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77)
- 2023(19541)
- 2022(16230)
- 2021(14816)
- 2020(12141)
- 2019(27022)
- 2018(26527)
- 2017(50749)
- 2016(27410)
- 2015(29732)
- 2014(29158)
- 2013(28935)
- 2012(26736)
- 2011(24166)
- 2010(24531)
- 2009(22962)
- 2008(22461)
- 2007(19844)
- 2006(17903)
- 2005(16449)
- 学科
- 济(132097)
- 经济(131957)
- 业(95831)
- 管理(87872)
- 企(83054)
- 企业(83054)
- 方法(47718)
- 数学(38253)
- 数学方法(37976)
- 中国(36171)
- 农(35854)
- 业经(35486)
- 财(33167)
- 地方(30802)
- 农业(25623)
- 制(24410)
- 学(23250)
- 务(22617)
- 财务(22586)
- 财务管理(22554)
- 贸(22027)
- 贸易(22012)
- 企业财务(21449)
- 技术(21352)
- 易(21304)
- 和(19377)
- 理论(19242)
- 银(19200)
- 银行(19153)
- 环境(18917)
- 机构
- 学院(392914)
- 大学(386676)
- 济(171691)
- 经济(168295)
- 管理(150512)
- 研究(137095)
- 理学(128718)
- 理学院(127263)
- 管理学(125432)
- 管理学院(124693)
- 中国(105525)
- 科学(82775)
- 京(81467)
- 财(77033)
- 农(71574)
- 所(70031)
- 研究所(63202)
- 中心(61776)
- 财经(60946)
- 江(60551)
- 业大(58633)
- 农业(56217)
- 经(55419)
- 经济学(53037)
- 北京(50959)
- 范(49245)
- 院(49002)
- 师范(48668)
- 州(48223)
- 经济学院(47555)
- 基金
- 项目(258295)
- 科学(204510)
- 基金(188588)
- 研究(185834)
- 家(165907)
- 国家(164423)
- 科学基金(141260)
- 社会(122882)
- 社会科(116572)
- 社会科学(116542)
- 省(101888)
- 基金项目(99554)
- 自然(90327)
- 自然科(88337)
- 自然科学(88314)
- 自然科学基金(86803)
- 划(84813)
- 教育(82982)
- 资助(75560)
- 编号(73007)
- 发(60020)
- 重点(58156)
- 成果(57783)
- 创(56064)
- 部(55979)
- 创新(51806)
- 国家社会(51608)
- 业(50570)
- 课题(50549)
- 科研(49041)
- 期刊
- 济(200976)
- 经济(200976)
- 研究(117171)
- 中国(78877)
- 农(66372)
- 财(61224)
- 学报(61205)
- 管理(60375)
- 科学(57837)
- 大学(46085)
- 农业(45128)
- 学学(44007)
- 融(38814)
- 金融(38814)
- 教育(34413)
- 技术(33649)
- 业经(33629)
- 经济研究(32730)
- 财经(31191)
- 经(27159)
- 问题(26767)
- 业(26066)
- 技术经济(21897)
- 贸(20275)
- 现代(19446)
- 商业(19422)
- 世界(19388)
- 版(18171)
- 国际(17764)
- 科技(17696)
共检索到601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韵 邹云龙
处在转型升级时期的产业发展势必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影响因在不同等级城市而不同。构建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析框架,将反映经济转型的全球化、市场化和去中心化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解释变量,探讨经济转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细化研究,运用城市等级理论对全国286个地级市进行等级划分,以对比经济转型在不同等级城市中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经济转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并未完全体现出来;(2)全球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不论在全国还是各等级城市都是最大的;(3)市场化对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相对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纳入互联网、交易成本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我国200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互联网、交易成本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中介效应,互联网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发挥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互联网 生产性服务业 交易成本 中介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静 周美辰
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在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转变的同时,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增强。选取2012—2021年ADB MRIO数据库中62个国家样本数据,从互联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技术应用三重视角出发,验证数字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显著增强各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其中数字技术应用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要素一体化是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重要途径;(3)数字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因行业生命周期和目的国(地区)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法律制度、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等政策建议,可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兰兰
资源城市正在从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型、集约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有力手段,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以及提高城市群创新功能、增强城市生机和活力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资源产业的金融服务业,重视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人才培训,推动资源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建设等都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绩效评价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向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题中之义。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化进程和法治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但法治环境的作用不够显著;出口贸易和FDI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后,文章根据计量检验结果解释了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法治环境 城市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双双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明显,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个新引擎成为很多行业促进自身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国家经济日益重要的行业,研究电子商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对在电子商务时代更好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三大要素为重点,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并用计量模型做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电子商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生产性服务业 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蕾 申玉铭 柳坤
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的金融、科学研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应变化,由此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功能。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利用北京市2005和2010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市辖区人口等相关数据,从城市对内和对外作用两个层面,分别论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空间集聚、产品输出能力等对经济功能的提升作用,结论如下:①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他产业发展,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综合效益,并优化产业结构;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区,并呈向近郊区扩散趋势,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了北京集聚经济效益;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城市流强度最高,构成了对外经济联系的主导产业,提升了城市对外资本、技术和人才输出的能力;④生产性服务业净调出额和净出口额均增加,提升了北京国内和国际的服务产品输出能力,并且在国内市场更具有优势,以向外地输出为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樊文静
文章从需求角度出发,将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采用我国2002~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效应方面,即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通过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机器设备间接地阻碍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实证检验发现: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小于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熊婷燕 刘泽平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赋权法进行测度与评价,同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本地效应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表现出U型特征,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呈现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人力资本是约束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作用,应注重产业内部的结构特点,抓好人力资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熊婷燕 刘泽平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赋权法进行测度与评价,同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本地效应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表现出U型特征,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呈现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人力资本是约束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作用,应注重产业内部的结构特点,抓好人力资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翔
工业化、信息化及市场化等因素对发达国家城市转型的作用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递次发生的,而对正处于深度转型中的我国城市而言,却在短期内相互交织,冲击性更强。产业融合是在整合原有产业基础上的行业衍生与重新分工,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都曾经历从分工、互动到融合的过程。在转型路径上,我国城市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制造业优势,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注重结构体系的多样性、接续性及融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欢 卢泓宇
文章利用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会妨碍邻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2)现阶段的政府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的正向效果,无论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都显著为负,表明政府行为难以为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尽管不利于提高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但对邻近地区而言仍可以发挥正向作用,并且总效应为正,总体来说,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利大于弊;(4)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仍然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表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可以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而城镇化进程也会改善人均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萃
从一个较新的城市等级体系视角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顶级城市,集聚程度持续上升,而制造业则呈现出由顶级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的态势。基于对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实证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其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进步的机制来实现;而制造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这意味着城市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已发生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城市生产率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进一步的动态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对特大城市生产率和城市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国安 张志彬
运用城市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工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报酬激励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同步上升。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而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加快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