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7)
2023(7622)
2022(6496)
2021(6179)
2020(5041)
2019(11760)
2018(11597)
2017(22287)
2016(12412)
2015(13560)
2014(13332)
2013(13173)
2012(12297)
2011(11195)
2010(11349)
2009(10214)
2008(10145)
2007(8746)
2006(7868)
2005(6752)
作者
(35708)
(29979)
(29580)
(28340)
(18846)
(14380)
(13349)
(11687)
(11381)
(10676)
(10296)
(10285)
(9738)
(9309)
(9249)
(9136)
(8740)
(8631)
(8541)
(8481)
(7497)
(7336)
(7231)
(6976)
(6744)
(6639)
(6634)
(6409)
(5926)
(5890)
学科
(50631)
经济(50581)
管理(34176)
(25770)
(19746)
企业(19746)
方法(19721)
数学(17134)
数学方法(16936)
地方(15883)
中国(15248)
(13785)
(13528)
环境(12916)
(12349)
业经(9764)
农业(9657)
资源(8200)
(7854)
(7820)
城市(7665)
理论(7651)
生态(7641)
(7419)
(7317)
(7278)
地方经济(7252)
土地(6903)
国家(6860)
(6512)
机构
大学(172982)
学院(171577)
(63771)
研究(63244)
管理(63054)
经济(62080)
理学(54413)
理学院(53486)
管理学(52244)
管理学院(51926)
中国(45937)
科学(42892)
(38363)
(32627)
(30902)
(30455)
研究所(30022)
中心(28174)
(27179)
业大(27077)
师范(26974)
(25998)
财经(24379)
北京(23966)
(23966)
农业(23786)
师范大学(22353)
(22018)
(21498)
科学院(19616)
基金
项目(122602)
科学(97184)
基金(89705)
研究(86798)
(80064)
国家(79440)
科学基金(67447)
社会(55250)
社会科(52252)
社会科学(52237)
基金项目(49083)
(47552)
自然(45046)
自然科(43808)
自然科学(43796)
自然科学基金(42950)
(41294)
教育(38039)
资助(34952)
编号(33482)
重点(28421)
(27199)
成果(26816)
(26168)
(24502)
课题(24176)
科研(23274)
国家社会(23111)
计划(23094)
创新(23045)
期刊
(72778)
经济(72778)
研究(49908)
中国(33433)
科学(28917)
学报(28863)
(26269)
(23540)
大学(21182)
学学(19957)
管理(19463)
农业(17786)
教育(15960)
资源(13711)
(12288)
金融(12288)
技术(11854)
业经(11339)
问题(11172)
财经(10959)
经济研究(10370)
(10219)
(9734)
(9477)
(9435)
城市(9060)
现代(8431)
科技(8294)
统计(7796)
图书(7794)
共检索到249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甘依霖  罗静  朱媛媛  罗名海  田玲玲  
估计生态系统的城市空间资产研究,对量化核定生态资产、调控城市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府河湿地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框架,分析生态资产变化及其人地关系内涵。结果显示:(1)2015—2021年,府河湿地丰富了城市空间资产的生态价值供给,在生态工程的作用下存量资产质量提升、流量资产总量较高、上下游资产供给相对不均衡;(2)居民对府河湿地的生态游憩需求提升,表现为数量增长与空间拓展,并存在距离衰减和闲暇时间约束的特征;(3)府河湿地内部系统呈现供需不均衡格局,远距离形成生态—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发展趋势,拓展了人地系统耦合的空间尺度。这种远端相互作用与内部耦合的结合,构成新时期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人地耦合模式。研究结果为系统量化城市空间生态资产及其效应提供参考,为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协调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忠平  邹尚君  彭浩轩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引发的湿地退化压力日益凸显,熵理论为城市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城市湿地退化压力建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已有研究表明,城市湿地损失、湿地区域建设用地的增加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熵的数值不断下降,但仅依靠空间熵理论难以定量湿地退化压力。因此依据城市地理学中的重力递减理论,引入距离因素,从湿地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熵、湿地本身面积、距湿地中心的距离、距商业中心的距离4个要素构建重力空间熵的城市湿地压力模型。研究以1988年武汉南湖湿地遥感影像为基础,制作矢量图,从南湖湿地周边众多湖泊湿地中,随机选取40个样本湿地,分别计算了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5个时期的样本湿地压力值,并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对南湖湿地所受的压力值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湿地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熵越小,湿地所承受压力越大;距中心湿地越远越靠近城市商业中心且面积越小的城市湿地更容易发生消亡;(2)根据城市湿地压力模型计算的压力值大的湿地更容易在下一阶段发生显著的损失或消亡;(3)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扩张,城市湿地承受的压力值逐年增加,当压力值到达0.7左右,湿地存在极大消亡风险。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与按照重力空间熵的城市湿地压力模型计算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城市湿地在城市扩张压力下的演化过程。模型的建成对于城市湿地动态变化和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并把握这一湿地损失过程和趋势,预测城市湿地在城市扩张压力下的演化过程能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湿地的具体保护提供方向和指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杰  赵振坤  李晓文  
依据野外考察和实地调研,对武汉市郊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进行了规划设计,首先基于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不同的组合分析了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及所涉及的空间范围。研究表明,基于DEM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适宜性分析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实施措施的确定和空间定位使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工程更具可操作性。最后,对以涨渡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丽文  陈滢伊  王凯  梁之辰  梁益同  
理解城市湿地的气候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滨水城市优化气候承载力和适应力建设方案。鉴于此,选择武汉市区18个典型城市湿地斑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20年盛夏期Landsat8 OLI/TIRS和GF-1数据反演的地表温度和其他影响参数,运用GIS缓冲区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武汉市四类城市湿地(主要河流、细小河流、湖泊湿地及水景公园)的夏季降温影响范围、降温强度、降温梯度及降温面积效率特征,并参考梅雨期累计降水量、盛夏期气温、夏季主导风和卫星过境日气象条件,探究了降雨、高温及风环境条件对城市湿地夏季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城市湿地的最优降温效应指标不同,其中以长江为代表的主要河流有最强的降温影响范围和降温强度,湖泊湿地对周边环境具有单位距离下较大的降温幅度,而细小河流和水景公园则在降温面积效率上表现更明显。(2)河流湿地降温效应主要由河流长度和表层水温等自身属性决定,而湖泊湿地及水景公园降温效应则主要受到形状指数、湿地斑块地表温度、水体和植被覆盖水平、湿地周边建设用地等属性及周边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3)气象条件差异是影响城市湿地降温效应年际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不同降温效应指标和不同湿地类型影响不同。梅雨期降雨偏多或盛夏期气温偏高,对降温强度、降温梯度及降温面积效率的积极影响强于降温影响距离,对细小河流和水景公园降温效应的积极影响大于主要河流和湖泊湿地。