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4)
2023(13774)
2022(12185)
2021(11472)
2020(9604)
2019(22179)
2018(22175)
2017(42320)
2016(23254)
2015(25958)
2014(26191)
2013(25915)
2012(23722)
2011(21337)
2010(21155)
2009(19421)
2008(18888)
2007(16284)
2006(14442)
2005(12607)
作者
(66490)
(55222)
(54895)
(52438)
(35312)
(26549)
(25012)
(21626)
(21089)
(19710)
(19136)
(18417)
(17644)
(17165)
(16851)
(16793)
(16535)
(16361)
(15921)
(15666)
(13624)
(13507)
(13252)
(12626)
(12353)
(12244)
(12200)
(12165)
(11081)
(10900)
学科
(91735)
经济(91594)
管理(67325)
(61189)
(51370)
企业(51370)
方法(41761)
数学(35458)
数学方法(35031)
中国(25136)
(24182)
(22444)
(21348)
地方(21270)
业经(20137)
(17198)
环境(16434)
理论(16232)
农业(16199)
(14884)
贸易(14874)
(14681)
(14317)
(14125)
财务(14058)
财务管理(14027)
(13546)
技术(13448)
企业财务(13285)
(12497)
机构
大学(327562)
学院(324986)
管理(130383)
(122589)
经济(119520)
理学(113255)
理学院(111868)
管理学(109750)
管理学院(109156)
研究(107854)
中国(79309)
(70560)
科学(69214)
(56895)
(53531)
(50456)
研究所(48911)
中心(48895)
业大(48623)
(47145)
(45963)
财经(45865)
师范(45544)
北京(44923)
(41561)
(40176)
农业(39345)
(38894)
师范大学(37257)
经济学(35622)
基金
项目(226693)
科学(177936)
研究(164568)
基金(164091)
(143000)
国家(141786)
科学基金(122072)
社会(103028)
社会科(97337)
社会科学(97310)
基金项目(88600)
(87973)
自然(80816)
自然科(78889)
自然科学(78871)
自然科学基金(77418)
教育(74803)
(74538)
资助(67209)
编号(67042)
成果(53857)
重点(50213)
(49165)
(47724)
(46346)
课题(45963)
科研(43258)
创新(43187)
教育部(42006)
大学(41952)
期刊
(136193)
经济(136193)
研究(93885)
中国(61132)
学报(51062)
科学(48378)
管理(46008)
(44900)
(42284)
大学(38477)
学学(35997)
教育(35871)
农业(31100)
技术(26937)
(24623)
金融(24623)
业经(22717)
财经(21369)
经济研究(20105)
问题(19078)
(18111)
图书(17747)
资源(16642)
(16240)
科技(15634)
理论(15222)
技术经济(14945)
(14880)
现代(14755)
(14529)
共检索到469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真  朱南燕  戴忠炜  高惠灵  程哲炀  姚杰  兰思仁  李霄鹤  
文章以三明城市绿道为例,对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健康效益评估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和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对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1);绿道游憩者的满意度对健康效益评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依据研究结果,绿道管理者应注重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优化设施,加强管理,从而满足游憩者的内在需求,提升游憩者的满意度,加强城市绿道对游憩者的健康恢复功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飞  龚金红  李艳丽  
以广州增城绿道莲塘春色段为研究对象,总结与分析了乡村游憩型绿道使用者的类型、行为特征及其体验满意度。研究发现:使用者包括休闲旅游者、周边居民和过路者三类,大都以休闲放松、运动健身、亲近自然为目的;自驾车出行的使用者占较大比重,骑自行车是绿道体验的基本方式,大多数使用者是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停留时间大多为半天或一天;信息获取以人际渠道为主,消费行为以餐饮、交通和购买特产为主;对使用者总体满意度影响力最大的是绿道规划,其次是沿途环境和配套设施;使用者总体满意度较高,对绿道沿途生态环境、乡村风光和农业遗产评价较高,不满意之处集中在安全保障、游憩设施、卫生条件3个方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陈烨  张薇  张逸君  黄启堂  兰思仁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景观环境的喜好态度,恢复性评价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恢复效果的评价,健康效益评估则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健康效益的综合评价。大量研究指出人们对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且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正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前者大多更受人偏爱,恢复性效益也更高。此外,人们对环境恢复性评价地提升有助于提高对环境健康效益地评估。为了探究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沙润  王芳  刘佳雪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可以将单个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居住社区等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和城市游憩的整体框架中,形成网络化的绿色游憩开放空间系统;又可融景观、生态、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等于一体,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与城市国际化等有重要作用。以上海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对不同类型的游憩绿道分别进行了设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巧辉  刘晶岚  王小平  
森林保健游憩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游憩形式,是旅游业与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森林公园游憩者保健游憩因素与健康效益感知量表的构建,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410位游憩者样本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践理论模型验证,同时以健康状态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要素是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游憩机会,健康效益感知为生理健康恢复、心理情绪调节、社会适应力改善与环境道德品质导向;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与健康效益感知的其中四条路径感知显著,亚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其中七条路径感知显著;不同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与健康效益感知存在差异性,健康状态的调节效应得到部分证实。该研究有助于为森林公园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社会效益提供指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巧辉  刘晶岚  王小平  
森林保健游憩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游憩形式,是旅游业与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森林公园游憩者保健游憩因素与健康效益感知量表的构建,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410位游憩者样本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践理论模型验证,同时以健康状态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要素是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游憩机会,健康效益感知为生理健康恢复、心理情绪调节、社会适应力改善与环境道德品质导向;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与健康效益感知的其中四条路径感知显著,亚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其中七条路径感知显著;不同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与健康效益感知存在差异性,健康状态的调节效应得到部分证实。该研究有助于为森林公园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社会效益提供指导。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晋立   林笑秋   邵宏睿   李文枭   董建文   郑宇  
