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8)
- 2023(6681)
- 2022(5690)
- 2021(5086)
- 2020(4165)
- 2019(9326)
- 2018(9176)
- 2017(16891)
- 2016(8938)
- 2015(9684)
- 2014(9072)
- 2013(8724)
- 2012(7833)
- 2011(7031)
- 2010(7084)
- 2009(6648)
- 2008(6375)
- 2007(5619)
- 2006(4951)
- 2005(4112)
- 学科
- 济(37615)
- 经济(37590)
- 管理(31549)
- 业(29631)
- 企(26835)
- 企业(26835)
- 技术(14625)
- 方法(14619)
- 中国(13457)
- 数学(12583)
- 数学方法(12390)
- 技术管理(11515)
- 地方(11068)
- 业经(8678)
- 农(7383)
- 财(7193)
- 环境(6743)
- 城市(6440)
- 理论(6381)
- 划(6367)
- 学(6107)
- 制(5673)
- 和(5398)
- 发(5307)
- 产业(5245)
- 地方经济(5202)
- 农业(5166)
- 策(5109)
- 银(5102)
- 银行(5093)
- 机构
- 学院(119915)
- 大学(119128)
- 管理(51691)
- 济(49561)
- 经济(48377)
- 理学(44865)
- 理学院(44366)
- 管理学(43758)
- 管理学院(43511)
- 研究(39092)
- 中国(28512)
- 京(25030)
- 科学(23978)
- 财(20660)
- 江(18077)
- 所(17905)
- 中心(17898)
- 财经(16595)
- 研究所(16297)
- 业大(16206)
- 范(15831)
- 师范(15710)
- 北京(15360)
- 院(15259)
- 经(15084)
- 州(14707)
- 经济学(14562)
- 农(14527)
- 商学(13338)
- 商学院(13188)
- 基金
- 项目(87157)
- 科学(71262)
- 研究(63720)
- 基金(63440)
- 家(54694)
- 国家(54273)
- 科学基金(48855)
- 社会(42907)
- 社会科(40892)
- 社会科学(40878)
- 省(36362)
- 基金项目(34488)
- 自然(31135)
- 自然科(30550)
- 自然科学(30544)
- 自然科学基金(29961)
- 划(29830)
- 教育(28865)
- 创(24481)
- 编号(23900)
- 资助(23808)
- 创新(21851)
- 发(19524)
- 重点(19518)
- 部(18175)
- 课题(17867)
- 国家社会(17833)
- 成果(17786)
- 制(16244)
- 发展(15927)
共检索到175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雅洁 张嘉颖
文章从主体协同参与能力和区域协同配置能力出发,基于创新参与能力、主体协同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协同共享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熵值法和改进的TOPSIS动态评价法对2009—2019年中国五个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从城市群内部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差异最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差异适中,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性较低;从城市群之间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速度放缓,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势头远超其他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经历了明显波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基础最弱但后发增长动力较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灵玥 彭华涛
城市群协同创新受城市密度、产业布局等限制,形成了"中心-外围"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通过虹吸效应或涓滴效应对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2—2016年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指标及数据,分别构建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创新发展水平虹吸及涓滴效应的测量模型,对城市群协同创新效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涓滴效应逐渐显现,且不断加强,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创新发展,珠三角、长中游、川渝城市群协同创新以虹吸效应为主,减缓了周边城市创新发展的速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丛波 叶阿忠 林壮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爱君 晏敬东
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结合数理仿真分析了城市群创新主体协同的演化过程,发现城市群创新主体的协同演化存在多种均衡;创新主体的初始状态、演化环境和协同机制等因素会影响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创新协同系统的主导方需构建调控和约束机制,引导创新主体选择最优ESS,获得最大收益和社会贡献度。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创新 演化博弈 演化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戴姣兰
文章以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三大因素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在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的哈肯模型,对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创新比较优势(CIA)是2003—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整体而言,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结构。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协同创新 序参量 哈肯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匹配;城市群的城市职能结构仍需继续优化和协同。优化路径包括:提升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的职能结构层次,增强辐射影响力;推动城市群其他城市依托有利发展条件形成合理职能分工;引导城市群各城市加强城市职能协同,等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合龙 吕羽麟 汪存华 刘凡
基于2008—2019年粤港澳城市群23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协同创新分形维数以研究协同创新对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影响。实证表明,经济发展和政府投入对附属地带、周边地带与核心地带的科技创新支持效率较高,而研发支出和金融机构贷款对中间地带、边缘地带与偏僻地带的科技创新支持效率更佳。另外,研发人员对核心地带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更高,且均衡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可支持其科技创新。最后,分别从优化城市群协同创新格局和提供因地制宜的科技金融支持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翀 张晨 王宝强 黄亚平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连俊华 李富强
世界上高度一体化的创新型城市群正成为各个国家参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全球竞争的关键力量。发达国家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于中心城市,扮演区域创新的枢纽地位;城市群逐渐形成空间功能分工明确的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区域内部健全的创新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融合。我国积极探索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当前不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框架,把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各城市联手打造"科创走廊";发挥上海区域创新龙头的作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发达国家区域创新一体化经验,总结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创新地理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区域创新 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龚轶 王峥 高菲
以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地理学视角,从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探讨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而分析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特性,并结合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归纳出城市群协同创新的三种模式:纵向协同模式、横向协同模式和网络协同模式。最终得到构建多层级网络化协同创新治理体系、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引领、在关键子区域上落实和突破、围绕创新价值发挥城市特色功能的启示。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创新系统 创新地理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