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43)
2023(11295)
2022(10083)
2021(9503)
2020(7776)
2019(18452)
2018(18451)
2017(35408)
2016(19393)
2015(21752)
2014(21690)
2013(21419)
2012(19592)
2011(17543)
2010(17193)
2009(15501)
2008(14827)
2007(12584)
2006(10942)
2005(9282)
作者
(54866)
(45216)
(45009)
(42842)
(28999)
(21794)
(20515)
(17906)
(17412)
(16013)
(15767)
(15070)
(14277)
(14150)
(14019)
(13714)
(13633)
(13441)
(12936)
(12732)
(11211)
(10853)
(10847)
(10295)
(10160)
(10111)
(9973)
(9888)
(9087)
(9063)
学科
(76183)
经济(76098)
管理(53205)
(49430)
(41216)
企业(41216)
方法(34852)
数学(29956)
数学方法(29591)
中国(21240)
(19889)
地方(18831)
业经(17288)
(16738)
(16547)
理论(13709)
农业(13574)
(12896)
贸易(12886)
环境(12778)
(12712)
(12442)
(11976)
技术(11400)
(10744)
(10664)
财务(10599)
财务管理(10583)
教育(10161)
企业财务(9952)
机构
大学(266882)
学院(265472)
管理(108905)
(100241)
经济(97753)
理学(95262)
理学院(94155)
管理学(92515)
管理学院(92042)
研究(87199)
中国(62804)
(57789)
科学(56750)
(43267)
(42745)
(41382)
业大(40941)
中心(39519)
研究所(39378)
(37089)
(36798)
师范(36504)
北京(36304)
财经(35572)
(32488)
农业(32413)
(32358)
(31018)
师范大学(29776)
经济学(28719)
基金
项目(190599)
科学(149572)
研究(139219)
基金(137126)
(119160)
国家(118142)
科学基金(102221)
社会(85905)
社会科(81286)
社会科学(81262)
(75060)
基金项目(74697)
自然(67933)
自然科(66316)
自然科学(66303)
自然科学基金(65049)
(63262)
教育(63240)
编号(57747)
资助(55527)
成果(45489)
重点(42032)
(40896)
(40454)
(39421)
课题(39264)
创新(36646)
科研(36119)
大学(35286)
项目编号(35108)
期刊
(107789)
经济(107789)
研究(76372)
中国(46496)
学报(41378)
科学(39039)
管理(38100)
(36795)
大学(31030)
(30964)
教育(30476)
学学(28961)
农业(25988)
技术(23464)
业经(18051)
(17889)
金融(17889)
经济研究(16032)
图书(15904)
问题(15726)
财经(15662)
资源(13714)
科技(13642)
理论(13263)
(13245)
(13183)
现代(12577)
技术经济(12369)
实践(12328)
(12328)
共检索到373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选取特定年份相关数据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描述中国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以此综合分析评价中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西南省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相对较大;长江、珠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已无水资源承载力优势;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如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超载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渐趋枯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建立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各系统承压水平,指出河北省综合承载力平稳上升,资源、社会承压能力较弱,河北省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付金存  常昕辉  陈静  
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新疆城市发展逐步逼近其综合承载力的极限。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构建了新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市综合承载力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自然因素差异是其空间分异的主因,区域环境压力和城市建设水平差异的影响也正逐步提升,因此优化人口和产业在城镇间的合理布局是提升新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文章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进行分析,构建系统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城市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之间仍存在着协同发展不均衡、互动关系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整体发展优势。土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波动受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序  赵富强  
从缺乏城市承载力研究而使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出发,阐述了城市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评述了城市承载力相关研究的问题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耦合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方式的市场化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