夏季主导风向只对与之平行河段的降温影响范围上起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佳雨  蔡秋阳  楚建群  杜雁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评估各街道的防灾能力、分布特征和疏散流距离成本,利用人口潜能模型和防灾避险疏散流模型的标准化差值,分析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各街道人口与绿地的分布状况及其空间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的人口潜能呈同心圆结构分布,以武汉市的老城区为中心,逐层降低;其绿地防灾避险疏散流分布无明显规律,各街道差异明显;武汉市整体的绿地防灾避险能力较弱,沿江街道的绿地防灾规划不合理,二环与三环线中间街道的人口潜能与防灾避险疏散流匹配较好。筛选出了绿地防灾避险功能有待提高的街区,分析了其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增加绿地面积、提升绿地防灾避险能力、完善防灾避险疏散通道三种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邝奕轩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价的成果可为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管理的依据。在明确城市湿地作为一种资本资产的基础上,对城市湿地经济价值评估进行分类;从侧重于运用市场数据的定量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内涵资产评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生产函数法和生命健康评价法中的内涵价格方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圣蓉  
会展旅游是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城市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开发城市相关产业的一种模式,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分析影响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并用层次分析法给各个因子赋予了相应的权重,最后以武汉市为例计算了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值并依据结果分析了武汉市会展旅游产品发展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鹏军   刘正莹   陈军  
协调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各国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科学问题。本研究解析了开展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基于对人地关系和国土空间的概念认知,提出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基于对国土空间规划业务的解析,从资源供需关系、资源资产赋权关系、开发保护关系、用途管制关系4个维度探讨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内涵。国土空间人地关系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空间体现,又是面向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地关系调控的业务场景,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晴  孙彦骊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利用立体空间、产业系统和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及影子工程法来对洞庭湖湿地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以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新荣  
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形成过程所维系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资源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价值评估,认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系统保护,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伟  石洪华  徐宗军  张绪良  
选择胶州湾湿地作为研究区域,研究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并评估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52.71×107元。其中,食品生产占56.57%,这表明胶州湾湿地物质产品供给占重要地位。其次调节功能占36.12%,在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只对胶州湾湿地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开展了评估,因此仅为一个保守估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龙梅  王学雷  吴后建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 1996 年和 2001 年两个时期的 Landsat TM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研究各类景观的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1 年间,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湖泊面积减小,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分布趋于均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   刘力   李朋   李琳静   潘龙克   冯江   叶婷  
为探究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服务沉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修复,分别于2020年8和12月系统采集湿地湖区主要河流黄丝河河水、3个子湖(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湖水样品和湿地周边地下水样品,综合运用水化学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湿地河湖水主要离子组成特征与空间分布,探讨湿地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子和离子来源。结果表明:沉湖河湖水整体呈中性至弱碱性,含量最高的阴阳离子分别为HCO_3~-和Ca~(2+),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枯水期由于水动力条件差,河湖水各组分含量空间差异性大于丰水期。河湖水离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溶解,同时枯水期黄丝河水、王家涉湖水和地下水也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丰水期受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影响,枯水期受工矿活动影响,湿地的水化学组成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隆杨  刘胜华  李健  
城市生态用地是维持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力,将为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该文以武汉城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2002、2014年等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矩阵量化数量变化,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空间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和InVEST模型量化质量变化,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梯度分析法量化相关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下降,累计减少239.55 km~2,其中水域为主要转出地类;生境质量下降24%;生态用地斑块破碎度提高,"孤岛化"现象逐渐显现;坡度、建设用地的最小距离、建设用地增长、GDP增长和道路密度是驱动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向三环线外扩张,三环线以外的生态用地面临较高的生态转化风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湃  凌雪冰  张安录  
研究目的:以武汉市和平农庄为例,对休闲农地的存在价值进行估算。研究方法:在武汉市对和平农庄样本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法(CVM)进行估算。研究结果:(1)年龄与支付意愿呈显著负相关;(2)被调查者是否为公务员与支付意愿值显著负相关;(3)取支付意愿值的中位值41.5元计算得出和平农庄的存在价值为33684166.67元。研究结论:休闲农地的存在价值量巨大,应在估算农地总价值及农地保护决策中引起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