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38)
- 2023(16457)
- 2022(13967)
- 2021(12629)
- 2020(10546)
- 2019(24447)
- 2018(24116)
- 2017(45773)
- 2016(25143)
- 2015(28174)
- 2014(28568)
- 2013(28471)
- 2012(26890)
- 2011(24704)
- 2010(25058)
- 2009(23252)
- 2008(23531)
- 2007(21473)
- 2006(18957)
- 2005(17593)
- 学科
- 济(109710)
- 经济(109574)
- 管理(72314)
- 业(68844)
- 企(55255)
- 企业(55255)
- 方法(43125)
- 数学(37055)
- 数学方法(36643)
- 中国(33841)
- 农(30450)
- 财(27897)
- 地方(27883)
- 业经(25111)
- 制(24837)
- 学(23080)
- 农业(20389)
- 贸(19724)
- 贸易(19708)
- 银(19498)
- 银行(19444)
- 易(19028)
- 融(18679)
- 金融(18674)
- 行(18664)
- 环境(17501)
- 理论(16819)
- 务(16561)
- 财务(16500)
- 财务管理(16450)
- 机构
- 大学(370909)
- 学院(370718)
- 济(151880)
- 经济(148397)
- 管理(136068)
- 研究(133274)
- 理学(115764)
- 理学院(114293)
- 管理学(112291)
- 管理学院(111582)
- 中国(100428)
- 科学(82522)
- 京(80604)
- 财(72717)
- 所(69427)
- 农(68129)
- 研究所(62576)
- 中心(60430)
- 江(58772)
- 业大(56457)
- 财经(56210)
- 农业(53350)
- 北京(51106)
- 经(50831)
- 范(50686)
- 师范(50149)
- 院(47792)
- 经济学(46670)
- 州(46629)
- 省(42565)
- 基金
- 项目(240995)
- 科学(188842)
- 研究(174300)
- 基金(173154)
- 家(152065)
- 国家(150725)
- 科学基金(127886)
- 社会(110444)
- 社会科(104677)
- 社会科学(104643)
- 省(95401)
- 基金项目(91577)
- 自然(82053)
- 划(80600)
- 教育(80366)
- 自然科(80140)
- 自然科学(80115)
- 自然科学基金(78715)
- 编号(70277)
- 资助(70277)
- 成果(58317)
- 发(55895)
- 重点(55096)
- 部(53105)
- 课题(50092)
- 创(49724)
- 创新(46599)
- 科研(45908)
- 国家社会(45787)
- 制(45579)
- 期刊
- 济(177037)
- 经济(177037)
- 研究(113541)
- 中国(81347)
- 农(63182)
- 学报(61388)
- 财(57140)
- 科学(55893)
- 管理(51089)
- 大学(46015)
- 学学(43342)
- 教育(42869)
- 农业(42187)
- 融(37230)
- 金融(37230)
- 技术(31985)
- 业经(28925)
- 财经(28234)
- 经济研究(27654)
- 问题(24474)
- 经(24309)
- 业(22538)
- 版(18567)
- 技术经济(18175)
- 贸(18009)
- 科技(17166)
- 图书(16901)
- 商业(16843)
- 理论(16804)
- 现代(16786)
共检索到573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付金存 李豫新 徐匆匆
承载力研究范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而日渐扩大,承载基体、承载客体的内涵不断丰富和细化,互动机理也愈发复杂,从而引发了对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决定因素、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的学术争论。针对这些争论,本文指出城市综合承载力并非是伪命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阈值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但也应重视后天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应重视;这两类因素既要区别对待,也要重视其综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应以承载区间为评价标准,用状态指数发掘和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概念内涵 测算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赵艺为 张培林 陈沿伊 孙孝文 袁子文
为了研究长江航道承载力中众多影响要素之间的协同互适状态,实现系统中四个利益主体:生态、经济、航运和社会在利益、供需与约束、水资源分配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根据协同论、博弈论、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长江航道承载力的互适协同发展的互适性内涵及互适发展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长江航道承载力的发展路径是循环往复的非线性螺旋上升过程,此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主要矛盾:"长江水资源分配博弈"、"多目标利益冲突"及"多约束因素与需求因素的矛盾",而航道尺度是解决长江航道尺度多约束、多利益协调的调控参量,需要充分考虑其受到生态、经济、航运、社会各类因素的共同影响,为后续长江航道承载力计算模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承载力 城市综合承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文章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进行分析,构建系统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城市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之间仍存在着协同发展不均衡、互动关系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整体发展优势。土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波动受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振刚 李黎黎 杨润田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成为指导空间发展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促进合理使用,开展了此项研究。[方法]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NKI中文核心数据库中的有关承载力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承载力定义、承载支撑系统、承载压力系统、两者作用关系及结果运用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近15来,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两个最主要领域,生态足迹是使用频次最多的研究方法,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研究的主要服务目标。承载力主要由承载支撑力、承载压力、作用关系和弹性结果4个要素构成,承载支撑力具有客观性、结构性的特点,承载压力具有能动性、相对性的特点,作用关系受主客体作用机理约束,承载力大小受社会价值观影响,是一个弹性结果。承载力研究存在研究对象泛化、研究尺度随意化、研究内容孤立化、结果评价主观化等问题。[结论]建议以人地关系思想来指导承载力研究,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尺度,统筹考虑人地关系中的"地"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恰当使用评价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关键词:
长江生态经济区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佳慧 黄麟 祝萍 王世豪
随着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食物营养供给与消耗、牧草供给与消耗估算了2000–2020年各县域农田与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承载状态指数,评估了流域生态承载状态及其变化,识别了关键生态承载限制类型,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分析水资源供给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近20年无定河流域草地牧草供给与消耗均呈增长趋势;农田食物供给增长,而人均消耗略有下降;各县域草地与农田承载状态以转好为主。总体上流域生态承载状况明显转好,80%的县域综合生态承载指数减轻,而北部杭锦旗与东南部县域承载状态加重,牧草供给是其主要限制类型;鄂托克旗与鄂托克前旗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加重,水资源是北部县域农牧业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未来发展中需重视生态保护与修护、合理安排种植业与畜牧业规模,减轻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压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序 赵富强
从缺乏城市承载力研究而使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出发,阐述了城市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评述了城市承载力相关研究的问题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耦合机制。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结构模型 耦合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