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2)
2023(13336)
2022(11656)
2021(10753)
2020(8821)
2019(20281)
2018(19926)
2017(38541)
2016(20761)
2015(23317)
2014(23304)
2013(23277)
2012(21403)
2011(19708)
2010(19759)
2009(18016)
2008(17216)
2007(14883)
2006(13298)
2005(11689)
作者
(61642)
(51304)
(50801)
(48661)
(32631)
(24504)
(23114)
(20313)
(19586)
(17910)
(17476)
(17409)
(16399)
(16143)
(15923)
(15515)
(15225)
(14872)
(14573)
(14439)
(12630)
(12534)
(12215)
(11695)
(11516)
(11357)
(11288)
(11056)
(10303)
(9947)
学科
(106504)
经济(106407)
管理(58591)
(50738)
(41652)
企业(41652)
方法(40522)
数学(35008)
数学方法(34686)
地方(27888)
中国(25311)
(22847)
(22431)
业经(20720)
(17805)
地方经济(16306)
环境(16176)
农业(15574)
(15159)
理论(14423)
(14200)
贸易(14188)
(13962)
(13568)
(12662)
(12157)
(12155)
金融(12152)
技术(12044)
(11354)
机构
大学(305159)
学院(302893)
(127514)
经济(124618)
管理(120476)
研究(107196)
理学(104605)
理学院(103328)
管理学(101628)
管理学院(101075)
中国(76407)
科学(67245)
(65408)
(53617)
(53195)
研究所(49154)
中心(46638)
(45434)
业大(44106)
财经(43547)
(42833)
(41629)
北京(41410)
师范(41304)
(39571)
(39520)
经济学(38702)
农业(35377)
(35189)
经济学院(34551)
基金
项目(211476)
科学(166969)
基金(154087)
研究(152977)
(134521)
国家(133475)
科学基金(114858)
社会(97932)
社会科(92810)
社会科学(92784)
基金项目(83042)
(81636)
自然(74933)
自然科(73092)
自然科学(73075)
自然科学基金(71707)
(69172)
教育(68274)
资助(62370)
编号(61288)
成果(48818)
重点(47235)
(46338)
(45765)
(43125)
课题(42166)
国家社会(40342)
创新(40320)
科研(39695)
教育部(39080)
期刊
(144478)
经济(144478)
研究(92302)
中国(52925)
学报(46428)
科学(45018)
管理(43990)
(40407)
(37250)
大学(34528)
学学(32709)
教育(28931)
农业(28190)
技术(25618)
经济研究(23192)
(22091)
金融(22091)
业经(21445)
财经(21219)
问题(20047)
(18204)
资源(16091)
技术经济(16043)
图书(15228)
科技(14655)
现代(14636)
理论(14559)
(13960)
(13713)
商业(13215)
共检索到439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国,赵群毅  
首先通过对山东既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思路的评述,结合目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城市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对山东省城市中心性的分析确定了6个省域中心城市,并对6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框架,并对各城市经济区的区内组织和以四条主要联系通道进行区际协调进行了论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单宝艳  
为探索山东省区域经济时空演变规律,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08个城镇9年的10项统计数据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反映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分别采用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构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马儿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结合在一起,探索山东省区域经济时空演变动态特征。最后利用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演变过程的时空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发曾  张改素  丁志伟  刘静玉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而城市体系空间组织又是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依据空间组织的基本理论,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路径,结论如下:①通过规模实力、综合实力评价模型计算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空间组织等级,结合空间组织的均衡原则,确定以郑州为核心城市,洛阳、邯郸、信阳和商丘为区域中心城市,晋城、安阳、南阳、淮北为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②应用分形理论、圈层分析、缓冲区分析、城市相互作用模型等方法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具备以郑州为核心的圈层式、轴带状、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区的组织基础;③结合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和现实基础,提出中原经济区空间组织的"中心带动、圈层推动、轴带组织、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子曦  万代君  
"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经济网络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成渝经济区"16座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纯凤  杨晴青  朱媛媛  曾菊新  涂蕾  
通过引力模型的修正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湖南100个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进行测算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湖南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具有以下特征:湖南省经济整体网络密度偏小,经济联系总量差距大;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较大;区域经济联系不平衡,经济联系等级明显;省际相邻区域经济联系程度不均。进一步对空间组织结构进行圈层分析,根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进行经济区划,结合湖南主要经济联系通道确定主要、次要发展轴,从而得到完整的空间结构,最后对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的研究对湖南优化空间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鹰  刘泽  
区域经济研究中,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然而,选择什么指标来作为评价的依据,才能保证这种比较的准确性和公允性,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用贡献系数来准确反映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程度的设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毕思勇  
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条件之一,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重要的途径。本文对山东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测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过这种分析,更准确地描述了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而提出改进教育投资、推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希华,张淑敏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斌栋  冯卓琛  胥建华  
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一级中心城市,并分别是辽中经济区和辽东经济区的核心,但大连与辽东经济区的其它城市经济联系不强。锦州虽然是辽西地区中心性最强的城市,但受制于实力所限,还难以承担辽西中心城市的职能,并进而导致辽西经济区的构成不确定。沈阳-大连发展带发育程度较高,但沈阳-锦州、大连-锦州发展带还远远不成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红  
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从区域、综合、战略的观点探讨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区域地位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区划是中心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城市经济区划的意义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与区域联系为基础,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客观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金涛  
文章选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传统经典测度方法,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并运用锡尔系数分解法对其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处于缩小趋势,经济增长模式也正由"哑铃型"向"纺锤形"迈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青  
长期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显著,堪称我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缩影。在检验σ趋同和建立绝对β趋同经典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趋同(1978-1983)—趋异(1984-2004)—趋同(2005-2008)"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在较长时期的趋异后2005年以来转为趋同值得关注;进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量进行探讨,在引入初始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活动等初始变量和控制因素后,存在条件β趋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和非国有化进程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突出,劳动力市场表现和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论为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以形成高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指出在现有人口-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大都市经济区,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丹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多个增长极共存、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等方面,构建了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除借鉴已有的空间经济网络、增长极分析方法之外,建立了能综合反映增长极经济属性和关系属性的测度指标,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筛选出备选增长极,从而构建了多增长极共存识别方法;通过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思想和理论,首次分析了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运用这套方法,揭示了广东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现象。其一,广东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连通度在持续增大,网络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且空间上偏集于珠三角。其二,已经形成了深圳、广州两个增长极共存的格局,而且,佛山和东莞有发展成为增长极的潜质。其三,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形成了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这说明所建立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飞  
本文利用AHP原理,以中原经济区经济区为例,分别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因子来构成综合指数测度城市化水平,然后通过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模型来分析区域经济的集聚现象。笔者发现河南省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其核心城市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区域差异逐渐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在增强,外围城市边缘化趋势显著加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