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40)
- 2023(5159)
- 2022(4196)
- 2021(3731)
- 2020(2862)
- 2019(6480)
- 2018(5955)
- 2017(11161)
- 2016(6127)
- 2015(6582)
- 2014(6258)
- 2013(6304)
- 2012(5933)
- 2011(5479)
- 2010(5519)
- 2009(4978)
- 2008(4781)
- 2007(4185)
- 2006(3911)
- 2005(3490)
- 学科
- 济(29001)
- 经济(28972)
- 管理(14633)
- 业(12542)
- 中国(10951)
- 方法(10789)
- 数学(9642)
- 数学方法(9532)
- 企(8296)
- 企业(8296)
- 地方(8120)
- 学(7460)
- 农(7003)
- 城市(6323)
- 业经(5558)
- 环境(5388)
- 农业(4988)
- 发(4812)
- 城市经济(4563)
- 财(4443)
- 制(3789)
- 理论(3673)
- 地方经济(3544)
- 划(3396)
- 贸(3383)
- 贸易(3381)
- 和(3373)
- 发展(3304)
- 展(3295)
- 产业(3277)
- 机构
- 大学(93369)
- 学院(90837)
- 研究(39335)
- 济(37097)
- 经济(36113)
- 管理(30642)
- 中国(27007)
- 科学(26749)
- 理学(26455)
- 理学院(25972)
- 管理学(25373)
- 管理学院(25231)
- 京(21710)
- 农(20965)
- 所(20624)
- 研究所(19112)
- 农业(16985)
- 业大(16835)
- 中心(16622)
- 院(15064)
- 财(14601)
- 江(13965)
- 范(13696)
- 师范(13473)
- 北京(13335)
- 科学院(12466)
- 经济学(12110)
- 研究院(11932)
- 财经(11917)
- 省(11478)
- 基金
- 项目(67884)
- 科学(54040)
- 基金(51124)
- 家(47942)
- 国家(47613)
- 研究(43384)
- 科学基金(39925)
- 社会(29435)
- 社会科(27972)
- 社会科学(27964)
- 自然(27568)
- 基金项目(27079)
- 自然科(26972)
- 自然科学(26962)
- 自然科学基金(26463)
- 省(25243)
- 划(23085)
- 资助(20112)
- 教育(18836)
- 重点(16137)
- 发(15390)
- 编号(14821)
- 部(14378)
- 计划(14298)
- 创(13659)
- 国家社会(13350)
- 科研(13021)
- 创新(12970)
- 科技(12293)
- 发展(11723)
共检索到134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全胜
工业化生产与城市空间生产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两个不同过程:工业化生产包含城市空间生产,并促进城市空间生产;城市反映工业化生产,并反作用于工业化生产。为了克服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就要实行都市革命、变革城市空间结构和生产出差异空间。城市空间生产是全球化的背景资源与现实语境,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城市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与分析方法,从空间维度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发达工业社会的城市化趋势和中国城市化问题,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城市空间生产 理论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邰丽华 李梦
在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本身逐渐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受到资本逻辑的操纵与控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生产是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合法化并谋求其永恒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旧城市空间的升级改造与新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必然出现资本逻辑与自然逻辑,以及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的双重对抗。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生产,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城市空间生产无法从根本上清除资本主义的痼疾,无法成为摆脱资本主义灭亡宿命的有效手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刚
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是社会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权力和文化等结构性力量,主体的情感、体验也是建构空间的有机组成要素。这种结构与主体双重逻辑相互缠绕并处于时刻不停的变迁之中,赋予空间以活力、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空间正义就在于表征着弱势群体空间权益的"差异空间"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代伟国 邢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公共空间的特性和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公共空间系统的内在构成逻辑进行了研究,对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组织方法进行了探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凯 朱梦雅 李迎成
新时代对城市生产空间的供给提出了变革要求。研究从城市生产空间传统“大板块”尺度、“集中化”布局的理论认知和当前发展实践出发,拟定生产空间分析的“形”与“态”演绎框架,梳理出城市生产空间呈现出传统大板块生产空间中小尺度化和新兴生产空间点状式同步发展、扩散状态和集聚状态双向强化的两大趋势,结合企业生产活动组织方式进化和城市发展人本要义下的从业人员就业—居住—服务需求协调要求,凝练城市生产空间广域扩散且散中有聚复合发展这一基本情况背后“散—聚”逻辑,并据此提出新时代城市生产空间科学供给的三个“转变”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晓军
从要素错配的视角研究经济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增长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既定要素在经济单位之间的配置状况决定着各个单位的全要素生产率,继而决定着经济体的总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影响着经济增长。研究对象包括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错配,研究的方法已经从静态的配置效率损失过渡到动态配置效率。这种全新视角的研究给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要素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评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清勇 刘守英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理解历史上宅基地集体化的过程和逻辑,是推动下一步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的基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属性认定以及对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论述,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宅基地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当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宅基地相关政策时将宅基地看作生产资料,这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非农业用地视为一般生产资料是一致的;1956年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没有将宅基地集体化,不是缘于现有研究所指出的"宅基地是生活资料",而是因为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中心问题是将耕地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而宅基地作为一般生产资料,并不在主要生产资料之列;人民公社强调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这开启了作为一般生产资料的宅基地的集体化进程;宅基地集体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这一进程始于1958年,到1963年完成,期间各地政策差异较大。这些发现为厘清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明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宅基地 生产资料 生活资料 集体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郑仁泉 邓小宝
价值规律理论是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内在基本经济规律内容所作的机制描述和理论论述,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市场竞争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产生生产性浪费和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消极作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灭亡。所以,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发挥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还要认识和抑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晖 郭庆宾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生产的特征,构建“资本—权力—战略”三维逻辑框架,以解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空间生产逻辑:从资本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特征,在流动空间的作用下,其资本三级循环过程有利于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从权力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了制度空间,能形成对政府权力的规训,推动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战略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国家空间”的一种形态,表征了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基地、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等战略意义。论文运用空间生产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地理学逻辑,能增进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熊小果 李建强
空间生产在性质方面,应从两个维度中规定,在哲学上是人对空间的社会化改造,在资本主义历史中是资本基于积累逻辑对空间的资本化改造。在速度方面,资本积累以累进式方式运动,空间生产呈现出"加速"资本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资本累进式积累的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空间"加速"资本化特征明确凸显出来。全球性地重构地理空间和开拓虚拟空间是"加速"资本化的事实确证,而去空间资本化的现实路径是社会主义制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浩锋 施苏 饶小军
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了城市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的街道密度指标可以揭示城市宏观层面的片区密度差异,而街道网络的拓扑结构则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城市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对于街道网络、土地开发强度和用地功能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有助于从规划设计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城市密度的配置问题。
关键词:
城市密度 街道网络 功能构成 深圳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妍
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关键词:
空间认同 空间承认 主体间性 空间正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现强 张福磊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我国城市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寻求其治理之道,本文尝试从一种调节理论出发,建构一个整合的空间调节理论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具体考察我国城市空间重构和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最后,本文重点从价值、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矫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