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7)
- 2023(8762)
- 2022(7442)
- 2021(6610)
- 2020(5561)
- 2019(12938)
- 2018(12469)
- 2017(24282)
- 2016(13308)
- 2015(14977)
- 2014(15138)
- 2013(15258)
- 2012(14350)
- 2011(12948)
- 2010(13077)
- 2009(12179)
- 2008(12201)
- 2007(11086)
- 2006(9535)
- 2005(8421)
- 学科
- 济(61786)
- 经济(61724)
- 管理(37035)
- 业(34134)
- 方法(29756)
- 数学(27005)
- 数学方法(26788)
- 企(25758)
- 企业(25758)
- 中国(17712)
- 农(16151)
- 财(14998)
- 地方(14189)
- 学(12683)
- 环境(11825)
- 业经(11003)
- 农业(10753)
- 贸(10521)
- 贸易(10515)
- 制(10157)
- 易(10111)
- 银(8580)
- 和(8569)
- 银行(8556)
- 务(8404)
- 财务(8390)
- 划(8372)
- 财务管理(8368)
- 融(8213)
- 金融(8211)
- 机构
- 大学(201300)
- 学院(200114)
- 济(84661)
- 经济(82684)
- 管理(76235)
- 研究(68468)
- 理学(66524)
- 理学院(65595)
- 管理学(64364)
- 管理学院(63993)
- 中国(50048)
- 科学(43575)
- 京(42528)
- 财(37267)
- 农(35703)
- 所(34788)
- 中心(32451)
- 研究所(31920)
- 业大(31431)
- 财经(30589)
- 江(29892)
- 农业(28399)
- 经(27842)
- 经济学(27370)
- 范(27102)
- 师范(26851)
- 北京(26336)
- 经济学院(25129)
- 院(24642)
- 州(23622)
- 基金
- 项目(137901)
- 科学(109248)
- 基金(101837)
- 研究(96408)
- 家(89510)
- 国家(88819)
- 科学基金(76386)
- 社会(63615)
- 社会科(60450)
- 社会科学(60423)
- 基金项目(55175)
- 省(53395)
- 自然(49965)
- 自然科(48867)
- 自然科学(48850)
- 自然科学基金(47946)
- 划(45554)
- 教育(43755)
- 资助(40850)
- 编号(37510)
- 重点(31103)
- 部(30582)
- 发(29878)
- 成果(29186)
- 创(27976)
- 国家社会(26965)
- 科研(26753)
- 创新(26337)
- 教育部(26029)
- 课题(25762)
共检索到282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波 谭徐媛
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的变化,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设绿色空间促进居民接触自然环境并缓解心理压力已成为重要的健康干预措施。现有关于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设计,难以识别两者的因果关系,且缺乏探讨绿色空间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差异性。论文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6年和2019年跟踪调查的1020份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问卷数据,在控制邻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实验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空间干预与居民心理健康变化的因果关系,并结合分层分析方法揭示绿色空间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绿色空间干预显著促进了实验组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2)绿色空间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在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的群体中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职业和收入水平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绿色空间干预仅显著提升了未就业群体、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而言,大型绿色空间的建设显著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未就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更显著。绿色空间干预对于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缓解由社会经济地位差异造成的心理健康受益不均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波 王潇 伍蕾
随着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对于居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探讨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绿道——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52个居住小区的1020份跟踪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与混合效应双重差分模型,探索城市绿色空间干预对周边小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东湖绿道的建设显著促进了周边2 km范围小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控制变量中,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家庭收入水平则呈负相关关系;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区的社会凝聚力、小区周边500 m范围的建筑密度、居住用地比例和地铁站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公交站密度则呈负相关关系。建议通过完善以绿道为核心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提高绿道可达性与邻里社会凝聚力,以此提升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余慧 黄荣贵 桂勇
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大体上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述,然而,关于中国的经验研究的滞后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并妨碍了研究者对集体性社会资本的认识。本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上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即使控制了个人的基本特征,个体和集体性社会资本依然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集体性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立于个体性社会资本,集体性社会资本是解释心理健康水平的邻里间差异的关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性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集体性社会资本心理健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晓岩 杨智辉
为探讨城市公园中自然要素、感知要素、休息要素和活动要素对居民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及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三个心理健康维度的影响,以及自然联结在其中的作用,调查了911名北京市居民,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感知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以通过自然联结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并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另外,城市公园的活动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然而,自然要素和休息要素对居民心理健康各维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因此,应注重增加城市公园中的感知要素和活动要素,以及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高居民与自然的联结。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环境要素 自然联结 心理健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晓岩 杨智辉
为探讨城市公园中自然要素、感知要素、休息要素和活动要素对居民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及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三个心理健康维度的影响,以及自然联结在其中的作用,调查了911名北京市居民,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感知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以通过自然联结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并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另外,城市公园的活动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然而,自然要素和休息要素对居民心理健康各维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因此,应注重增加城市公园中的感知要素和活动要素,以及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高居民与自然的联结。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环境要素 自然联结 心理健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智轩 何仲禹 张一鸣 金霜霜 王雪梅 朱捷 刘师岑
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受到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但从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角度关注衡量个体对环境实际感知的研究较少。论文试图基于对居民视觉感知和时空活动等因素的考虑,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扩展绿色环境暴露的测度方式,并构建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概念框架。同时,以南京为实证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绿地率、绿视率、绿色视觉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3种绿色环境暴露测度指标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和路径存在差异,建立更加综合的绿色环境暴露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主观建成环境可以作为绿视率和绿色视觉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身体活动仅作为绿色视觉暴露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研究拓展了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框架,并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邱婴芝 陈宏胜 李志刚 王若宇 刘晔 覃小菲
