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4)
- 2023(4383)
- 2022(3634)
- 2021(3302)
- 2020(2686)
- 2019(6311)
- 2018(6089)
- 2017(12380)
- 2016(6663)
- 2015(6877)
- 2014(6741)
- 2013(6978)
- 2012(6443)
- 2011(5626)
- 2010(5645)
- 2009(4999)
- 2008(4781)
- 2007(4170)
- 2006(3722)
- 2005(3353)
- 学科
- 济(33263)
- 经济(33239)
- 业(16939)
- 管理(16129)
- 方法(14917)
- 数学(13802)
- 数学方法(13740)
- 中国(12697)
- 企(10921)
- 企业(10921)
- 财(9822)
- 农(9079)
- 地方(8372)
- 收入(7748)
- 农业(6897)
- 城市(6598)
- 劳(5686)
- 劳动(5668)
- 结构(5459)
- 产业(5446)
- 业经(5227)
- 学(4927)
- 制(4893)
- 城市经济(4840)
- 国民(4510)
- 环境(4312)
- 贸(4269)
- 贸易(4267)
- 国民收入(4238)
- 富(4094)
- 机构
- 大学(94912)
- 学院(93533)
- 济(44433)
- 经济(43519)
- 管理(36303)
- 研究(32268)
- 理学(32222)
- 理学院(31768)
- 管理学(31236)
- 管理学院(31064)
- 中国(22975)
- 京(20015)
- 财(18928)
- 科学(18927)
- 财经(15910)
- 经济学(15580)
- 所(15112)
- 经(14707)
- 经济学院(14200)
- 中心(14072)
- 研究所(13811)
- 范(13217)
- 师范(13100)
- 江(12597)
- 北京(12324)
- 农(12238)
- 业大(12178)
- 院(12077)
- 财经大学(12074)
- 师范大学(11085)
- 基金
- 项目(66945)
- 科学(55344)
- 基金(52767)
- 研究(45941)
- 家(45792)
- 国家(45488)
- 科学基金(40683)
- 社会(33479)
- 社会科(32057)
- 社会科学(32049)
- 基金项目(28915)
- 自然(26590)
- 自然科(26088)
- 自然科学(26084)
- 自然科学基金(25601)
- 省(24031)
- 资助(21074)
- 划(20888)
- 教育(20691)
- 编号(16412)
- 部(15330)
- 国家社会(14840)
- 重点(14727)
- 发(13947)
- 教育部(13594)
- 人文(13172)
- 创(12951)
- 科研(12631)
- 大学(12448)
- 创新(12315)
共检索到129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修岩 秦蒙 李松林
本文探讨了城市规模、密度与形态等空间结构因素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设计了3组城市内部距离指标以刻画城市空间形态,进而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使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检验了城市人口规模、密度和空间形态等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在控制劳动者个人特征后,城市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就越高,证明城市聚集的规模和密度都有正外部性;与此同时,"劣质"的城市形态会显著降低劳动者工资收入,说明城市形态也是影响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此外,在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城市形态和密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而适当降低城市密度以及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可以缓解劣质城市形态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城市密度 空间形态 城市规模 工资收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红阳 邵敏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劳动收入 技能差异 人力资本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颖
本文构建了2004~2011年面板数据,通过使用齐普夫法则(Zipf's Law)测度了我国中小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规模分布差异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城市规模的倾斜式发展有助于劳动者工资的绝对收入,这种直接影响约为0.8%~1.1%。同时能够优化工资分配格局,直接改善程度为4.9%~5.2%。这种倾斜式发展战略,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产业生产率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缺口,约为1%。非国有经济发展能够提高收入但是会引致分配格局的恶化,要素市场的发展能够兼顾收入的提升和分配格局的改善。制定合理的政策...
关键词:
中小城市 城镇化 均衡有序发展 工资收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文章利用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国际学界公认的"大五人格"模型,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核心变量——受教育年限。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对于女性劳动者更为重要,而尽责性则对男性劳动者影响更大。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学校在探索教育模式、政府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强调认知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文章利用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国际学界公认的"大五人格"模型,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核心变量——受教育年限。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对于女性劳动者更为重要,而尽责性则对男性劳动者影响更大。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学校在探索教育模式、政府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强调认知能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红阳 邵敏
如何利用临时性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同时保持就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实证研究了临时性就业对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在控制相关的个体特征及其所在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和城市特征后,临时性就业会使得个体的小时平均工资收入显著减少约18.05%,且这一负向作用在考虑指标度量稳健性、户籍、不同年份数据及分行业子样本检验等情形下仍然稳健。(2)在控制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可观测控制变量影响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临时工与正式工之间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炜
文章使用2012年我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讨劳动者的薪酬形式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数据表明,绩效工资制下的劳动者收入最高,而计件工资制下的劳动者与计时工资制下的劳动者月收入没有差别。这种无差别是受到了工作时间这一中介变量的影响,控制工作时间之后,工资计算方式对劳动者工资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计件工资制下劳动者时薪低于计时工资之下的劳动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炜
文章使用2012年我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讨劳动者的薪酬形式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数据表明,绩效工资制下的劳动者收入最高,而计件工资制下的劳动者与计时工资制下的劳动者月收入没有差别。这种无差别是受到了工作时间这一中介变量的影响,控制工作时间之后,工资计算方式对劳动者工资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计件工资制下劳动者时薪低于计时工资之下的劳动者。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昕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理论分析,利用CFPS数据和ESR模型探讨了教育对劳动者非正规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评估了教育对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工资差异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劳动者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越低;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和教育收益率显著低于正规就业者,教育扩大了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的工资差异;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都在本科阶段达到最高,本科教育在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上均具有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此研究对于全面认识非正规就业、深化教育改革和构建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华 董志强 付才辉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本文利用不同规模城市劳动者工资收入分布的差异,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的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进行分离,并进一步对比了市场化改革前后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影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规模对劳动者的集聚效应逐渐消失,选择效应逐渐加强,表现为大城市系统性收入优势消失,低收入劳动者占比下降。因此,目前大城市劳动者收入较高,可能不是因为大城市提升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大城市竞争更为激烈,淘汰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结果。这一发现为理解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收入差距不断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市场化改革 收入分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华 董志强 付才辉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本文利用不同规模城市劳动者工资收入分布的差异,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的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进行分离,并进一步对比了市场化改革前后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影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规模对劳动者的集聚效应逐渐消失,选择效应逐渐加强,表现为大城市系统性收入优势消失,低收入劳动者占比下降。因此,目前大城市劳动者收入较高,可能不是因为大城市提升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大城市竞争更为激烈,淘汰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结果。这一发现为理解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市场化改革 收入分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丽娴 魏作磊
本文通过构造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指标,使用1990~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作为工具变量,考察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加制造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收入,考虑物价因素后,估计系数仍显著为正。但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服务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收入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降低服务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进一步分析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发现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显著提高低技能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显著降低低技能服务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这可能与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及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相关。因此,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应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战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顾严
劳动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它制约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程度。由于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收入最主要的组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施霞 吴真 王进
利用自编的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由五个维度构成,即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合作技能;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各个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我国劳动者五大核心技能与劳动者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不同收入人群在五大职业核心技能得分上差异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颖
在具有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决定方式。分析指出:工资粘性在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数量,且各技能层次劳动者技能报酬和工资粘性的交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恶化的趋势。通过采用CGSS2006年的调查数据,这里分别对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以及各技能层次差异化的工资粘性对劳动者工资的特征事实进行了归纳。逐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是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并改善劳动者工资分化局面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工资粘性 技能分化 工资 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