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26)
2023(14730)
2022(12401)
2021(11409)
2020(9519)
2019(22001)
2018(22005)
2017(41806)
2016(23005)
2015(25670)
2014(25965)
2013(25318)
2012(22902)
2011(20599)
2010(20580)
2009(18856)
2008(18333)
2007(16101)
2006(14330)
2005(12697)
作者
(66960)
(55235)
(54785)
(52457)
(35290)
(26405)
(24974)
(21792)
(21143)
(19693)
(19003)
(18628)
(17732)
(17561)
(17140)
(16996)
(16514)
(16452)
(15890)
(15884)
(13796)
(13628)
(13429)
(12684)
(12501)
(12307)
(12208)
(12131)
(11125)
(10991)
学科
(90649)
经济(90542)
管理(62687)
(56919)
(46921)
企业(46921)
方法(38161)
数学(31755)
数学方法(31306)
中国(27349)
(24580)
(21967)
业经(21175)
(20575)
地方(20021)
理论(17605)
(16991)
农业(16463)
(14355)
(13998)
贸易(13990)
环境(13896)
(13498)
(13489)
银行(13442)
(13126)
教育(13110)
技术(13041)
(13024)
金融(13016)
机构
大学(322578)
学院(320049)
管理(124752)
(120115)
经济(117147)
研究(111006)
理学(107516)
理学院(106227)
管理学(104155)
管理学院(103573)
中国(80749)
科学(71293)
(70843)
(55901)
(55231)
(53092)
研究所(51101)
中心(49183)
业大(48656)
(47534)
(46202)
师范(45712)
北京(45026)
财经(44079)
农业(41555)
(40998)
(40022)
(38810)
师范大学(37140)
技术(35225)
基金
项目(221047)
科学(172962)
研究(160893)
基金(158646)
(138847)
国家(137686)
科学基金(117854)
社会(99611)
社会科(94169)
社会科学(94144)
(86758)
基金项目(84653)
自然(77245)
自然科(75429)
自然科学(75410)
自然科学基金(73988)
教育(73547)
(73224)
编号(66074)
资助(64737)
成果(53918)
重点(49329)
(47252)
(47208)
课题(46174)
(45118)
创新(42038)
科研(41954)
大学(40636)
国家社会(40423)
期刊
(134918)
经济(134918)
研究(95569)
中国(63396)
学报(53414)
科学(48832)
(48490)
管理(45679)
教育(40968)
(40393)
大学(40012)
学学(37158)
农业(33574)
技术(27834)
(24821)
金融(24821)
业经(22600)
经济研究(20951)
财经(20439)
图书(19262)
问题(18935)
(17430)
(17123)
科技(15760)
(15377)
理论(15151)
现代(14525)
技术经济(14354)
资源(14318)
实践(13914)
共检索到472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平  曾绍伦  
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研究存在的交叉,文章系统地从城市群、同城化到城市群同城化,从智慧旅游、旅游一体化到智慧旅游一体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需要进一步的若干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吉根宝  黄震方  郭凌  
构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智慧旅游城乡一体化体系,对城乡建设及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需求理论界定了智慧旅游城乡一体化内涵,探讨智慧旅游城乡一体化体系特征与意义,发现现阶段缺乏城乡一体化体系的智慧旅游建设存在无法满足多元需求的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智慧旅游发展重城轻乡、城乡二元化、建设主体单一化和服务供给零散化等方面。据此,文章建议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目的地对接、互为市场、网络化营销、旅游与科技高度融合、城乡深度融合互补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智慧旅游城乡一体化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邱梦真  
客观审视区域一体化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对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显著。采用熵值法与线性加权法、超效率SBM模型,依次测度2008~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效率,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水平指数从2008年的0.304增长到2020年的0.490,整体呈现稳健上升趋向;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态势,且具有显著的“高—高”“低—低”簇状集聚演化特征。(2)旅游产业效率值呈现小幅度波动下降态势,谷值出现在2020年;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格局,高效率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并向东南方向拓展。(3)区域一体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政府调控、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便利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本地旅游产业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对邻地旅游产业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政府调控、交通便利程度则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婉怡   张珊   舒伯阳   吴文秀  
一体化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依托共生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文章在探讨旅游一体化共生内涵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制度机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营销宣传和区域联系5个维度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评价体系,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旅游合作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作用。研究发现:(1)合作能缩小制度距离、促进要素流动、提升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但合作主体间的要素集聚也会降低同其他主体间的要素交换,影响共生网络平衡,产生“合作阴影”现象。(2)上级政府的权力介入对合作与旅游一体化共生呈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弱化行政边界限制、压缩制度距离、提升合作效率并促进旅游一体化共生发展。(3)在促进与阴影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合作可以调和在多维邻近关系下一体化共生发展的溢出效果,增强旅游一体化对地理邻近地区的辐射能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彭于彪  
本文通过构建相关系数法,对中部城市群湘鄂赣三省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总体分工格局、各细分产业结构相似度、区位熵、产业转移指标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三省存在规划各自为政、产业同构性强、分工格局同化、产业集群程度低、传统产业优势下降等问题。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及国外产业一体化经验,本文提出应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共建区域产业联合规划,错位承接产业转移、重构产业分工链条,加快产业整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以推进三省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彭于彪  
本文通过构建相关系数法,对中部城市群湘鄂赣三省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总体分工格局、各细分产业结构相似度、区位熵、产业转移指标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三省存在规划各自为政、产业同构性强、分工格局同化、产业集群程度低、传统产业优势下降等问题。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及国外产业一体化经验,本文提出应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共建区域产业联合规划,错位承接产业转移、重构产业分工链条,加快产业整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以推进三省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琳  谈肸  徐洁  
从市场一体化的支撑因素和表征因素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综合指标和复合指标,运用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1999-2013年间的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5年间市场一体化水平得到了加速提升,但发展的协调性不足,还处于以城市间联系度为单一支撑的较低级发展阶段;三大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呈现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梯级分布格局;武汉城市圈市场一体化呈现出"四要素协同驱动"特征,环长株潭城市群呈现出以城市间联系度为主导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单要素驱动"特征,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呈现出以城市间联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慧君  张卫良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配置不合理、综合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李琳教授撰写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与机制研究——基于市场、产业、空间三维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以中国新经济横轴的中部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市场基础、产业支撑、空间载体三重维度为分析逻辑,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机制及实现策略,视角独到,论证严谨,方法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戢晓峰  张玲  陈方  
提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评价模型,利用模型测度结果改进引力模型,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且层级结构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与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与"中心—腹地"经济关系相吻合的空间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物流经济辐射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物流一体化水平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作用机制,并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承超  杨珊珊  
文章结合中国八大经济圈选取八大城市群,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创建包含31项基础指标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测度八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并对其演进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海峡西岸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较高,在考察期内,八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整体上均有所降低。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均具有“马太效应”,且城市群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考虑空间因素后,城市群内各地区受相邻地区影响的情况不尽相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志才  谢妞  
选取全国14个重点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测度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并应用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SBM-DEA模型对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绿色经济效率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部高于中、西、东北地区的特征。进一步考察城市群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发现,城市群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该结论通过了基于工具变量法的稳健性检验,且城市群一体化分项指标中的经济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较大;城市群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时空异质性: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更受益于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从时间上看,党的十八大之后,城市群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应在遵循市场规律与政府调节的基础上坚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绿色环保双赢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陈湘满  申群意  邹镇宇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上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从长株潭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城乡一体化虽然与城市化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城市化水平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