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68)
2023(3793)
2022(3159)
2021(2760)
2020(2119)
2019(5146)
2018(4941)
2017(8801)
2016(4781)
2015(5283)
2014(5273)
2013(5298)
2012(4760)
2011(4508)
2010(4580)
2009(4068)
2008(4125)
2007(3558)
2006(3287)
2005(2885)
作者
(14477)
(12007)
(11883)
(11437)
(7844)
(5669)
(5393)
(4765)
(4688)
(4178)
(4174)
(4116)
(3869)
(3843)
(3828)
(3794)
(3619)
(3531)
(3480)
(3364)
(2950)
(2880)
(2824)
(2813)
(2785)
(2680)
(2586)
(2581)
(2459)
(2434)
学科
(23225)
经济(23206)
管理(12165)
中国(10073)
(9996)
(8195)
企业(8195)
地方(7662)
方法(7638)
数学(6227)
数学方法(6130)
城市(6061)
业经(5177)
(4527)
(4467)
城市经济(4358)
理论(4346)
环境(4315)
(4047)
(3699)
(3527)
贸易(3522)
(3409)
(3363)
地方经济(3236)
(3217)
农业(3201)
(3186)
产业(2688)
(2683)
机构
大学(70569)
学院(70295)
(28618)
经济(27797)
研究(26693)
管理(26474)
理学(22831)
理学院(22479)
管理学(22036)
管理学院(21897)
中国(18936)
科学(16877)
(16248)
(12965)
(11801)
研究所(11782)
中心(11521)
(10745)
师范(10664)
(10432)
(10344)
(10328)
北京(10249)
业大(9848)
财经(9320)
师范大学(8909)
经济学(8744)
(8558)
(8534)
农业(7980)
基金
项目(49088)
科学(39478)
基金(35828)
研究(35035)
(31674)
国家(31404)
科学基金(27350)
社会(23167)
社会科(22023)
社会科学(22013)
基金项目(19338)
(18953)
自然(17676)
自然科(17280)
自然科学(17276)
自然科学基金(16912)
(16595)
教育(15650)
资助(13694)
编号(13409)
重点(11240)
(11219)
成果(10391)
(10284)
课题(10000)
国家社会(9970)
(9824)
创新(9184)
发展(8988)
科研(8888)
期刊
(33132)
经济(33132)
研究(22557)
中国(14451)
科学(10150)
管理(10045)
学报(9786)
(8686)
教育(7987)
(7796)
大学(7415)
学学(7006)
城市(6600)
技术(6434)
问题(6061)
农业(5797)
(5233)
经济研究(4844)
业经(4707)
资源(4457)
(4422)
金融(4422)
现代(4182)
财经(3980)
统计(3889)
(3649)
(3549)
发展(3297)
(3297)
(3248)
共检索到105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付金存  李豫新  徐匆匆  
承载力研究范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而日渐扩大,承载基体、承载客体的内涵不断丰富和细化,互动机理也愈发复杂,从而引发了对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决定因素、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的学术争论。针对这些争论,本文指出城市综合承载力并非是伪命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阈值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但也应重视后天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应重视;这两类因素既要区别对待,也要重视其综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应以承载区间为评价标准,用状态指数发掘和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文章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进行分析,构建系统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城市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之间仍存在着协同发展不均衡、互动关系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整体发展优势。土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波动受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选取特定年份相关数据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描述中国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以此综合分析评价中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西南省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相对较大;长江、珠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已无水资源承载力优势;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如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超载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渐趋枯竭。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方式的市场化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建立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各系统承压水平,指出河北省综合承载力平稳上升,资源、社会承压能力较弱,河北省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泽斌  吴泽宇  易璐  
从适宜性视角构建社会适宜——生态适宜——经济适宜的"SCS-ELS-ENS"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思路上先分别测度项目社会适宜子系统、生态适宜子系统和经济适宜子系统的运行水平,然后通过协调度函数对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以三个子系统运行的协调程度来表征工程项目风险承载力的大小。协调度越高表明工程项目风险承载力越好。在管控工程项目的外部风险时,必须重视社会适宜--生态适宜--经济适宜子系统的均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