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9)
2023(10745)
2022(8910)
2021(7693)
2020(6220)
2019(13870)
2018(13228)
2017(25051)
2016(13288)
2015(14429)
2014(14384)
2013(14362)
2012(13432)
2011(12353)
2010(12512)
2009(11046)
2008(10730)
2007(9294)
2006(8388)
2005(7673)
作者
(40463)
(34128)
(33776)
(32445)
(21826)
(16340)
(15319)
(13189)
(12965)
(11964)
(11958)
(11430)
(11210)
(10844)
(10755)
(10600)
(10074)
(9852)
(9744)
(9642)
(8573)
(8358)
(8282)
(7925)
(7765)
(7524)
(7430)
(7115)
(6854)
(6721)
学科
(80210)
经济(80153)
管理(37741)
(30424)
方法(25414)
(24248)
企业(24248)
数学(22684)
数学方法(22414)
地方(21666)
中国(19451)
(17947)
环境(15818)
地方经济(13996)
业经(13732)
(13331)
(12201)
(10339)
经济学(9780)
(9598)
农业(9555)
(9536)
(9513)
(9491)
金融(9490)
(8848)
理论(8838)
银行(8831)
资源(8541)
(8537)
机构
学院(197716)
大学(197553)
(90940)
经济(89018)
研究(75753)
管理(71409)
理学(61532)
理学院(60667)
管理学(59498)
管理学院(59120)
中国(54657)
科学(46766)
(41633)
(38520)
(38332)
研究所(35039)
中心(33053)
(31357)
财经(31096)
经济学(29705)
(29094)
业大(28349)
(28276)
(28110)
(26621)
经济学院(26380)
师范(26329)
北京(25959)
农业(24508)
(23278)
基金
项目(137349)
科学(110157)
基金(102622)
研究(95335)
(91546)
国家(90939)
科学基金(78059)
社会(64313)
社会科(61302)
社会科学(61284)
基金项目(54547)
(53237)
自然(50887)
自然科(49753)
自然科学(49742)
自然科学基金(48819)
(45647)
教育(42464)
资助(40691)
编号(34462)
重点(32059)
(31681)
(29788)
(28372)
国家社会(28040)
创新(26842)
成果(26668)
科研(26268)
计划(25956)
课题(25641)
期刊
(103105)
经济(103105)
研究(62218)
中国(37506)
学报(31678)
科学(30912)
(28169)
管理(27344)
(27041)
大学(23669)
学学(22982)
农业(18358)
经济研究(17994)
技术(16738)
(16114)
金融(16114)
财经(16057)
教育(14975)
问题(14553)
(14030)
业经(13373)
技术经济(11040)
统计(10877)
资源(10656)
(10020)
(10013)
现代(9394)
(9329)
(9180)
科技(9055)
共检索到296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自敏   王橹堰  
文章基于2008—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研究城市经济韧性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迁规律以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城市经济韧性和碳减排能力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大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分布在大西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且较多城市存在“低质量协调”陷阱;(2)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相关性,“两极”集聚空间格局明显;(3)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趋势,相邻城市在收敛过程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形成良性演进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农业经济韧性波动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但呈逐步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西部与东部地区呈高水平“凸起”,东北与中部地区呈中低水平“塌陷”;耦合协调度内部流动性较强,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和异质性;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呈现“U”型影响,财政支农和环境规制表现为负向影响,市场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杨  
本文以2011-2020年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整体差异较大;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变化幅度较小,但各地区协调度差异却较大。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的整体水平较低,但增长较为明显;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度一直呈正向空间集聚,但是集聚程度和集聚模式有一定变化。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呈现明显扩散模式,中西部地区趋向抱团式集聚。因此,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各地区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爱军  董增川  张小艳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血脉,解决用水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用水技术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计算不同城市经济的用水技术效率,然后计算城市经济综合水平,最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不同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1990至2003年的协调度,进行分级后并且在图上标注,显示不同区域的差异。对不同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用水技术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文举  张曾莲  
研究目标:测算1999~2019年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实际水平并分析其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地区异质性、时间阶段性特征明显;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而稳定;全国及四大地区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收敛位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进规律与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冬日  石孖祎  丁莹莹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数据,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考察数字经济及其内部耦合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及其内部两大系统均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产业数字化的促进作用更大;“梅特卡夫法则”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中仍然适用,且仅当数字经济内部耦合协调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其有利影响才得以彰显;数字经济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施加积极的空间效应,且短期外溢影响更为强烈。鉴于此,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数字网络,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良性互动,以提高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饶永恒  张建军  徐琴  耿玉环  
