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87)
- 2023(4138)
- 2022(3517)
- 2021(3089)
- 2020(2438)
- 2019(5697)
- 2018(5309)
- 2017(10588)
- 2016(5509)
- 2015(5793)
- 2014(5679)
- 2013(5769)
- 2012(5137)
- 2011(4705)
- 2010(4720)
- 2009(4265)
- 2008(4094)
- 2007(3434)
- 2006(3026)
- 2005(2448)
- 学科
- 济(29925)
- 经济(29896)
- 管理(15670)
- 方法(13289)
- 业(12937)
- 数学(12213)
- 数学方法(12150)
- 中国(10215)
- 企(9981)
- 企业(9981)
- 地方(8504)
- 城市(6575)
- 环境(5427)
- 财(5268)
- 农(5187)
- 学(4842)
- 城市经济(4813)
- 业经(4793)
- 贸(4214)
- 贸易(4213)
- 地方经济(4107)
- 发(3978)
- 易(3951)
- 划(3799)
- 农业(3601)
- 产业(3465)
- 制(3418)
- 技术(3130)
- 理论(3122)
- 融(3079)
- 机构
- 大学(82747)
- 学院(81339)
- 济(35789)
- 经济(34846)
- 管理(32006)
- 理学(28762)
- 理学院(28290)
- 研究(27965)
- 管理学(27783)
- 管理学院(27637)
- 中国(18727)
- 科学(17440)
- 京(17114)
- 财(14894)
- 所(13028)
- 财经(12962)
- 中心(12209)
- 范(12151)
- 经济学(12134)
- 师范(12086)
- 研究所(12073)
- 经(11958)
- 业大(11157)
- 经济学院(11148)
- 江(10869)
- 院(10784)
- 农(10415)
- 师范大学(10329)
- 北京(10231)
- 财经大学(9907)
- 基金
- 项目(61534)
- 科学(51156)
- 基金(48469)
- 家(42728)
- 国家(42444)
- 研究(41360)
- 科学基金(37942)
- 社会(30562)
- 社会科(29182)
- 社会科学(29176)
- 基金项目(27126)
- 自然(25198)
- 自然科(24733)
- 自然科学(24728)
- 自然科学基金(24279)
- 省(22337)
- 划(19734)
- 教育(18421)
- 资助(18216)
- 编号(14353)
- 部(13680)
- 国家社会(13610)
- 重点(13533)
- 发(12994)
- 创(12463)
- 教育部(12034)
- 人文(11806)
- 创新(11678)
- 科研(11501)
- 大学(10957)
共检索到107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言奇
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传统社区改造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应加强空间私密性 ;新型社区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 ,应强化公共空间的建设。
关键词:
城市社区 邻里关系 空间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维维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背景下,邻里社区并不简单是邻里居民的日常生活场域,它更是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和基层社会治理单位,邻里关系也不仅是一种从点头之交、简单的交谈到提供有限帮助的私人性日常交往关系,它更是一种由赋权与参与、合作、支持与互助以及提供服务型构的组织化社会交往网络。因此,现代邻里关系的症结不是人情味的淡化,也不是个体间信任与支持网络的消退,而是组织化社会交往和公共联系的缺失。社会企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化形态,它赋权给邻里居民,引导他们参与邻里事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邻里互助,创造一种新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为邻里居民的共同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方案。根据社会企业与社区的依存关系,将社会企业嵌入社区分为四种类型:社区内生型、资源利用型、资源嵌入型和市场嵌入型,采用聚类抽样的方法,选择四个社会企业作为典型案例,为社会企业重建社区邻里关系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本文从社区邻里效应视角解释中国当前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收入阶层分化的现状,并为减少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借鉴国外学者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的推广方法来纠正自选择偏差,检验了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纠正自选择偏差后,收入的社区邻里效应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同样能够证实该结果,即优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积极影响,劣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消极影响;(2)社区平均学历、社区平均收入和社区贫困率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和门槛特征;(3)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通过社会交互机制影响个体收入,社区邻里环境可解释个体间收入差异的50%以上;(4)社区邻里效应加剧了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集聚在不同档次的社区,且同一社区个体的收入表现出趋同化。未来扶贫工作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以此来尝试减少相对贫困,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龙 雷弢
基于2006年完成的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当前北京城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在总体上呈现表面化和浅层次的特点;邻里之间日常互动的频率相对比较低,而拥有住房产权和不拥有住房产权的居民之间、北京出生和外地出生的居民之间、楼房和平房居民之间在邻里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尽管北京城四区居民的居住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之间仍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守望相助这一日常的社会支持功能。
关键词:
邻里关系 社会互动 居住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无互助经历等因素相关。对社区形成起到更直接作用的是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基于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的平台,以及通过固化居民间的联系而萌生社区文化。回龙观居民在脱离原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下,通过邻里关系在郊区大型居住区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改善了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状况,促使社会空间再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冯云廷
中国城市社区的邻里空间正由过去的平均走向分异,日益加大的居住隔离现象是这种趋势的一种体现,随着城市转型中房地产市场的成熟,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成为城市中邻里空间最重要的分异元素。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类别往往成了一种以居住地点来暗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邻里效应对于家庭主体的邻里选择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家庭对邻居和居住地点的选择,而邻里选择行为也必将影响到总体的邻里结构和社区景观。居住隔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居住形态。以迁居方式进行的居住空间筛选过程增加了居住隔离的程度。基于邻里选择的城市社区空间的重构是在对城市社区空间本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邻里空间秩序的再造,它是通过"城市转型"的概念来构建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多样化的空间重组过程。
