的角色,本文收集2018~2022年兰西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两个维度,研究了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内、外部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产学研网络整体松散、韧性不足。以兰州大学和青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并积极充当中间人,促进了城际关系的产生;网络内部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技术市场能力较弱,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更趋于与外部主体开展合作;兰州与西宁控制着城际关系网络,并通过充当守门人和代理人与城市群外部城市建立合作的关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戴姣兰
文章以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三大因素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在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的哈肯模型,对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创新比较优势(CIA)是2003—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整体而言,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结构。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协同创新 序参量 哈肯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大明 原毅军
本文从空间维度廓清了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外溢机制和外溢效应边界形成机理。采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利用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特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既有区域内溢出效应,也有区域间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来实现,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特征。进一步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差异发现:空间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作用机制,对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治 连玉君 李培 郭菊娥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使用城市引力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然后对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熟的城市群和适度的"圈层"结构更容易降低能源强度。从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城市群"圈层"结构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但在0.45边界标准之后,降低能源强度程度明显变小。中西部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程度小于东部城市群,大部分结果仅在10%水平上显著。从时间维度上看,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短期内弱化了"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效果。控制行政分割等变量发现,政府干预更容易凸显拥挤效应的约束作用,借助市场和空间的力量更有利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