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3)
2023(9939)
2022(8632)
2021(7710)
2020(6626)
2019(15473)
2018(15095)
2017(29519)
2016(16048)
2015(18379)
2014(18503)
2013(18741)
2012(17960)
2011(16588)
2010(16620)
2009(15619)
2008(15151)
2007(13632)
2006(12080)
2005(10823)
作者
(48789)
(41064)
(40899)
(39147)
(26098)
(19873)
(18699)
(16107)
(15476)
(14514)
(14066)
(13624)
(13122)
(12842)
(12733)
(12700)
(12401)
(11977)
(11864)
(11795)
(10225)
(10185)
(9875)
(9495)
(9340)
(9169)
(8951)
(8928)
(8264)
(8176)
学科
(91768)
经济(91700)
管理(40262)
(35881)
方法(32588)
数学(29275)
数学方法(29071)
地方(26393)
(26101)
企业(26101)
中国(21667)
(21420)
(17759)
业经(16000)
(15353)
地方经济(14891)
农业(14723)
环境(13085)
(12334)
(12092)
贸易(12087)
(11518)
(11353)
(10155)
金融(10152)
(9808)
理论(9649)
(9455)
银行(9429)
经济学(9292)
机构
学院(239464)
大学(238985)
(107590)
经济(105199)
研究(87851)
管理(87268)
理学(74375)
理学院(73343)
管理学(72148)
管理学院(71676)
中国(64445)
科学(54674)
(50837)
(45543)
(45421)
(42280)
研究所(41458)
中心(39920)
(37608)
财经(36022)
业大(35918)
经济学(34235)
(33317)
农业(33216)
师范(33063)
(32357)
北京(31847)
(31266)
经济学院(30674)
(29704)
基金
项目(156463)
科学(122063)
研究(113292)
基金(111811)
(97214)
国家(96417)
科学基金(81751)
社会(72424)
社会科(68472)
社会科学(68447)
(63393)
基金项目(60590)
自然(51976)
(51915)
自然科(50623)
自然科学(50608)
教育(50387)
自然科学基金(49651)
编号(45544)
资助(44875)
成果(36447)
(36287)
重点(35616)
(33937)
课题(32117)
(31283)
国家社会(29614)
科研(29572)
创新(29447)
发展(29413)
期刊
(127427)
经济(127427)
研究(73986)
中国(45235)
(38104)
学报(36970)
(35300)
科学(34744)
管理(29118)
大学(27091)
学学(25649)
农业(25575)
技术(20815)
经济研究(20347)
(20030)
金融(20030)
教育(19365)
业经(18710)
问题(18550)
财经(18146)
(15780)
资源(14082)
(13803)
技术经济(13628)
统计(12299)
(12087)
(11475)
现代(11352)
(11280)
世界(11102)
共检索到363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和区域可达性理论,对城市的经济区位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城市经济区位的优劣在于其对外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通过比较一个城市区内外经济联系量所占区域内全部城市区内外经济联系量的比例,可得到该城市的经济区位,从而量化了城市经济地理位置。通过河南省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城市经济区位空间分布大致呈以郑州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圈层结构,中原城市群沿着经济区位较高的区域路径演化发育,同时也验证了内部密切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形成演化的机制所在。研究表明,通过提高城市对外联系的便捷程度,加强与区域内外的经济联系,可以改善城市的经济区位,提升其经济地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褚钰  付景保  陈华君  
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8年河南省19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2010—2018年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耦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研究期内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较高,二者的相对发展指数波动较为频繁,耦合协调等级逐年升高,但距离理想值仍有较大差距,并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的集聚特征,随着与郑州距离的增加,耦合协调等级逐渐降低。未来,河南省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以郑州为中心带动全省整体联动,扩大全方位开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褚钰  付景保  陈华君  
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8年河南省19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2010—2018年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耦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研究期内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较高,二者的相对发展指数波动较为频繁,耦合协调等级逐年升高,但距离理想值仍有较大差距,并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的集聚特征,随着与郑州距离的增加,耦合协调等级逐渐降低。未来,河南省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以郑州为中心带动全省整体联动,扩大全方位开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教平  朱友文  杨延哲  
文章在探讨农村经济区划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区划原则体系,将河南全省划为7 个农村经济区域,并根据各区的资源条件和现状特点,对其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了简单评述,从而为分区指导和发展河南的农村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彭青秀  
"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要求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为了保证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经之路。本文从中原经济区建设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入手,客观地分析影响中原经济区建设低碳经济的相关因素,并总结出中原经济区建设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建设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丹  张鹏岩  周志民  李颜颜  何坚坚  
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城市化过程往往具有阶段性,主要通过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表现出来。基于生态位理论,结合库兹涅茨曲线、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分析和脱钩关系等方法对2004—2015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市生态位呈核心-边缘趋势向外围扩展;(2)除平顶山市、安阳市、濮阳市和南阳市的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关系不明显外,其余城市均呈"U"型或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3)河南省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体制、政府政策、决策等的影响;(4)河南省18个地市均不存在衰弱性脱钩现象,除2015年的许昌外其余城市的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间均不存在弱复钩现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利平  李军辉  周小明  
城市化演进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效率的相互作用。在综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城市模型理论,利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复数据表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度等是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效率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针对现阶段城市化动力作用的外在特征,从"化人"与"化地"并举、产业结构调整、智力资本投入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在对城市密度进行定量评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SPSS软件,分析2002-2012年河南省城市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河南省高、中、低密度城市由省域中部向外围圈层式分布,城市综合密度、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十年间,城市综合密度逐年升高,省域中部及边缘城市密度等级基本稳定,夹层城市密度等级略变,综合密度热点城市波动变化,冷点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可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唯  左其亭  马军霞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盼盼  滕飞  李世杰  冯德显  
采用河南省2000—2015年各县市人均GDP数据,利用Arc GIS 10. 3空间分析功能,采用自然断裂法分级、全局空间自相关、Getis-Ord G*i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与时空演化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提升较大,低速增长区域越来越少但空间差异性明显;(2)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增长速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局部具有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3)经济增长速度冷热点分布总体稳定,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农区;(4)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北部快于南部、西部快于东部,东南部传统农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相对加快的趋势,使全省经济增长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永奇  
发挥农业生产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低碳农业不仅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目标的需要。本文在对河南省自然环境及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牧—加"复合低碳农业模式、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城郊农业观光休闲模式三种模式及相应的减排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谷阳  潘少奇  乔家君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心两侧移动,总体呈"个"字型态发展;经济重心所在区位基本不变而且将会保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其涛  
利用弹性脱钩方法,分析了2000年~2010年间河南省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笔者基于因果链分解的思想,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进行分解,并采用对数方法研究脱钩因子的影响力。结果表明:河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大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能耗脱钩因子的影响力总体为正向影响,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起主导作用,减排脱钩因子影响力较弱。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庆光  
本文利用VAR模型和结构比例关系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河南省贷款和GDP在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贷款与GDP总量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一产业贷款与其增加值比重关系基本匹配,第二产业贷款比重明显低于其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贷款比重显著高于其增加值比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晶晶  苗长虹  叶信岳  
随着郑汴一体化、郑洛工业走廊等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扩大趋势。运用核心—边缘结构多尺度演化分析框架和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多层次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县、市和区尺度,研究了1999—2014年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由多核心—边缘嵌套结构逐步演化为单核心—边缘结构。2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尺度越小经济差异越大;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3河南省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较为敏感;分权化、市场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河南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差异的存在亦不可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