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1)
- 2023(13827)
- 2022(12153)
- 2021(11459)
- 2020(9504)
- 2019(21875)
- 2018(21865)
- 2017(41781)
- 2016(22736)
- 2015(25602)
- 2014(24886)
- 2013(24332)
- 2012(22245)
- 2011(19864)
- 2010(19791)
- 2009(17947)
- 2008(17252)
- 2007(14851)
- 2006(12934)
- 2005(10975)
- 学科
- 济(86697)
- 经济(86601)
- 管理(67967)
- 业(63966)
- 企(54926)
- 企业(54926)
- 方法(38900)
- 数学(33019)
- 数学方法(32606)
- 中国(25085)
- 农(22382)
- 地方(20688)
- 业经(20611)
- 财(20325)
- 技术(19676)
- 学(19265)
- 理论(16637)
- 农业(15287)
- 贸(14736)
- 贸易(14725)
- 制(14647)
- 和(14434)
- 易(14177)
- 环境(14134)
- 技术管理(13300)
- 划(12984)
- 务(12805)
- 财务(12737)
- 财务管理(12719)
- 银(12113)
- 机构
- 大学(310879)
- 学院(309248)
- 管理(126996)
- 济(117204)
- 经济(114352)
- 理学(110850)
- 理学院(109532)
- 管理学(107616)
- 管理学院(107053)
- 研究(100226)
- 中国(72763)
- 京(66631)
- 科学(64229)
- 财(51951)
- 所(48679)
- 业大(45764)
- 中心(45680)
- 农(45578)
- 研究所(44698)
- 江(44536)
- 范(43430)
- 师范(43080)
- 财经(42290)
- 北京(41817)
- 经(38456)
- 院(37255)
- 州(36960)
- 农业(35575)
- 师范大学(34953)
- 经济学(33841)
- 基金
- 项目(219488)
- 科学(174034)
- 研究(161482)
- 基金(158770)
- 家(137661)
- 国家(136487)
- 科学基金(118987)
- 社会(101388)
- 社会科(95913)
- 社会科学(95888)
- 省(86845)
- 基金项目(86152)
- 自然(78295)
- 自然科(76542)
- 自然科学(76527)
- 自然科学基金(75158)
- 教育(74015)
- 划(72735)
- 编号(66260)
- 资助(63302)
- 成果(52714)
- 创(49268)
- 重点(48428)
- 部(47148)
- 发(46496)
- 课题(45505)
- 创新(45233)
- 科研(41348)
- 大学(40965)
- 国家社会(40785)
- 期刊
- 济(125838)
- 经济(125838)
- 研究(89002)
- 中国(59589)
- 学报(46940)
- 管理(46365)
- 科学(44966)
- 农(40079)
- 教育(39165)
- 财(38163)
- 大学(35469)
- 学学(32945)
- 农业(28190)
- 技术(27782)
- 融(22340)
- 金融(22340)
- 业经(21433)
- 经济研究(19417)
- 图书(19334)
- 财经(19331)
- 问题(17459)
- 科技(17212)
- 经(16479)
- 技术经济(15187)
- 业(15047)
- 资源(14992)
- 理论(14962)
- 现代(14429)
- 实践(13914)
- 践(13914)
共检索到441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百度指数和联合专利为变量构建城市网络,并从创新产出、投入、环境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利用象限图法对二者间的相关性及其时空变化做出分析。随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相关阻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从优化节点关系以及整合网络内部资源等方面为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和中国最为成熟的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创新联系为切入点,以城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网络总体特征、节点网络地位以及子群关系3个层面审视比较两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组织以及节点网络关系,并对成渝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丽莉 颜锦江
以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从科研投入中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产出中的专著、学术论文、技术转让合同数及转让收入等方面出发,考察高校R&D知识溢出现状,并对各类高校R &D知识溢出变量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增速较为平缓,在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差距较大,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增速明显,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的增长,且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而其他间接科研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误差修正项系数表明,当区域创新能力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技术转让合同将分别以显著不同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浪 周廷刚 温莉 刘晓璐 朱晓波
采用1998~2013年卫星遥感影像反演的PM2. 5全球高精度产品数据集,结合GIS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WR)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化与PM2. 5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98~2013年成渝城市群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区域的PM2. 5均值明显高于非城市区域,说明城市化对PM2. 5具有一定的影响;(2)近16 a PM2. 5重心与城市重心整体上都向东南方向移动,且两者每年在经度上的波动方向基本相反;(3)夜间灯光数据与PM2. 5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1998~2013年两者的GWR全局R~2在0. 86~0. 95之间,相关性显著,研究区内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对PM2. 5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4)地理探测分析表明不同城市化因子对PM2. 5影响差异显著,从2006到2013年城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逐渐成为成渝城市群PM2. 5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宗会明 黄言 胡佯佯
交通流作为城市间要素流的重要表征,已逐渐替代传统研究中的城市属性数据,被用于城市网络分析研究中。基于成渝城市群51个城市单元间的铁路、公路客流,从联系强度和节点等级两个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双核、一轴、两带"布局,成渝、成绵乐、渝万客运专线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沿线成为高层级网络集中分布地带。(2)城市网络极化现象显著,成都市市区与重庆主城区辐射能力过强,高等级网络过于集中,次级城市网络发育不足。(3)公路运输仍是成渝城市群城市联系的基础运输方式,覆盖率高,而高铁动车对城市网络等级的提升作用明显,强于公路交通与普通列车。此外,行政要素依旧会对城市网络产生影响。
关键词:
客运流 城市联系 城市网络 成渝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中瑞 樊杰 孙勇
