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53)
- 2023(3957)
- 2022(3251)
- 2021(2945)
- 2020(2284)
- 2019(5341)
- 2018(5053)
- 2017(9614)
- 2016(5208)
- 2015(5680)
- 2014(5453)
- 2013(5466)
- 2012(5026)
- 2011(4497)
- 2010(4629)
- 2009(4012)
- 2008(4041)
- 2007(3437)
- 2006(2974)
- 2005(2661)
- 学科
- 济(23214)
- 经济(23188)
- 中国(11336)
- 出(10451)
- 管理(10383)
- 贸(10018)
- 贸易(10017)
- 易(9844)
- 方法(9121)
- 业(8797)
- 数学(8517)
- 数学方法(8463)
- 出口(7671)
- 出口贸易(7671)
- 口(7671)
- 地方(6616)
- 城市(6388)
- 企(5506)
- 企业(5506)
- 财(5443)
- 学(5393)
- 人口(5362)
- 农(5247)
- 城市经济(4571)
- 环境(3877)
- 农业(3572)
- 发(3474)
- 税(3316)
- 业经(3261)
- 财政(3237)
- 机构
- 大学(74454)
- 学院(72310)
- 济(32711)
- 经济(31899)
- 研究(29399)
- 管理(25858)
- 理学(22247)
- 理学院(21859)
- 管理学(21488)
- 管理学院(21341)
- 中国(21280)
- 科学(17976)
- 京(16608)
- 所(14753)
- 财(14519)
- 研究所(13492)
- 中心(13073)
- 财经(11872)
- 经济学(11703)
- 院(11214)
- 经(10991)
- 范(10825)
- 经济学院(10793)
- 农(10790)
- 师范(10749)
- 江(10673)
- 北京(10216)
- 业大(9950)
- 师范大学(9167)
- 财经大学(8958)
- 基金
- 项目(53606)
- 科学(43664)
- 基金(41691)
- 家(37305)
- 国家(37067)
- 研究(36542)
- 科学基金(31944)
- 社会(25794)
- 社会科(24594)
- 社会科学(24588)
- 基金项目(22604)
- 自然(20881)
- 自然科(20451)
- 自然科学(20449)
- 自然科学基金(20068)
- 省(18726)
- 划(17095)
- 资助(16245)
- 教育(15743)
- 编号(13006)
- 重点(12342)
- 部(12132)
- 发(11855)
- 国家社会(11773)
- 创(10400)
- 科研(10382)
- 教育部(10376)
- 中国(10212)
- 创新(9920)
- 人文(9799)
共检索到107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振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作为人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日益明显和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以足够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上海市及湖南省长沙、株洲和津市1986年抽样调查资料,对这4种类型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规模大、增速快,以中青年为主体、男性比重较大,空间分布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迁移距离由近邻流动为主转变为近邻流动、中程流动、远程流动并重,人口净流入、净流出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务工经商作为导致人口流动的首要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向城市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定量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但大量流动人口也带来了治安、住房、教育和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等问题,需要政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移民时期"带...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市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晨熹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促进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的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彩霞 王录仓 常飞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玲,欧阳慧,陈耀森,林文生
本文根据广州 2 0 0 0年对暂住人口和出租屋的全面登记资料 ,已发表文章中可获得的北京、上海的流动人口资料 ,比较分析三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广州具有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快、平均滞留期短、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和居住出租屋的比例高、女性所占比例高、以务工为主的就业人口及相当于本地劳动力的比例高等特点 ,增加了对广州流动人口管理、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本文认为 ,改变城市产业结构 ,可以减少低素质外来工的比例和总量 ,但无法杜绝他们进入城市。因而将对外来工聘用单位和对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管理相结合 ,将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与改变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户籍和用地的二元管理体制相结合 ,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晨熹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鲍常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蔚志新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实施的106个城市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对停留在流入城市达10年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一最先迈入老龄阶段的群体,就其人口社会特征和停留预期与养老境遇进行重点分析。总体而言,长期外出流动人口显示有长期停留之预期,但社会保险的参与状况却令人堪忧。此外,不同人口社会特征的长期外出流动人口,其长期停留预期和社保参与状况存在一定差别。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宏
文章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中新生代流动人口数据,基于家庭资源代际积累与传承的理论视角,分析父母外出务工经历对新生代流动人口从业状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经历的代际传承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从业状态具有重要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中,父母双方的外出务工经历可通过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流动经历改变他们在业的可能性,改善他们因流动生活时间或经历积累不足而产生的就业劣势;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经历的代际传承能直接、有效地促进他们实现非受雇的从业身份;同时,在相同的个人、家庭及流动特征与相同的从业特征、社会保障条件下,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经历的代际传承直接提高他们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可能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文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入地流动人口与同时期流出地留守人口两个人群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呈现出鲜明的"非农化"和地缘性特征,单位依附性增强,但职业地位并未提高。除了地域和个人特征变量之外,就业时间与就业渠道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超过半数的留守人口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但控制其他变量之后,外出经历对于留守人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文章对这些结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英
20 0 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90年代是我国城镇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本文利用 1 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和探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玉
中国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现阶段东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出地;县内、市内和省内流动比重较大,流动距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建制镇和城市街道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城乡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显著。未来沿海吸纳流动人口的优势仍将持续,但比重尤其是低素质流动人口比重会逐步降低;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大规模外流的局面;西部地区将加速人口外迁和向宜居城市集中;东北地区伴随着产业复兴与区域振兴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口流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今后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使人口流动的方向、空间分布与区域长期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分布 区域效应 发展态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雪 魏洪英
文章根据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经济特征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并使得这一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的新特征。研究表明: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普遍增强个体留城意愿的同时,以大学专科学历为界限,高学历者呈现出更加强烈的居留意愿。收入水平的增加显著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居留意愿,以6000元收入水平为分界点,表现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远大于中低收入者。在追加了住房支出变量后,发现伴随着住房支出的增
关键词:
流动人口 长期居留意愿 流动时间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黄颖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流动人口随迁、留守子女接受教育的近期发展和变化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为有效解决规模近亿的随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该群体接受教育的现状、类型、途径和费用等重点领域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5年内显著改善,仍面临辍学、入学途径等困难;全国应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工作实效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该群体受教育现状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以上现象均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
随迁学生 留守学生 教育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杨健 艾国炬 沈体雁
现存的关于中国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省际尺度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讨论,缺乏对市际尺度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关注。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市际尺度上构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探究市际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的特征及空间组织。研究发现:(1)高值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流主要由我国内陆相对欠发达城市指向等级高、规模大的一线城市;居留意愿入强度和出强度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具有更高的居留意愿入强度,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出两个居留意愿出强度高值区。(2)市际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呈现出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各城市节点呈现层级分布特征,被概括为一类城市节点、二类城市节点、三类城市节点、四类城市节点和五类城市节点。(3)居留意愿网络被划分为上海社团、京津社团、渝泉社团、华南社团和西北社团:上海社团以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为入强度核心,辐射安徽、贵州等地的城市;京津社团以北京和天津为入强度双核心,辐射东北及华北等地的城市;渝泉社团以泉州及海峡西岸城市群为入强度核心,以成渝城市群为出强度核心;华南社团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入强度多核心,辐射湖南、广西等地的城市;西北社团主要覆盖西北地区城市,但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核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