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00)
- 2023(17385)
- 2022(15070)
- 2021(14132)
- 2020(11842)
- 2019(26843)
- 2018(26720)
- 2017(50632)
- 2016(27868)
- 2015(30990)
- 2014(30615)
- 2013(29855)
- 2012(27223)
- 2011(24392)
- 2010(24206)
- 2009(22288)
- 2008(21195)
- 2007(18374)
- 2006(16070)
- 2005(13789)
- 学科
- 济(102485)
- 经济(102360)
- 管理(74763)
- 业(68758)
- 企(55096)
- 企业(55096)
- 方法(44711)
- 数学(38698)
- 数学方法(38244)
- 中国(30159)
- 农(29833)
- 财(25419)
- 学(24980)
- 地方(24614)
- 业经(22990)
- 制(21548)
- 农业(20095)
- 贸(18973)
- 贸易(18961)
- 易(18235)
- 银(17890)
- 理论(17864)
- 银行(17811)
- 环境(17069)
- 行(16771)
- 和(16389)
- 技术(15654)
- 务(15310)
- 财务(15225)
- 财务管理(15199)
- 机构
- 大学(379481)
- 学院(379082)
- 管理(145671)
- 济(141534)
- 经济(138151)
- 研究(129420)
- 理学(126261)
- 理学院(124704)
- 管理学(122241)
- 管理学院(121587)
- 中国(96018)
- 科学(85514)
- 京(82041)
- 农(70825)
- 所(65892)
- 财(63736)
- 业大(62996)
- 研究所(60714)
- 中心(59149)
- 农业(56094)
- 江(56029)
- 范(51987)
- 北京(51348)
- 财经(51348)
- 师范(51331)
- 院(47522)
- 经(46660)
- 州(45948)
- 技术(42394)
- 师范大学(41513)
- 基金
- 项目(269268)
- 科学(208985)
- 基金(192645)
- 研究(190750)
- 家(170800)
- 国家(169387)
- 科学基金(143944)
- 社会(118062)
- 社会科(111639)
- 社会科学(111609)
- 省(106619)
- 基金项目(103721)
- 自然(96483)
- 自然科(94209)
- 自然科学(94179)
- 自然科学基金(92433)
- 划(90637)
- 教育(87712)
- 编号(78176)
- 资助(78062)
- 成果(62028)
- 重点(60526)
- 发(57374)
- 部(57134)
- 创(55906)
- 课题(54333)
- 创新(52227)
- 科研(51805)
- 计划(50948)
- 大学(49071)
- 期刊
- 济(154200)
- 经济(154200)
- 研究(107950)
- 中国(73631)
- 学报(69217)
- 农(64028)
- 科学(60450)
- 管理(51381)
- 大学(50714)
- 学学(47850)
- 财(47420)
- 教育(43906)
- 农业(43438)
- 融(32927)
- 金融(32927)
- 技术(31951)
- 业经(27236)
- 经济研究(24605)
- 财经(23605)
- 业(22199)
- 问题(21193)
- 图书(20898)
- 经(20173)
- 科技(19862)
- 版(19847)
- 业大(18632)
- 资源(17923)
- 理论(17423)
- 商业(17088)
- 现代(16515)
共检索到5509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绚 李波 侯鑫
多主体仿真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研究复杂系统方面具有优势,也为城市空间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基于此,依托Net Logo仿真平台,以20世纪初电车交通影响下天津市商业中心的转移为例建立多主体仿真模型,从自下而上的新角度对这一城市空间现象进行解释验证,并根据仿真实践的结果对多主体仿真技术在城市空间领域的应用作以分析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薛珂 王丽艳 宋顺锋
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城市健康发展,从个体感知视角分析其成因,能够为交通精细化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影响不同群体出行个体感知的因素。结果表明,出行者对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拥堵更为敏感,其次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及偶发性事件,而移动互联因素会缓解拥堵感受;不同人群关注的拥堵成因与交通需求有关,道路资源分配问题凸显。因此,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优化公共交通客流组织模式、推进交通文明建设、合理配置道路资源等对策,缓解城市交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薛珂 王丽艳 宋顺锋
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城市健康发展,从个体感知视角分析其成因,能够为交通精细化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影响不同群体出行个体感知的因素。结果表明,出行者对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拥堵更为敏感,其次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及偶发性事件,而移动互联因素会缓解拥堵感受;不同人群关注的拥堵成因与交通需求有关,道路资源分配问题凸显。因此,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优化公共交通客流组织模式、推进交通文明建设、合理配置道路资源等对策,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宋美云
在近代中国市场经济活动中,天津商会与国外商会的交往彼此构成了中外经济组织间的相互联络,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互动主体,由此构成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整体重构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采用社会组织互动分析法试图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中介组织──天津商会与国外商会互动行为的主要内容、方式以及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天津商会 对外交往 城市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健 刘鸿远
城市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发展低碳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天津交通碳排放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利用率较低,道路网络系统不健全以及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是天津交通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天津构建低碳交通体系首先应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以有效调控交通需求结构,然后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还有就是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城市交通管理结构。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对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来调整城市交通的能源结构,以减少城市交通化石能源的消耗。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低碳发展 天津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冰