基于合作专利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双视角出发,对成渝城市群内以及跨城市群专利合作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合作专利总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合作创新"中部塌陷区"较为明显。(2)群内已经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以绵阳、宜宾为次核心的非均衡合作创新网络,创新联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双核独大现象突出,次级城市数量较少;网络小世界性质较为明显,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稳定,但网络密度较小,发育仍不完善。(3)跨群专利合作路径主要分为东北、东南和东部3个方向,现已形成以成渝城市群为顶点,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合作创新网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显著,但网络密度不断减小,跨群专利合作网络整体特性明显弱于群内专利合作网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研究建立一套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与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视角,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描述创新要素的动态结构匹配作用关系,测度城市创新协同度,直接刻画创新协同启动方与创新协同匹配方的内在二元性关系结构,构建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UA-SIN)。UA-SIN为有向网络,包括拓扑与赋边权,内协与外协网络等模型形态。进一步基于UA-SIN的城市中心性、聚集性和相关性等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城市创新协同能力(包括发起、匹配和中介能力)、城市创新协同集群和城市创新协同模式等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UA-SIN能够在构筑区域经济循环体系、优化城市创新链分工、规划城市群创新平台布局、定位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领域与方向等方面,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提供决策方法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映慧 李佳谣 郭晶鹏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映慧 李佳谣 郭晶鹏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了"一主一次多从"的网络联系基本格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鑫垚 韩文丽
为了对我国城市群创新极化问题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由表及里地梳理,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其内部16个城市2010—2019年间的授权专利量为研究变量,分别运用自然断裂法、创新极化贡献度模型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该区域的创新极化问题从现状及演变过程、各城市极化贡献度以及影响因素3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到区域创新节点的创新能力(产出)与其对整体创新极化贡献程度并非严格对等的结论。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总体创新产出明显提升但极化问题严重,有15座城市呈现出创新产出收敛、1座城市创新产出发散,创新极化贡献度的地理分布大致呈外围高、中间低的环状;5类影响创新产出的因子呈现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且峰值都出现在成都和重庆,其中政府支持、经济水平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而流动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在此基础上,对成渝城市群创新极化问题的解决尝试性地提出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全面合作框架、建设内部创新资源数据库与分享平台等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寰 陈静 魏奇锋
在知识网络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成渝城市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多属性测度指标体系和概念模型,基于熵权—改进TOPSIS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09~2016年城市知识网络结构的多属性进行测度及评价。研究得出:成渝城市群城市知识网络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突出;历年发展状况横向比较呈一定的波动性,纵向比较基本呈"W"型曲线上升;绵阳和德阳的知识网络发展水平距离重庆和成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其余地区相对差距均较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力 刘敦虎 魏奇锋
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对城市群整体创新绩效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协同共生的视角,以两阶段网络DEA为分析方法,以成都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两阶段动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两阶段效率值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时间上:在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的效率差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并符合地理邻近、技术邻近以及制度邻近的发展规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产出阶段是创新效率提升的瓶颈,鉴于此,未来城市群发展需着力于政策协同、资源协同、空间协同,提高创新一体化程度,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规模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斌 万栗江 罗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网络已然成为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视角。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以该区域内16个地级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创新网络,并借助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凝聚子群分析、网络密度等指标方法对该网络组织框架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1)网络密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以成都为绝对核心,重庆、宜宾、绵阳等多次中心的网络结构;(2)节点城市间网络地位相差较为悬殊,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相差较大;(3)内部子群数量逐渐减少,成员间合作模式日益成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炼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本文在界定成渝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成渝地区1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重庆、成都;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德阳、内江;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绵阳、南充、自贡、资阳、眉山、雅安、泸州,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成渝城市群城市流优化的对策建议:培育城市群内次一级增长极;构建两圈两群四带,分梯度抓重点发展;跨越行政干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文淑惠 陈灿
城市群区域创新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潜力,并采用一步法的创新非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创新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阻力的减少,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拥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开放,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创新潜力 随机前沿 创新非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