【目的】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是探究游憩者与环境交互所形成的结果,与景观知觉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探讨森林公园与游憩者健康影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游憩者场所感知与环境行为视角探讨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内在转化机制。【方法】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样地,结合游憩者“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视角,构建景观知觉、场所依恋、环境行为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四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1)自然属性感知、设施属性感知、文化属性感知、空间属性感知是构成景观知觉的主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777、0.696、0.743、0.755,景观知觉对场所依恋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达74.4%;(2)景观知觉能显著影响环境行为水平,直接影响效应达39.8%,间接影响效应达44.3%,场所依恋是两者影响关系中的中介变量。(3)景观知觉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30.2%的直接影响效应,并通过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的中介作用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50.9%的间接影响效应。【结论】通过结构关系模型检验分析,揭示了游憩者在森林公园中的健康恢复是“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系。后续可结合媒体大数据以及科学的人体健康测定器材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图1表6参3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洁  耿玉德  于庆霞  常华  夏凌云  
选择哈尔滨市4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森林游憩者游憩行为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的差异。运用调查样本结构分析、信度效度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35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运用IPA法建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矩阵分析表,以探讨游憩者游憩体验满意度水平并为森林游憩经营单位提升经营绩效提供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市场体验满意度均值为3.887,属于还好,行前期望与实际体验满意度差异明显;IPA分析证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特色在于自然环境资源,需要继续维护,缺点主要在于服务意识欠缺,未来需要加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栩东  武春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在加速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面临的难题,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的消极生态保护理念难以抵挡城市建设的不断蚕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理念。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游憩绿道研究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意义,阐述了休闲游憩绿道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特殊作用。同时针对其地域特色提出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具体思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甫园  王开泳  
绿道对城市群构建连续的生态开放空间网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现有区域绿道网络,采用拓扑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评估生态游憩空间的连接度,揭示生态游憩空间联系的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生态游憩空间-区域绿道"拓扑网络的α、β、γ指数分别为0、0.386、0.129,说明网络中点和边较少,网络为树状形,环通性不高,总体连接度较低;绿道对生态游憩空间的连接度呈集群式分布,且处在边缘的凝聚子群连接度高于中心地区的子群;各集群之间的连接度呈现出东部-北部区域大于西部、东西部之间空间分割性比较明显的格局;连接度分布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绿道政策与布局、绿道建设机制、生态游憩空间规模集聚格局、地理阻隔与空间邻近性的影响。最后,论文提出了优化"生态游憩空间-绿道"分布模式、构建连接度更高的生态开放空间系统的路径,给中国城市群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江敏  丁黎明  李志飞  
环城游憩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选取武汉市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期望差异模型,测度城市居民环城游憩的满意度,比较了其期望和感知的特征差异,同时还对城市居民环城游憩的总体满意度和感知差异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期望和感知实绩均显著地大于3,超过一般水平;感知实绩均小于期望,存在负差异;感知差异为负而总体满意度较高,且感知差异与总体满意度之间低度相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文斌  孟贝  贺小荣  钟诚  
游憩用地是现代城市用地的重要类型,不仅承担城市户外游憩功能,而且赋予城市发展品质内涵。受制于管理体制与规划实践的问题,我国城市游憩用地的建设管理和理论研究都急待推进,从需求侧研究游憩用地满意度问题,是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城市游憩用地的必要保障。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游憩用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308份有效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长沙城市游憩用地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游憩者对长沙城市游憩用地总体满意度得分64.8,满意度水平一般,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城市游憩用地的规划设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文斌  孟贝  贺小荣  钟诚  
游憩用地是现代城市用地的重要类型,不仅承担城市户外游憩功能,而且赋予城市发展品质内涵。受制于管理体制与规划实践的问题,我国城市游憩用地的建设管理和理论研究都急待推进,从需求侧研究游憩用地满意度问题,是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城市游憩用地的必要保障。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游憩用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308份有效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长沙城市游憩用地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游憩者对长沙城市游憩用地总体满意度得分64.8,满意度水平一般,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城市游憩用地的规划设计、整体认知、公共管理和质量水平是城市游憩用地满意度的四大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规划设计因素得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嘉楠  葛青云  刘慧  吴泽民  张前进  
以合肥市区二环以内建成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0个街旁绿地进行景观现状调查,并应用统计学、生态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游憩满意度,探寻街旁绿地景观构成要素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不同街旁绿地的综合游憩满意度不同,10个街旁绿地满意度得分范围3.0444.320,整体满意情况一般;其中建于2010年的瑞园游憩满意度最高,建于2000年的长江东大街与南陵路交口游园最低。建立满意度和绿地景观要素之间的相关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市民满意度较高的街旁绿地表现为,绿地和铺装表面比例恰当,常绿和落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澍  汤淏  陈玲玲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游憩参与行为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了由游憩参与者、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共同组成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憩专门化对地方依赖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深度休闲与地方认同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研究表明,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对地方依恋的总体程度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情感认同的提升;而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游憩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持续的活动涉入促进了认知和行为的专门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