关键词:
居住隔离 邻里选择 空间重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卫华 周芮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城市社区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共享的地域概念,更凝结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城市改造,传统的单位制社区、熟人社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关系不再是亲密合作的关系,而变得越来越冷漠和陌生化。如何重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栅栏街道社区的走访观察、个案访谈调研,结合社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传统老旧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最后指出,在社会已经深刻转型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地缘基础上的紧密关系构建,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契机,通过"互联网+"重建地域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大栅栏街道 邻里关系 老旧社区 变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Dominique Vanneste
遗产包括代际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的交流,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得到保护和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但是目前这种交流的客观事实或性质以及历史维度在遗产保护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遗产在当地社区身份中的重要性,以及地方身份是否在当地居民中产生了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调查了遗产及其保护是否以及如何成为社区复兴、保护意识、社区建设及公众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当地居民的态度及其期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本文对在比利时弗兰德地区根特城市核心区工业化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盛明洁 运迎霞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转型阶段,城市中的失业、青少年发展和公共健康等问题给社区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除了回应传统的空间改善和社会公平等议题外,社区规划还应对居民个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方学界近年来兴起的"邻里效应"实证研究初步证实了邻里对居民态度、行为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显著而持久的影响。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邻里效应研究的社区规划框架,通过揭示不同社区要素对居民的作用结果和影响机制,明确社区规划中应当干预的核心指标及其阈值,从而在社区规划中引入一套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体系,使得社区规划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整体抓手。
关键词:
邻里效应 社区规划 个体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建宏 王发民 张文秀
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对数偶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权能够激发城市社区业主的居委会选举投票热情,但当产权带来负向成本压力时则会减弱其投票热情。进一步分析社区环境对住房产权影响社区选举投票的调节效应,发现劣质邻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而不是阻碍业主的投票热情,从而支持了桑德斯"对威胁的反应"理论,即劣质邻里通过对房产价值的负向影响促使业主意识到自身与社区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从而更积极地参与社区变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社区邻里效应是造成个体长期贫困以及贫困集聚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中国的社区邻里效应现象有助于解决中国的贫困集聚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5年的数据,检验了社区邻里效应的存在性,计算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概率的影响大小,探究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个体贫困时长的影响,最后还计算了社区邻里效应能够解释个体贫困、学历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差异的百分比。结果发现:中国存在显著的社区邻里效应,同时社区邻里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良好的社区邻里环境使得个体贫困概率显著降低、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女性和城市个体的贫困状态更易受到社区邻里效应的影响,不可观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学历和收入的作用;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的影响具有长期特征,对个人贫困时长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个体贫困状态差异的1/4、个体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的1/5可归因于社区邻里效应。因此,扶贫过程中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国强 赵静 孙燕
优质学区社区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城市社会空间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与分异。基于邻里交往的视角,利用针对南京市银城小学学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优质学区社区的邻里交往特征,据此揭示其社会-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作为典型的名校学区社区,银城小学学区的邻里交往表现出低相识度、浅层次、网络化、低认同度、以教育为中心的特点。(2)透过邻里交往讨论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居住和交往空间日益成为物质空壳,交往主体和行为成为没有内容和情感支持的"形式",流动性加剧又引致社会认同锁定在低水平而难以提升。(3)根本上,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凸显分离甚至对立的趋势,不断催生学区社区的异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胡晓鸣
对当下城市住区邻里社会资本的缺失现状和背景成因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当前住区空间变异与邻里社会网络退化的相互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重新审视城市住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并结合住区空间营造提出变革策略。
关键词:
邻里资本 住区 邻里交往 社会网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原源 刘玉亭
邻里作为基于地缘关系的生活共同体,随着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不断演化。较之古代高度同质、封闭、亲密的邻里,现代城市邻里则更具开放性。各种内外部因子的介入与作用,使得邻里互动的契机减少,邻里交往衰落,并引发各种城市社会问题。通过对"移动社区金融"的事例解析,初步探寻现代城市邻里的属性回归及其可能的激活路径。从邻里的本质和综合属性出发,结合邻里的内生动力模型分析,多维度解读其暗含的新型"邻里性"。研究指出,移动社区金融以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为基点,以金融产品为平台和介质,形成银行、地产公司、物业、周边商户、社区居民等多方的利益链条,以培育生活共同体为纽带和核心动力,实现多方主体的互动与共赢,在一定程度上使邻里单元重新找回其活力和精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