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16)
- 2023(16121)
- 2022(13590)
- 2021(12313)
- 2020(10135)
- 2019(23092)
- 2018(22455)
- 2017(43777)
- 2016(23200)
- 2015(25585)
- 2014(25403)
- 2013(25265)
- 2012(23587)
- 2011(21451)
- 2010(21505)
- 2009(19716)
- 2008(18934)
- 2007(16230)
- 2006(14567)
- 2005(13218)
- 学科
- 济(123904)
- 经济(123794)
- 管理(64900)
- 业(61070)
- 方法(49518)
- 企(47431)
- 企业(47431)
- 数学(44546)
- 数学方法(44098)
- 中国(32889)
- 地方(30955)
- 农(28174)
- 财(24404)
- 业经(23592)
- 学(20680)
- 农业(19910)
- 贸(18373)
- 贸易(18360)
- 地方经济(17721)
- 制(17717)
- 环境(17705)
- 易(17635)
- 融(16717)
- 金融(16715)
- 银(15844)
- 银行(15821)
- 发(15640)
- 行(15248)
- 技术(14965)
- 和(14770)
- 机构
- 学院(332329)
- 大学(331514)
- 济(151635)
- 经济(148777)
- 管理(129087)
- 研究(116507)
- 理学(111245)
- 理学院(109990)
- 管理学(108246)
- 管理学院(107612)
- 中国(87828)
- 京(69681)
- 科学(67195)
- 财(67158)
- 所(56786)
- 财经(53799)
- 中心(53340)
- 研究所(51131)
- 江(49555)
- 农(49524)
- 经(49013)
- 经济学(48604)
- 业大(44693)
- 经济学院(43660)
- 北京(43653)
- 范(43462)
- 师范(43062)
- 院(42790)
- 财经大学(40031)
- 州(39288)
- 基金
- 项目(223928)
- 科学(179435)
- 基金(165682)
- 研究(163359)
- 家(143592)
- 国家(142461)
- 科学基金(124286)
- 社会(108974)
- 社会科(103677)
- 社会科学(103657)
- 基金项目(87211)
- 省(86312)
- 自然(78621)
- 自然科(76874)
- 自然科学(76860)
- 自然科学基金(75499)
- 教育(74657)
- 划(73053)
- 资助(68058)
- 编号(63656)
- 发(52920)
- 重点(50601)
- 部(50337)
- 成果(50020)
- 国家社会(46495)
- 创(46388)
- 课题(44363)
- 教育部(43912)
- 创新(43515)
- 发展(42778)
- 期刊
- 济(169008)
- 经济(169008)
- 研究(103644)
- 中国(64638)
- 财(50561)
- 管理(49055)
- 学报(45619)
- 科学(45190)
- 农(44225)
- 大学(35797)
- 学学(33896)
- 融(32438)
- 金融(32438)
- 技术(30739)
- 教育(30535)
- 农业(30297)
- 经济研究(28769)
- 财经(27309)
- 业经(25997)
- 经(23610)
- 问题(23290)
- 统计(18402)
- 技术经济(18101)
- 贸(16922)
- 策(16578)
- 业(15980)
- 商业(15841)
- 世界(15765)
- 资源(15348)
- 现代(14962)
共检索到502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青睿 陈明宝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城市群发展规划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19个城市群20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群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发展规划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对规划内城市经济增长率提高约0.55%,这种带动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等级异质性。以地方政府支持视角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相对于政府教育支持而言,政府科技支持是城市群发展规划经济带动效应的主要媒介。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群的多中心性弱化了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经济带动效应,但这种调节作用主要作用于非核心城市,并不影响城市群政策对核心城市的经济带动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空间集聚 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宏昌 戴宏伟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赵卿
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专利合作和论文合著协同创新指标,实证考察了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发现:从大湾区总体来看,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区域来看,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仅体现在珠江西岸,其原因在于珠江西岸较珠江东岸协同程度更高,更有利于产生协同创新正向效应。从Spl和Scl分样本的结果来看,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资本流动强度大的地区,协同创新均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资本流动强度小的地区,协同创新的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挤出效应。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发要素 大湾区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雁云 朱丽萌 习明明
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发展构成一个动态的耦合系统,该系统中各因果链形成了正因果关系的回路。本文基于中国15个城市群面板数据的检验证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中西部更明显,且东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效应(具有滞后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中西部更大。旨在缩小中西部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与东部之间的发展差异,本文认为应该加快构建跨省域城市群、进一步培育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乃至巨大型城市(如重庆)等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城市群 耦合 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治栋 王亭亭
分析了产业集群、城市群及二者的互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运用全面FGLS和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作用,但城市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小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良性互动也可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城市群 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士谋 陈彩虹 陈爽 William Y B Chang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中心是在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群区域。我国许多省市正在编制城市群规划,出现了城市群潮涌神州的新局面。然而城市群区的空间发展规划需要探索的问题不少。以沪宁杭地区为典型例证,就城市群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区域空间尺度的研究、各种要素的组合及其城市群规划深层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在城市群区总体发展的关键要素整合方面提出了三个新观点:①城市发展与自然要素的整合;②重视区域交通要素的组织;③城市群区内经济要素流的合理化。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总结。
关键词:
城市群区 总体思路 网络思维观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艳 唐磊 蔡弘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合作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下,竞争的负溢出效应与合作的正溢出效应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意愿大于合作意愿。要更好地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在从整体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党兴华 赵璟
本文借助Zipf公式考察了陕西省关中地区自1978年到2002年间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如何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规模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增洋
城市经济对县域经济是否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增强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增长极理论使用面板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城市经济对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经济增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城市经济结构升级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城市经济增长却没有带来城市结构升级,需要通过政策干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以更好地增强城市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
城市经济 县域经济 增长极 面板VAR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利平
城市群、产业集群及其耦合关系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地理单元,城市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产业集群耦合集聚、全球经济联系为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衡量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互动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建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群。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耦合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贡献并不明显,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力度还很欠缺,中原城市群需要持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群 耦合 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轲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视角探究商贸流通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商贸流通业聚集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商贸流通业聚集对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在地理邻接矩阵下,商贸流通业聚集对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在1%水平下呈正向显著性。在经济距离矩阵下,商贸流通业聚集对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产生的负向作用超过直接效应的正向作用。为更好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本文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积极展开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间交通运输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力武 罗瑞芳
本文以我国14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为样本,以网络组织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网络状况的物质内容对其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成员城市的独立性和自学习性、城市群网络整体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以及网络内部的连通性五个维度来度量网络状况的物质内容。结果表明,除了成员城市的独立性妨碍城市群整体经济增长,其他四个因素都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城市群 网络特征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伟洲 申洪源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和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跨省人口流入和省内人口流入的主要变量,以中国31省(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人口流动对我国省(市)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跨省人口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促进作用,省内劳动力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呈正相关,但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更大,资本存量、固定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却呈阻碍作用。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经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晓灵 康铭敏
明确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间的协调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2008-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引力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样本期间,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2)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不断改善趋势,城市间耦合协调度分级明显,仅西安属于良好协调类型,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有较大提升空间;(3)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耦合协调引力程度较低,西安的引力强度最高,天水、平凉和庆阳的引力强度相对较低。据此,建议加强空间联系,通过推动经济良性增长和优化资源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