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4)
- 2023(13609)
- 2022(11676)
- 2021(10400)
- 2020(8822)
- 2019(19862)
- 2018(19482)
- 2017(36700)
- 2016(20213)
- 2015(22256)
- 2014(21502)
- 2013(21148)
- 2012(19587)
- 2011(17807)
- 2010(17829)
- 2009(16538)
- 2008(16487)
- 2007(15000)
- 2006(12899)
- 2005(11108)
- 学科
- 济(79956)
- 经济(79878)
- 管理(58844)
- 业(57259)
- 企(46905)
- 企业(46905)
- 方法(36276)
- 数学(31899)
- 数学方法(31611)
- 中国(23563)
- 农(21580)
- 财(19990)
- 学(19336)
- 技术(18316)
- 业经(17632)
- 地方(17042)
- 贸(15653)
- 贸易(15647)
- 易(15155)
- 农业(14621)
- 环境(14010)
- 制(13893)
- 技术管理(12795)
- 银(12408)
- 银行(12340)
- 务(12329)
- 财务(12313)
- 财务管理(12284)
- 理论(12262)
- 和(11915)
- 机构
- 大学(288659)
- 学院(288026)
- 济(115269)
- 经济(112809)
- 管理(109304)
- 研究(100372)
- 理学(95375)
- 理学院(94176)
- 管理学(92481)
- 管理学院(91932)
- 中国(72979)
- 科学(66596)
- 京(60524)
- 农(58692)
- 所(52079)
- 财(50326)
- 业大(50171)
- 研究所(48154)
- 农业(47062)
- 中心(46130)
- 江(43572)
- 财经(40828)
- 范(37163)
- 经(37129)
- 北京(37110)
- 师范(36643)
- 院(36285)
- 经济学(35417)
- 州(34328)
- 经济学院(32278)
- 基金
- 项目(202551)
- 科学(159171)
- 基金(147192)
- 研究(138528)
- 家(132539)
- 国家(131454)
- 科学基金(111501)
- 社会(88937)
- 社会科(84406)
- 社会科学(84376)
- 省(81187)
- 基金项目(79601)
- 自然(75198)
- 自然科(73557)
- 自然科学(73531)
- 自然科学基金(72254)
- 划(69152)
- 教育(63147)
- 资助(57681)
- 编号(53173)
- 创(47143)
- 重点(46640)
- 发(44210)
- 创新(43391)
- 部(43305)
- 成果(41322)
- 计划(40758)
- 科研(39647)
- 课题(37599)
- 业(37588)
- 期刊
- 济(119804)
- 经济(119804)
- 研究(78452)
- 学报(54559)
- 中国(54320)
- 农(51182)
- 科学(48324)
- 大学(39378)
- 财(38371)
- 管理(38081)
- 学学(37666)
- 农业(34380)
- 教育(26797)
- 技术(22981)
- 融(22433)
- 金融(22433)
- 业经(20103)
- 经济研究(19871)
- 业(19678)
- 财经(19640)
- 问题(17406)
- 经(16913)
- 科技(16629)
- 版(15411)
- 技术经济(15011)
- 业大(14314)
- 商业(13748)
- 资源(13318)
- 策(12982)
- 统计(12737)
共检索到409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伟勇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陆菊春 王新怡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会忠 李旋 张仁杰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金滟 李超 李泽宇
文章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作为决策单元,构建熵权法结合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绿色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4年湖北省城市绿色创新平均效率为0.307,仍有近70%提升空间;城市间差异显著,武汉、宜昌、襄阳优势明显。(2)科技人员和科技支出作为创新资源投入对于湖北省绿色创新产出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科技人员具有更高的产出弹性;而环境污染指数对于绿色创新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3)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呈"倒U"型关系,"波特假说"中合理的环境规制的重要性也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黎明 于翠凤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文旅融合指标体系,运用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2004—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及分区域的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表现为基本协调,区域发展存在较明显差异,西南及西北地区轻度失调,华北、华中及东北基本协调,而华东及华南达到中度协调状态。(2)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递减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整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区域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分异。(4)旅游产业基础、文化产业基础、绿色文化消费、旅游产业收入、文化产业经营对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贡献率,而旅游环境建设的贡献率则较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黎明 于翠凤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文旅融合指标体系,运用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2004—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及分区域的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表现为基本协调,区域发展存在较明显差异,西南及西北地区轻度失调,华北、华中及东北基本协调,而华东及华南达到中度协调状态。(2)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递减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整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区域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分异。(4)旅游产业基础、文化产业基础、绿色文化消费、旅游产业收入、文化产业经营对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贡献率,而旅游环境建设的贡献率则较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国伟 沙海江 狄桂英 周晨颖 吴成亮
在探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设定为:投资的市场化指数、环境保护教育水平、地方环保政策的严格程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运用Eviews5.0对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国伟 沙海江 狄桂英 周晨颖 吴成亮
在探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设定为:投资的市场化指数、环境保护教育水平、地方环保政策的严格程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运用Eviews5.0对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吴孟思
