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6)
2023(13757)
2022(12047)
2021(11065)
2020(9350)
2019(21788)
2018(21369)
2017(41942)
2016(22692)
2015(25455)
2014(25181)
2013(25266)
2012(23493)
2011(21003)
2010(20918)
2009(18978)
2008(18448)
2007(16006)
2006(14094)
2005(12124)
作者
(66423)
(54974)
(54711)
(51998)
(35482)
(26378)
(24820)
(21555)
(21225)
(19705)
(19085)
(18639)
(17614)
(17248)
(17223)
(16949)
(16668)
(16479)
(15869)
(15696)
(13727)
(13370)
(13269)
(12614)
(12304)
(12159)
(12129)
(12099)
(11216)
(10920)
学科
(93294)
经济(93186)
管理(63643)
(60197)
(47487)
企业(47487)
方法(44708)
数学(39602)
数学方法(39216)
中国(26426)
(23327)
(23044)
地方(21917)
(20716)
业经(18959)
(16151)
贸易(16142)
(15827)
农业(15779)
(15535)
环境(14514)
理论(14206)
(13704)
(13700)
财务(13641)
财务管理(13610)
技术(13255)
企业财务(12951)
(12452)
金融(12450)
机构
大学(322139)
学院(316538)
管理(127738)
(124955)
经济(121981)
理学(111125)
理学院(109818)
研究(108056)
管理学(107921)
管理学院(107349)
中国(78821)
(71374)
科学(68952)
(56515)
(53738)
(52695)
业大(49759)
中心(49281)
研究所(49187)
(45784)
财经(45708)
北京(45286)
(42310)
师范(41861)
(41772)
农业(41564)
(40107)
经济学(37618)
(37569)
财经大学(34328)
基金
项目(226235)
科学(177882)
基金(165445)
研究(161214)
(145305)
国家(144165)
科学基金(124095)
社会(102191)
社会科(96862)
社会科学(96833)
基金项目(88820)
(86546)
自然(82704)
自然科(80815)
自然科学(80793)
自然科学基金(79356)
(74405)
教育(72925)
资助(68290)
编号(64681)
成果(51861)
重点(50356)
(49516)
(47890)
(46283)
课题(44180)
科研(43436)
创新(43224)
教育部(42275)
国家社会(41988)
期刊
(132056)
经济(132056)
研究(93307)
中国(58947)
学报(53708)
科学(48182)
(45738)
管理(44413)
(40673)
大学(40081)
学学(37420)
教育(32083)
农业(31748)
(25757)
金融(25757)
技术(25647)
图书(22113)
财经(21881)
经济研究(21256)
业经(20462)
问题(18818)
(18593)
(16211)
理论(15973)
书馆(15396)
图书馆(15396)
科技(15323)
实践(14713)
技术经济(14713)
(14713)
共检索到459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思齐  张晓楠  徐杨菲  许俊彦  
城市中各种要素在空间配置中如果出现"空间失配"问题,就会引发大量的交通需求,在交通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形成交通拥堵。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中,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公共服务过度集中)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两大原因。以北京为案例城市,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两种空间失配导致交通拥堵的关键机制;然后利用北京市人口和经济普查、空间地理信息、实时路况等数据,测度北京市各个街道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和公共服务过度集中的情况,并采用计量模型定量测度职住失衡与公共服务过度集中对各个区位交通拥堵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模拟测算对两种空间失配的优化会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并减少相应的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宗刚  朱丽南  魏素豪  
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由于公交车在站点处集中换乘造成的局部拥堵现象,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北京具有代表性的环线公交站点获取具体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各个因素对公交车换乘造成局部拥堵的影响情况,为提出措施缓解局部拥堵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站点处公交车停靠数与局部拥堵程度正相关;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比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的局部拥堵程度低;上下车人数与局部拥堵程度呈正相关;车道数多的道路由于公交停靠造成的拥堵程度较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旭轩  张世秋  易如  吴丹  黄德生  
本文旨在评估北京市交通拥堵导致的社会成本,为交通资源使用定价和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借鉴国际通用的交通成本核算方法,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学小组2007-2008年对北京市二、三、四环路和典型拥堵路段交通状况实地监测获取的车流量和车速数据,估算拥堵的社会成本,并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交通限行政策拥堵缓解效果和社会成本节约。结果表明,北京市2008年全年因拥堵导致的时间延误成本、燃油消耗成本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损害总和至少约为50-250亿元,大致是北京市GDP的0.5%-2.5%。与2007年相比,2008年北京市道路拥堵状况总体上有所缓解,道路改造和以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建设发挥了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卉彤  刘传明  赵浚竹  
本文引入职住平衡概念,将交通拥堵作为调节变量,对职住平衡影响雾霾污染的理论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并以中国45个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基于海量交通出行数据的高德拥堵延时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采用空间截面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45个城市的雾霾污染呈现出典型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特征。(2)交通拥堵在职住平衡与雾霾污染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职住平衡对雾霾污染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职住平衡有助于减少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对雾霾污染的偏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交通拥堵加剧了城市雾霾污染;随着交通拥堵程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敬淦  