实现人口、经济、土地(P-E-L)的协调利用,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的人口、经济、土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尝试揭示协调度空间差异性显著的原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人口资源、区域经济水平、地理资源等多重因素制约下,我国"P-E-L"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很低。(2)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明显。(3)高值和低值集聚群内行政单元的面积差异不显著,但行政区划形状的几何离散度差异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梅   赵晓洁   李焕焕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各子系统以及复合系统指标间的关联特性和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子系统及两者复合系统指标间均以较高关联为主;数字物流子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高于区域经济韧性子系统,且已实现由濒临失调至勉强协调的等级跨越;“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长趋势,共有21个省份处于协调阶段且保持稳定增长水平,区域层面耦合协调度呈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分布格局。据此,文章提出推进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勤昌  王兆峰  
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建构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综合评估框架,继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2000—2019年两者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最后结合PVAR模型验证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分别由期初的0.195、0.117增至期末的0.381、0.328,两者整体水平偏低且增幅和缓。(2)时序演化上,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经济韧性”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从期初的中度失调转为良好协调状态,且存在“俱乐部收敛”发展趋向;空间分布上,呈“重庆分片区>湖南分片区>湖北分片区>贵州分片区”的异质性格局,团簇状集聚分布特征明显。(3)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对自身冲击效应大,而国土开发强度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强于经济韧性对国土开发强度的提升效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鲁昭   胡伟艳  
探讨城市空间“三生”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城市空间优化、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以“三生”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方法,研究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倒“U”型逐步趋于波动平稳发展的态势;(2)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主要集中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并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梯度递减;(3)影响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优势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优化、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尚未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目前绿色金融系统相对滞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19年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赶超,率先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环保企业A股市值占比、人均森林面积等,且不同地区各因素的障碍度值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经济韧性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而生态环境往往制约经济韧性的各个维度。构建环鄱阳湖区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和方法,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大体上呈现由环湖核心区向环湖外围区递减的环湖分布特征,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的湖域地区社会经济稳定性在增强,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呈现一主多次的分布格局,成员联系愈加紧密,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中心城市核心地位逐渐减弱,次核心地位逐渐上升,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核心边缘模式”在逐渐减弱。(3)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具有地域分异特征,并呈现出“抱团取暖”的动态联系规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经济韧性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而生态环境往往制约经济韧性的各个维度。构建环鄱阳湖区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和方法,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大体上呈现由环湖核心区向环湖外围区递减的环湖分布特征,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的湖域地区社会经济稳定性在增强,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呈现一主多次的分布格局,成员联系愈加紧密,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中心城市核心地位逐渐减弱,次核心地位逐渐上升,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核心边缘模式”在逐渐减弱。(3)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具有地域分异特征,并呈现出“抱团取暖”的动态联系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俊   张曦予   代薪宇   杨忻语  
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江上游经济带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的指标体系;测算长江上游经济带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详细分析了双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城市碳减排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高质量发展水平;(2)长江上游经济带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呈现“W”型增长的良好态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得到了跃迁式提升,逐渐形成以重庆市、昆明市为核心城市,以成都市、贵阳市、绵阳市、宜宾市和德阳市为次核心城市的碳减排-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3)影响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科技竞争力、社会促进力、可持续发展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