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88)
- 2023(16506)
- 2022(14342)
- 2021(13494)
- 2020(11309)
- 2019(26007)
- 2018(26151)
- 2017(50235)
- 2016(27377)
- 2015(30739)
- 2014(30037)
- 2013(29302)
- 2012(26877)
- 2011(23983)
- 2010(24208)
- 2009(21920)
- 2008(21301)
- 2007(18638)
- 2006(16230)
- 2005(14026)
- 学科
- 济(105969)
- 经济(105861)
- 管理(79127)
- 业(74271)
- 企(63402)
- 企业(63402)
- 方法(48660)
- 数学(42138)
- 数学方法(41393)
- 中国(29662)
- 农(27184)
- 财(24882)
- 业经(24220)
- 学(24142)
- 地方(23895)
- 技术(21193)
- 理论(19923)
- 制(19030)
- 农业(18087)
- 贸(17836)
- 贸易(17822)
- 易(17238)
- 和(16980)
- 环境(16369)
- 务(15685)
- 财务(15606)
- 财务管理(15579)
- 银(15409)
- 银行(15364)
- 划(15000)
- 机构
- 学院(373457)
- 大学(373048)
- 管理(149273)
- 济(142114)
- 经济(138775)
- 理学(129881)
- 理学院(128362)
- 管理学(125732)
- 管理学院(125048)
- 研究(121954)
- 中国(90213)
- 京(79842)
- 科学(78648)
- 财(64026)
- 所(60301)
- 农(57513)
- 业大(56085)
- 中心(55736)
- 研究所(55359)
- 江(54668)
- 财经(51610)
- 范(51031)
- 师范(50552)
- 北京(50114)
- 经(46846)
- 院(45399)
- 州(44969)
- 农业(44948)
- 经济学(41879)
- 技术(41272)
- 基金
- 项目(262088)
- 科学(207046)
- 研究(190577)
- 基金(189007)
- 家(164836)
- 国家(163481)
- 科学基金(141716)
- 社会(118714)
- 社会科(112414)
- 社会科学(112381)
- 省(104280)
- 基金项目(100993)
- 自然(93855)
- 自然科(91764)
- 自然科学(91746)
- 自然科学基金(90066)
- 教育(88566)
- 划(87483)
- 编号(78065)
- 资助(77471)
- 成果(62580)
- 重点(58975)
- 创(57118)
- 部(56205)
- 发(55894)
- 课题(54489)
- 创新(52774)
- 科研(49920)
- 大学(48558)
- 教育部(48189)
- 期刊
- 济(151558)
- 经济(151558)
- 研究(106364)
- 中国(72842)
- 学报(58416)
- 管理(55074)
- 科学(54862)
- 农(50959)
- 财(47741)
- 教育(46818)
- 大学(44060)
- 学学(41213)
- 农业(35401)
- 技术(34859)
- 融(28129)
- 金融(28129)
- 业经(25826)
- 经济研究(24352)
- 财经(23701)
- 图书(21700)
- 问题(20755)
- 经(20257)
- 科技(19670)
- 业(19383)
- 技术经济(18439)
- 资源(17376)
- 统计(17100)
- 理论(17092)
- 版(16952)
- 现代(16739)
共检索到537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研究建立一套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与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视角,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描述创新要素的动态结构匹配作用关系,测度城市创新协同度,直接刻画创新协同启动方与创新协同匹配方的内在二元性关系结构,构建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UA-SIN)。UA-SIN为有向网络,包括拓扑与赋边权,内协与外协网络等模型形态。进一步基于UA-SIN的城市中心性、聚集性和相关性等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城市创新协同能力(包括发起、匹配和中介能力)、城市创新协同集群和城市创新协同模式等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UA-SIN能够在构筑区域经济循环体系、优化城市创新链分工、规划城市群创新平台布局、定位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领域与方向等方面,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提供决策方法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建华 李伟
以2015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的创新空间联系结构,并结合断裂点公式及最大引力线模型,借助ArcGIS 10.5软件进一步作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创新空间联系结构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但是其创新辐射范围仅局限于周边地市;中原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出现两极化现象;中原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地理邻近、技术临近、制度临近对中原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崔颖新 李晓军 孙善美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依托专利合作与转让网络构建城市群创新超网络模型(UAI-HN),并运用该模型以中原城市群先进材料产业为对象分析揭示创新簇、创新元组、主体创新协同力与空间覆盖度、城市创新协同力与载体支撑力等协同创新机制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关系集中化程度较低,创新主体协同水平不均衡,自发性技术合作较为活跃;企业及所属研究平台协作能力突出,校企协同机制较为成熟,而科研院所创新支撑力不强且协作水平不高;群内城市间的创新协作分工清晰,同群外城市的创新协同度较高;以大学和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创新簇是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高明 李志斌 王东宇 贺灿飞
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0102014年的产业投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间投资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与模型,通过城市节点的中心度、点入(出)度、网络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等来探讨城市投资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网络中心势相对较大,大量的联系出现在城市群内部少数城市之间;(2)城市群内部投资扩散呈现邻近扩散为主,跳跃扩散为辅的联系特征;(3)城市群现阶段投资联系强的城市基本均分布于河南省内,其他四省城市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具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瑾宇 张娟
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研究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现状,分析网络中优势主体充当的角色,本文收集2018~2022年兰西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两个维度,研究了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内、外部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产学研网络整体松散、韧性不足。以兰州大学和青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并积极充当中间人,促进了城际关系的产生;网络内部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技术市场能力较弱,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更趋于与外部主体开展合作;兰州与西宁控制着城际关系网络,并通过充当守门人和代理人与城市群外部城市建立合作的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百度指数和联合专利为变量构建城市网络,并从创新产出、投入、环境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利用象限图法对二者间的相关性及其时空变化做出分析。随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相关阻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从优化节点关系以及整合网络内部资源等方面为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刚 王光辉 刘勇 吴清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杨振亚 崔颖新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丛波 叶阿忠 林壮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永锋 高建华 张智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创新是城市的灵魂,并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作为创新的“神经中枢”,只有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相应的创新才会产生。二者的关系在于城市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对创新起塑造作用,而创新则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对城市具有反作用。城市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时空为参照系、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基于上述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熵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市化 城市创新能力 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关键词:
空间网络 交通流 信息流 技术合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匹配;城市群的城市职能结构仍需继续优化和协同。优化路径包括:提升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的职能结构层次,增强辐射影响力;推动城市群其他城市依托有利发展条件形成合理职能分工;引导城市群各城市加强城市职能协同,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结构特征与优化对策研究
煤炭行业供应链协同网络模型构建
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
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组织协同网络模型及链接关系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机理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测算与评价
基于要素分析的知识创新运行过程网络协同模型构建
中国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空间特征——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比分析
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洞与中间人研究——基于专利数据的产学研网络与城际关系网络双维度测量
基于信息流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特征及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