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81)
- 2023(5093)
- 2022(3557)
- 2021(2957)
- 2020(2171)
- 2019(4788)
- 2018(4925)
- 2017(9340)
- 2016(5272)
- 2015(5905)
- 2014(6220)
- 2013(5597)
- 2012(4768)
- 2011(4123)
- 2010(4248)
- 2009(3889)
- 2008(3921)
- 2007(3490)
- 2006(3275)
- 2005(3154)
- 学科
- 济(24919)
- 经济(24892)
- 管理(13050)
- 中国(12425)
- 业(12256)
- 企(8453)
- 企业(8453)
- 地方(8114)
- 农(7798)
- 业经(7041)
- 城市(7003)
- 发(5855)
- 方法(5657)
- 农业(5450)
- 城市经济(5279)
- 发展(4654)
- 展(4647)
- 数学(4499)
- 数学方法(4469)
- 产业(4466)
- 学(4238)
- 制(4183)
- 理论(4109)
- 信息(3843)
- 环境(3775)
- 财(3748)
- 体(3642)
- 总论(3615)
- 信息产业(3562)
- 方城(3425)
- 机构
- 学院(74054)
- 大学(73378)
- 济(29773)
- 经济(28917)
- 研究(27311)
- 管理(25561)
- 理学(21483)
- 理学院(21171)
- 管理学(20745)
- 管理学院(20613)
- 中国(19384)
- 科学(16731)
- 京(16565)
- 所(13106)
- 财(13042)
- 研究所(11863)
- 江(11843)
- 范(11823)
- 中心(11813)
- 师范(11740)
- 农(11378)
- 院(10402)
- 财经(10297)
- 北京(10190)
- 业大(9965)
- 经济学(9771)
- 州(9641)
- 师范大学(9615)
- 经(9368)
- 农业(8767)
- 基金
- 项目(49868)
- 科学(40147)
- 研究(37049)
- 基金(36014)
- 家(31223)
- 国家(30946)
- 科学基金(27111)
- 社会(25208)
- 社会科(23876)
- 社会科学(23869)
- 省(19525)
- 基金项目(19266)
- 教育(16589)
- 划(16411)
- 自然(16277)
- 自然科(15934)
- 自然科学(15932)
- 自然科学基金(15617)
- 编号(14938)
- 资助(12926)
- 发(11874)
- 成果(11654)
- 重点(11434)
- 课题(10989)
- 国家社会(10845)
- 部(10190)
- 发展(9913)
- 展(9772)
- 创(9764)
- 化(9413)
共检索到114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冷观
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精神”大讨论,必将对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增添巨大动力,使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更具独持魅力。城市精神应是城市发展所追求的更高境界、城市的社会氛围、历史积淀和人文特色的综合结晶,是对城市丰富内涵的一个概括性表述,并对城市发展及其形象和影响具有长期的促进效用。就上海来说,对城市精神的讨论不宜过分集中于市民素质问题,虽然城市精神的实践需要市民素质的支撑,但市民素质毕竟不是城市精神本身。本文通过对城市精神内涵的分析及对国外若干大都市城市精神的介绍,提出上海的城市精神应定位于“向世界展示魅力”的这一核心基调上。
关键词:
城市精神 城市现代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望舒
研究“软件”与“硬件”二者在发展中的关系,已经是城市现代化建设领域的关注点。将城市主体——“人的现代性”作为着眼点和着力处,揭示其在国内城市中普遍滞后于建筑设施现代化水平的现象,从而阐释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意义。就“临战”奥运的北京,提出首都应以“首善”作为城市精神核心的建议,主张用“人的现代化”成果为城市文化注入活力,以增强城市成员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来改善主流人群的价值取向;通过重塑公共场合的社会言行举止的规范性等举措,来提升城市整体“软实力”,加快新世纪北京具备国际文化中心城市内在品质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
现代人 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邹农俭
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多种解释进行了梳理,认为这是两个各有特指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二者也有互相联系的方面,并就现实生活中二者的联系做了解析。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现代化 概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尔琪
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主体和策源地,也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充分、最典型的标志。城市化最直观的特征就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城市地域的变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引起和促进了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地_向城市经济转化;第二、第三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在国民经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过杰
面对90年代,面向未来,探索和推进城市现代化,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实现本世纪末以及下世纪中叶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本文拟就经济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当前城市经济现代化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城市现代化,尽管为人们所追求和向往,但是对城市现代化的认识,往往容易从城市外在形态上体察,诸如现代化的建筑物、构筑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邮电通讯,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娱乐场所;也往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雪锋
一、城市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区别在研究城市治理现代化之前,需要对城市治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界定。首先,需要指出,城市治理概念和通常所说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区别是城市的空间属性。按照城市学研究中的一句话"城市是尖的,世界是平的",有别于一般社会治理现实的特点,城市是一个边界清晰、高度集聚的有限空间,同时从发展性来讲,它充满阳刚之气,"乡村是阴柔的,城市是阳刚的",那么治理方面怎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梅保华
城市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现代化是包含多领域发展过程的综合性很强的大系统工程。城市现代化首先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居民素质的现代化;其次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生产的现代化。这种层次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到更紧密地结合城市特点的特殊需要,并非意味着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杠杆,居民素质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灵魂。以上三方面的现代化都是具有鲜明城市个性的现代化内涵,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生产的现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文生
现代化城市是科技进步的良好园地,科技进步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依托。如果说在城市和科技问世的初期,它们这种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并不怎么紧密的话,那么随着城市和科技的发展,这种关系就愈来愈密切了。特别是在城市已经成为科技的中心,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它们这种关系之密切就显得犹甚。因为,现代城市必须以高新科技去构筑,高新科技也只有在现代城市的构筑中去达到。欲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就应当充分发挥城市推动科技进步的园地作用。一、现代城市是科技的中心城市,这个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昌惠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将有一些城市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对城市载体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呢?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的一些城市如何使城市规划和建设适应国际性城市的要求呢?拙见如下。一、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标志 1.国际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国际性城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国际性城市有五个基本特征: (1)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综合经济社会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选才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能源生产供应设施、水资源及供水排水设施、邮电通讯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设施和城市防灾设施等。一、城市基础设施是组织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命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使城市产生聚集效益,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把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城市人流、物流、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文炯
城市现代化与商业步行街(区)的建设冯文炯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关心城市步行空间的规划和建设。这是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人类必须千方百计地解决不断增加的车辆与行人和环境(自然和人文)的矛盾。在城市的旧城区和历史中心地区,这种矛盾尤其尖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明浩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社会的现代化、城市文化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现代化是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城市现代化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概括起来是:具有运转的系统性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建设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服务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树琮
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在城市学界已争论多年了,其中城市化和大城市的规模是争论的焦点、它不仅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城市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国家建设必须依靠大城市作用的发挥,大城市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感受到大城市问题的客观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重要性、本文不打算累赘以往争论的观点,只想借“城市现代化问题讨论”之隙,对大城市问题与建设现代化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移樽就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白津夫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并明确提出,要在继续推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选择一些内陆边境城市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促进这些地区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这表明,我国在今后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由沿海开放的倾斜战略向沿海与沿边同步推进发展,力求在总体上加快开放的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