分析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冰  张晓莲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评价是一个重要但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以武汉市拥堵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构建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测度模型,并结合武汉市"ETC拥堵收费"和"车辆尾号和单双号限行"政策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该模型也可拓展至其他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评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培武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虽然注重增加交通的供给,但在交通需求管理上侧重于管制的方法。论文在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公共治理理念和方法,提出了增强以人为本、提升民众的参与合作意识,以及注重利益协调与交通需求引导等治理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真  崔宇宁  
征收拥堵费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经济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北京市的现实情况,通过比较新加坡、伦敦、斯德哥尔摩、首尔等地区的交通拥堵费制度,从征收区域、征收时间、免征范围、征收标准、征收方式、资金使用等角度探讨北京市交通拥堵费的征收方案并提出配套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明  陈理  迟瑞娟  曹正清  杨方廷  
采用人工记数法对北京市区某典型拥挤路段 6个相关路口全天 6个时段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进行了观测 ,根据流向建立了该路段不同时段的交通量观测表和流量流向图 ,以及相应路口的交通量基本数据库。运用交通工程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该路段的交通特性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该路段道路容量和通行能力明显不足。提出了改善该路段交通状况的措施 :增加该路段道路容量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加强高峰时段路口交通管理与控制 ,规范行车秩序 ,等等。调查所得结果可作为有关部门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预测未来交通流状态、规划交通路网等的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永中  宗刚  
基于北京市第四次交通大调查的46900户居民数据,以北京交通拥堵收费为研究对象,在刻画交通拥堵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时间价值偏好下的收费群体、收费区域、基准费率及技术支持四个层面审视拥堵收费方案的设计,为相关部门实施拥堵收费政策提供策略建议。研究表明:①就收费群体而言,以小客车及非公共交通大客车为主要收费对象,其它类型车辆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②从北京拥堵特征的时空集聚角度来看,拥堵收费的区域设定为二环、三环及四环以内区域;③依据时间价值偏好设置基准费率,建议二环区域为40元/h,三环区域为30元/h,四环区域为20元/h。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振宇  韩禹  庞毅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北京城市健康发展的障碍。针对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以东京经验为参照系,从城市规划与制度因素两方面剖析了北京交通拥堵困境的根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缓解困境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光清  
本文针对北京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由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结合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提出应该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认为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效。由于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应该使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文章结合英国伦敦市、新加坡和日本名古屋市的交通管理措施,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从控制机动车拥有量和机动车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星光  廖瑞辉  李卓君  
文章针对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首先阐述了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供需失衡之间的联系,指出对高效的交通管理而言,传统的注重静态供需平衡的分析方法是不够的,还应从供需双方动态的耦合性平衡上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刻画交通拥挤和耦合性平衡的拥堵指数和耦合指数的概念,并给出了拥堵指数和耦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算例说明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王子甲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在提高居民通勤效率的同时也对其职住平衡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论文以北京市206个轨道站点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和一卡通刷卡数据将轨道站点按职住功能进行分类,利用腾讯"宜出行"定位数据考察轨道站点周边的动态人口分布并计算就业居住比。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区的职住状况明显优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②轨道交通线网末端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较差,仅有少数成规模的高端服务产业集中分布的轨道站点周边形成了区域性就业中心;③部分就业-居住较为均衡的城郊地区仍存在一定的职住不匹配现象。随后,通过计算一卡通出进站比和"宜出行"职住比得到出进站均衡度和职住平衡度,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GARCH)模型对轨道交通通勤和职住平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出进站均衡度与职住平衡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即站点进出站人数越接近,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越好;②典型就业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典型居住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明,人口稠密的聚居区无法带动同样数量就业岗位的产生,而完善的就业中心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口在附近居住;③轨道站点的区位条件与职住平衡状况存在一定正向关系;④GMM能够对属性复杂模糊的轨道站点进行有效的聚类分析;⑤具有实时性强、精确度高、覆盖度广、获取难度低等优点的"宜出行"数据能够在微观空间尺度下弥补其他捕捉和分析实时人口时空分布特征方法的局限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