碳达峰碳中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战略任务,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两大任务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绿色技术创新未能与碳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未能发挥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有效支撑;研发投入强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是提高耦合协调度的推动因素,而绿色发明申请占比未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宇峰 原志华 郭玲霞 封建民 孔伟 党晨萌
绿色增长是实现人地协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在系统梳理绿色增长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增长系统作用机制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8—2017年城市绿色增长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城市绿色增长水平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N"型波动上升变化过程。(2)空间分布上,城市绿色增长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空间演化上,地区内差异略呈下降趋势,而地区间差异上升趋势明显。(3)区域生态环境(X_3)、生活质量环境(X_4)和政策支持环境(X_5)是制约陕西省绿色增长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且不同准则层在城市间的障碍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4)全省层面上,对城市绿色增长水平阻碍作用最大的5个因子依次是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X43、单位GDP能耗下降率X31、科研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数X_(5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_(49)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_(42);在城市层面上,X_(54)的阻碍作用最强,其次是X_(43)、X_(3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和出租车辆数X_(48)以及人均GDP X_(21)。(5)外部环境驱动方面,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对陕西绿色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贸易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据此,从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完善绿色增长相关政策制度、优化外部环境条件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文斌 文泽宙 邝嫦娥
基于2005年~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绿色创新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大致表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多核心"集聚形态;绿色创新具有累积效应,往期绿色创新成果会推动当期绿色创新发展;交通条件、教育水平、环境规制均会促进绿色创新,低层次产业结构则会显著抑制绿色创新,而扩大开放程度不利于本地区绿色创新,但会促进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城市间绿色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实现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会忠 赵艳敏
文章基于黄河中下游地区68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空间纹理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先后经历了平稳期、波动期、显著增长期3个阶段,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典型城市的"U"型变化特征明显;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呈现"西南—东北"方向递增的阶梯状空间格局,并形成以北京市、郑州市、济南市为核心的三大聚集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对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明 程晓曼
构建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36个沿线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均值为0.868,整体未实现DEA有效,城市绿色创新活动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改善空间还很大;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纯技术效率水平从高至低为下游、中游、上游,绿色创新的规模效率显著高于纯技术效率;在一定的临界值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利用水平显著促进了下游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地方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污染治理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何爱平
在考虑信息资源投入,并将外部环境及随机误差项纳入模型的条件下,文章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我国2008—2020年的真实绿色创新效率,并研判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我国真实绿色创新效率以2012年为折点先降后升,呈“东—中—西”梯次分布,中部潜力最大;空间差异上,总体区域差距较大,但差距正在缩小,西部组内差距最大,“东部—西部”区域间差距最显著;空间收敛上,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度呈“中—东—西”排序,相同因素对不同区域收敛速度的调节效应不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树旺 吴婷 李梓博
在绿色生态理念下,如何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发挥其绿色经济支撑带作用,对推动中国经济提效增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绿色创新视角,选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机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不断提高,但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自2009年开始存在显著且不断加强的集聚趋势,局部空间集聚不断趋向高高集聚,且高高集聚主要集中于上、下游流域;从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因素来看,企业污染成本、技术市场成熟度与市场开放程度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呈倒U型,具有明显的拐点效应,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据此,从加强流域绿色创新合作、改善技术市场环境、提高环境规制效率等方面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