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7)
2023(10044)
2022(8270)
2021(7414)
2020(5829)
2019(13208)
2018(12831)
2017(24568)
2016(13048)
2015(14637)
2014(14347)
2013(14415)
2012(13876)
2011(12812)
2010(12816)
2009(11805)
2008(11165)
2007(9996)
2006(9240)
2005(8270)
作者
(40071)
(33684)
(33374)
(31756)
(21428)
(16048)
(15020)
(13015)
(12926)
(11839)
(11671)
(11129)
(10949)
(10613)
(10556)
(10449)
(9964)
(9786)
(9634)
(9617)
(8374)
(8368)
(8350)
(7849)
(7731)
(7447)
(7296)
(7101)
(6871)
(6571)
学科
(81616)
经济(81554)
管理(31957)
(27406)
地方(24692)
方法(22706)
(20601)
企业(20601)
中国(19847)
数学(19675)
数学方法(19514)
(17137)
业经(16487)
地方经济(15410)
(14926)
产业(12545)
农业(11977)
环境(11082)
(10515)
(10009)
(9627)
(8956)
(8867)
经济学(8742)
理论(8700)
(8600)
贸易(8593)
(8530)
金融(8527)
技术(8165)
机构
学院(195276)
大学(192985)
(89879)
经济(88009)
研究(76058)
管理(67896)
理学(57669)
理学院(56893)
管理学(55938)
管理学院(55581)
中国(54597)
科学(46734)
(42130)
(38853)
(36052)
研究所(35375)
(34599)
中心(33057)
(30654)
业大(29189)
经济学(29020)
财经(28592)
(27848)
农业(27338)
北京(26524)
(26327)
师范(26026)
经济学院(25722)
(25718)
(24422)
基金
项目(130082)
科学(101619)
研究(93841)
基金(92355)
(81852)
国家(81192)
科学基金(68102)
社会(61438)
社会科(58248)
社会科学(58232)
(52317)
基金项目(48904)
(43795)
自然(42465)
自然科(41378)
自然科学(41361)
教育(40639)
自然科学基金(40568)
资助(36804)
编号(36393)
(32320)
重点(29960)
成果(28671)
(27283)
(26997)
课题(26897)
发展(26311)
(25943)
国家社会(25737)
创新(25317)
期刊
(111841)
经济(111841)
研究(63270)
中国(39281)
(32578)
学报(31052)
科学(29639)
管理(26471)
(26232)
大学(23120)
农业(22220)
学学(22098)
经济研究(18704)
技术(17179)
业经(16813)
教育(16418)
问题(16012)
(15795)
金融(15795)
财经(14781)
(13211)
(11365)
技术经济(11110)
现代(10078)
(9921)
世界(9782)
(9766)
资源(9594)
经济问题(9260)
统计(9043)
共检索到303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晓岚  孔令刚  
从国际国内经济圈发展实践看,产业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合肥经济圈发展为例,分析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与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探讨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措施和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奕豪  张海峰  梁若冰  
文章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估计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带来5.31%的增长效应,且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利用绝对趋同检验,研究圈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得出圈内各城市经济增长在经济圈建设后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通过分产业研究收敛情况,发现经济圈的作用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实现的。文章尝试探究一套较为全面的区域性政策效应的评估体系,并对后续城市经济圈的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奕豪  张海峰  梁若冰  
文章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估计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带来5.31%的增长效应,且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利用绝对趋同检验,研究圈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得出圈内各城市经济增长在经济圈建设后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通过分产业研究收敛情况,发现经济圈的作用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实现的。文章尝试探究一套较为全面的区域性政策效应的评估体系,并对后续城市经济圈的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奕豪  张海峰  梁若冰  
文章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估计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带来5.31%的增长效应,且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利用绝对趋同检验,研究圈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得出圈内各城市经济增长在经济圈建设后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通过分产业研究收敛情况,发现经济圈的作用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实现的。文章尝试探究一套较为全面的区域性政策效应的评估体系,并对后续城市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一些政策意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潘章勇  张先锋  
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唐天伟  凌玉洁  史菲菲  
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阶段性,但目前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探究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2010年合肥经济圈为研究对象,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省会经济圈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合肥经济圈建设处于成长期阶段时,伴随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转移引发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圈内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目前合肥经济圈处于成熟期的初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手段的研发,使得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实证分析证明:只有持续提升圈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才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长丰  沙海萍  章定富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邓丽姝  
产业价值链分工是区域产业整合发展的主导趋势,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对于区域产业整合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以产业间分工,而不是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津冀与北京基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工发展十分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具有较强互补性。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相应提出北京主导首都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芒  吴石英  江胜名  
从资源、物质积累、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发展潜力指数构建人口发展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合肥经济圈内31个县级行政单位的统计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对各地区进行多维度测量,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对合肥经济圈人口发展功能区进行分区。依据研究结果,将合肥经济圈划分为人口集聚区、人口稳定区、人口发展区和人口限制区,进而探讨不同类型区未来人口布局与经济发展方向,这对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圈——内地,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区与内地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加强联合和协作,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支援内地,从而对推动和加快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和腾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渤海经济圈”的优势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由北到南合抱着渤海湾,扼守着京津的大门。环沿渤海湾约5,000公里的海岸线上,依次排列着一长串城市。这些城市历来相互间就有较广泛的经济联系,现在改革与开放更把这些城市联结一起。“渤海经济圈”早已客观存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云  赵一强  
生态产业化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服务。它与产业生态化一起,构成生态产业的形成路径。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生态学的进展和公共物品理论的现代扩展,分别为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生态学、经济学依据。生态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条件,对生态安全的担忧不应成为生态产业化的障碍。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已探索出多种路径,包括林下产业、森林旅游、碳汇林业、非公有制林业等,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作用得到初步验证。目前生态产业化在实践中存在进展缓慢和盲目发展两方面问题,亟需加强理论研究,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英勤  
要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合理有效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明确贵阳城市经济圈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确认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特色优势产业,即:能源产业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发展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具有明显优势;发展以烟酒、畜牧、绿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食品工业具有比较优势;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发展以喀斯特高原风光与多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彦  秦尊文  
近年来,在全球化加深的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被逐步"边缘化"。随着"中部崛起"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中部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武汉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边缘化的状况以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