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并很快上升为国家和区域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指标,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文化主张,各国制定的终身学习法、制度、条例,都显示出终身学习具有国家和社会的制约性。然而,终身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本身,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居民都有终身学习的主观意愿,但实际参加学习型组织的人数和主体自觉性并不乐观。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制约,在大国实现全面终身学习,不仅要解决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且要培养学习主体"成熟的自由学习习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林 赵玉帛 刘兵
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区域人才流动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天津市为例,对其人才流动趋势进行定量化动态仿真与模拟。设定天津市5种人才流动的情形方案,一是通过设计三种人才政策优先级情形,得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类影响因素对天津市人才流动的影响强度排序,即社会公共服务的影响强度最大,经济次之,自然环境最小;二是通过设计两种人才政策导向情形,预判天津市更适宜采用生态宜居环境导向型发展道路。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未来规划、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证明该模型方法应用于其他地区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人才流动 系统动力学 政策仿真 天津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奚奇 王丽艳 宋顺锋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职住匹配 核密度估计 平衡指数 空间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奚奇 王丽艳 宋顺锋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职住匹配 核密度估计 平衡指数 空间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宋顺锋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根据不同群体出行方式构建两种模型,定量测算并比较分析其交通拥堵成本,结果表明:时间价值越高的出行者交通拥堵成本越高;私家车出行者拥堵成本较高;低收入群体拥堵成本差异性较大。因此,从公交优先、技术创新及经济杠杆三个方面分析不同群体交通拥堵成本降低机制,进而提出同步强化公共交通软硬件建设、推动"移动互联+交通"融合发展、推进差异化交通拥堵收费政策并完善停车收费政策等对策建议,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宋顺锋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根据不同群体出行方式构建两种模型,定量测算并比较分析其交通拥堵成本,结果表明:时间价值越高的出行者交通拥堵成本越高;私家车出行者拥堵成本较高;低收入群体拥堵成本差异性较大。因此,从公交优先、技术创新及经济杠杆三个方面分析不同群体交通拥堵成本降低机制,进而提出同步强化公共交通软硬件建设、推动"移动互联+交通"融合发展、推进差异化交通拥堵收费政策并完善停车收费政策等对策建议,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贾宾 翟婧彤
厘清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调查,综合考虑智能手机信息化效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个人属性、家庭现状、住房类型、职住地附近公共交通环境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作用显著,现阶段地铁分担率较低,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覆盖不足;智能手机的信息化效应对公共交通模式较为显著,对居民通勤时间、路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促进职住平衡、减轻低收入群体通勤负担、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等。
关键词:
通勤效率 智能手机 结构方程 通勤方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翟婧彤 宋顺锋
分析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问卷调查,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属性对于通勤特征有较大影响;全过程通勤效率有待提升;慢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职居失衡等问题凸显。应从提升公交分担量、提升全过程通勤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变革方向。
关键词:
问卷调查 通勤特征 通勤方式 全过程通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宇宁 运迎霞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包括微观商业环境和宏观商业环境两个层次。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的定量评价体系,并采用理想点法对天津地铁1号线的6个典型站点进行实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等级分异和职能分异,即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其周边商业环境优于位于城市外围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继而从空间选址、等级设置和功能提升3个方面提出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的提升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张馨芳 宋顺锋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与机动化水平提升,交通拥堵成为困扰我国各大城市的难题。基于《2016年天津市居民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个体认知视角分析交通拥堵成因、评价治堵措施。结果表明:第一,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包括道路两侧违规占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和居民交通安全法制意识薄弱;第二,相较于拥堵收费政策,居民更加支持公交优先政策;第三,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人群对交通拥堵成因的感知以及政策的评价存在差异。因此,提出加强交通法制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道路交通信号系统等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