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揭示城市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23个社区的1150份问卷调查数据,从邻里效应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广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层面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个体层面因素与社区层面因素所共同决定。就个体因素而言,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就社区建成环境因素而言,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园绿地供给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社区社会环境因素而言,社区纠纷数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区组织数量和邻里交往频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供给,健全社区组织,鼓励邻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亚飞 杨东峰 徐丹
城市建成环境的基本属性是影响老年居民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可测得和可感知是从客观和主观维度对建成环境要素的描述,两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综合作用方式仍未探寻及验证。因此,论文结合积极生活生态模型、社会—生态健康模型和环境—心理健康模型等理论,以大连市为例,融合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建成环境的客观和感知视角检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比作用及内在影响机制,并在排除可能的居住、自选择样本后进一步进行验证。通过研究发现:超市、餐饮和美发店等基本服务设施的邻近性和聚集程度通过直接和感知的中介途径差异性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高聚集度会通过感知路径的噪声、不安全感和环境卫生状况等对老年人心理产生消极作用;步行道路的密集度和局部整合度、深度、连接度等车行道路的连通性在老年人日常出行范围的局限下对其心理层面的干预有限;住区配套休闲、景观和锻炼等设施的多样性通过直接和感知的中介路径同时正向作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住区的地下停车和高层的电梯设施相比于地面停车和多层步行上下楼对老年人心理有更为积极的影响;总体上相比于客观建成环境,感知环境在发挥中介效应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钦 秦雪征 刘国恩
幸福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关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居民主观幸福感却在下降,与此同时,精神疾病患病率和自杀率不断攀升。本文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以五种不同人群作为参照系,从抑郁症状(CESD)角度实证考察相对生活水平对中国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工具变量模型显示:第一,相对生活水平对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参照系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以同事和同学为参照的相对生活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以本县(市、区)人们为参照的影响最小。第二,生活水平的相对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相对生活水平较低引起的心理问题加重的程度明显大于相对生活水平较高带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幅度。第三,相比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当前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状况。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对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外溢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江 马静 柴彦威 关美宝
心理健康作为当代城市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证实居住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此类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对于噪音污染因素考虑不足,未能同时研究居住区环境和噪音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26个居住区居民的健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Logistic模型,探讨居住区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及社会环境)与居民感知的多种来源的噪音污染(包括道路交通噪音、轨道交通噪音、商店餐饮噪音和住房装修噪音)等多种因素与居民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居住区环境和噪音污染水平均与居民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与西方发达国家居住区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类似,论文发现居住区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可达性、居民邻里关系、居住区满意度等因素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不同的是,论文发现公园可达性、居住区交通噪音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显著。此外,本文发现住房装修噪音是影响北京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噪音来源。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严维石 李栋松
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地方政府提质增效开展绿色建设,增进居民健康福祉。基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匹配中国健康养老调查数据(CHARLS)与地级市层面数据,采用多时期DID方法实证研究绿色财政政策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财政政策显著提升了居民健康水平;经过一系列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绿色财政政策通过改善示范城市环境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影响居民健康水平,这两条路径依赖于地方政府加强环境规制与增加公共服务投入。绿色财政政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效果随着环境规制与公共服务成本的提高而减弱,随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提高而增强。本研究阐释了中国式“激励型”绿色财政政策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具体路径与实现方式,为设计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型绿色财政政策提供了借鉴。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肖佳庆 吴群红 郝艳华 高力军 孙宏 宁宁 梁丽波 和沛森
目的:了解SARS期间民众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农村以及流动人口问卷调查,并对相关部门领导进行访谈。结果:SARS期间民众异常心理状况普遍存在。政府、专业机构、媒体与大众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应充分关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恐慌和危机的及时、有效的干预,并建立综合、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影响因素 干预策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罗长远 刘子琦 宋弘
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经典话题。本文在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考察了经济增速放缓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国民心理健康受到负向影响。机制讨论显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工作满意度下降;家庭的经济压力加大,发展型消费支出的负担加重,挤压了享受型消费。拓展性分析表明,中老年、农村人口、低教育水平群体心理健康受到的负向影响更大。
关键词:
出口增速 经济增速 心理健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熊瑛
高校的院系是班级"基本细胞"之上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组织单元",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指挥部",是实施心理干预的"一线堡垒"。文章探讨从高校院系层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指出当前高校院系层面心理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院系层面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基本思路为改善院系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具体做法即形成完备的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形成完善的疏防机制、实行心理问题零报告制度,以便为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校 院系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河永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程度的提高,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试图从社会分配不公与剥夺感增强、社会政策制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心理健康 疏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